广州越秀区社区服务社会化
来源:华南新闻 更新时间:2008-03-14

 
  广州越秀区建设街大马路社区等10个社区“议行分设”改革满一周年,专事社区服务管理的“居委会大妈”们说,能从创卫、计生、社保、普查等繁琐的政务当中摆脱出来,由当初的“政府之腿”变成今天的“居民之手”,应归功于日趋社会化的社区服务。     

  记者日前来到这些社区,了解他们是如何引进更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与居委会的社区服务“无缝对接”,以更好地为社区居民解决入托养老、婚丧嫁娶等“后顾之忧”。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越秀区将社区服务与劳动就业、治安、教育并列,称为新越秀的“两手两脚”,而在社区服务的问题上,坚持根据社区居民需要,量力而行,对那些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做好的事情,坚持“有所不为”。

  社区医疗服务是社区居民格外关心的社区服务项目,面对社区医疗机构发展滞后的现状,越秀区决定将社区医疗服务交给中山大学附一医院,由这个实力强大的三甲医院牵头重组社区卫生资源,优化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居民能就近享受到高效、优质、实惠、便捷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合理就医新格局。

  对此有关主管部门说,强调社区服务并不是要求居委会又回到60年代居委会办食堂、办托儿所的老路上去。如何将社区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紧密结合,则是社区重点思考的问题。

  “社会化”提升服务

  广州老城区过去社区养老主要依靠社区福利院,受硬件制约,目前单一的社区福利院不能满足社会养老需要,越秀区提出了社会化“居家养老”计划,广州市建筑集团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和建设街社区中心分别承办了原东山区东、西片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已有343名老人享受到了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延续社会化的居家养老。越秀区随后又在全区推出了“星光平安钟”计划,家中老人可通过随身遥控按钮立即与呼援中心联系;呼援中心定时呼叫老人没有回应,专职社工则立即前往探视。在这个“平安钟”信息化平台上,他们吸纳了医院、居家养老服务部、义工协会、维修中心、家政服务等单位加盟这一平台。对此越秀区相关主管部门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力量参与,仅靠福利院是无法实现“信息化、社会化”养老的。

  “市场运作”啃下硬骨头

  对普通市民来说,“婚丧嫁娶”是社区服务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各地婚庆奢靡之风盛行,怎样为市民提供移风易俗的婚庆服务?很多地方对此束手无策。

  但在越秀区婚姻登记处,记者遇见了刚刚领取结婚证的新人李长安和温蔚莉,小两口准备参加为期两天的“世纪婚礼”活动,这对新人对记者说,没想到只花几千块就能够举办一个简朴却别有意义的婚礼,还有新郎背新娘和上花轿等民俗体验节目,形式新颖时尚还不乏文化内涵,另外他们还获得了全套婚纱摄影等各种有纪念意义的礼品。这种“省时、省力、省钱”且服务周到有意义的婚庆服务正是他们需要的。

  主管部门介绍说,过去很多地方政府出面搞“集体婚礼”,结果是政府每次贴出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专项资金,还落下埋怨;后来他们在攻克这些移风易俗的“硬骨头”时引进专业的婚庆公司“世纪婚礼”等组织,而这些专业化公司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就找到了切入点,将移风易俗的对象锁定在“为新落户广州的新人提供有文化内涵的个性化服务”,并为他们量身订做各种婚庆服务,很快打开了局面,目前这种价格低廉、形式新颖的婚庆服务越来越受到新人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