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发展计划司:从源头根治学术腐败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上海“汉芯”陈进学术造假事件盖棺定论之后,科技部于6月14日向社会公开表示,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大现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力度,将制度建设与加强科技工作者道德自律结合起来,以彻底根治腐败,肃清不良风气,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秦勇。他从“建章立制”的层面,向记者阐述了个人观点。


“应该看到,如何从制度建设的源头上根治学术腐败,是科技部长期以来都在考虑并积极解决的事情。”秦勇认为,这并非某个偶然事件能起决定性作用的。从“十五”以来,特别是2002年之后,针对科技评价和计划管理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以及科技界反映的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现象,在认真、充分听取科学家意见的基础上,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做出了《关于改进科技评价工作的决定》,相继出台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科技部科技计划课题预算评估评审规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科技部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多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标本兼治,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治理学术浮躁等不正之风,优化创新环境。


“实际上,科技计划和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一直在随着整个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着。”秦勇说,此次科技部从制度上进一步改革正是这一工作的延续和深入。相比较以前,现在的制度更加系统、规范和科学,整个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更为公开。“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加透明,更多地接受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


目前,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秦勇认为,这是整个国家的战略转变,作为科技管理工作,必须在战术层面上与之适应。“现在我们很多科技管理工作改革都在朝这一方向努力。”他举例,在科技项目的申报上,科技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人物”、支持非共识项目的举措。加强了对“自下而上”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广大的科学家群体可以依据指南,去思考从哪个方向开展研究,占领科技前沿,形成突破。“光是少数的科技管理人员,是很难把握科技前沿问题的。”秦勇说,只要申报项目通过基于网络平台的评审,都可以获得科技部的资助。


秦勇认为,此次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构建网上科技计划管理“一站式”服务体系,从而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体现了科技部从源头根治学术腐败的决心。


“这个平台实现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网上运作和管理,使立项程序公开、公正、透明,确保项目申请者机会均等,评审标准一致。即使有所谓的‘跑部钱进’者,也得不到什么特殊的待遇。”秦勇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今后原则上都要实行网上申报管理,建立立项决策和评审咨询相互分离的机制,实行网上评审等制度,并加大竞争性项目的招投标力度。


“我们将充分利用网上评审、网上公示等手段,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与透明度。凡不涉及保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和评价等信息,都要通过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等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秦勇表示,这也是解决重复立项、多头“交账”现象的一个有力手段。通过建立覆盖相关部门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信息数据库,加强了综合信息管理,通过查重查新,严堵重复立项多头申请。


从今年2月份开始,973计划、火炬计划以及星火计划的课题都已经通过该平台申报,而863计划也只是由于项目还未到申报时间才未使用。“系统都已经全部调通,随时准备工作。”秦勇这样告诉记者。


在谈到贯彻目前科技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时,秦勇表示,关键是要看落实。其实之前科技部出台了很多制度文件,但不少都存在着落实不力、执行不够的问题。如果落实不了,再多的制度都是一纸空文。


其次是要让公众,特别是科技界的人都知道目前科技部正在进行的制度改革。一方面大家可以知道如何申报项目,有哪些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公众真正发挥监督作用。


“在信用制度建设方面我们也要加快步伐。”秦勇说,尽管此次科技部出台了具体的管理办法,但在各个科技计划中,项目评审人、项目执行者、行政管理人员的信用记录还不是很健全,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信用记录档案。这需要我国的科技管理人员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琢磨,也预示着制度建设方面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