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银行之后,中国迅速发展的保险市场正成为信息技术服务商的一座新金矿。
6月16日,IBM中国区金融服务事业部保险及证券业总经理罗国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保险企业的信息技术不但缺乏总体的战略规划,而且已经滞后于其业务发展。
相比欧美保险企业和国内其他金融机构,尽管中国保险企业在IT基础建设投入上仍处较低水平,但对那些忙于扩展分公司,发展新业务,同时又要小心翼翼照顾到准备金是否充足的中国保险企业负责人而言,如何游说他们将并不宽裕的资金用于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面对保险企业的顾虑与疑问,IT服务商们正在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向他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IT技术除了办公自动化之外还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好处。
毕博公司去年底发布的“保险业金融服务白皮书”首先表示,根据毕博一项环球调研结果显示,实施关键自动化技术可使保险公司节约高达30%的成本,业务流程自动化解决方案将成为保险业下一个技术突破。
随后具有英特尔背景的蓝代斯克在今年4月底的一次金融信息化论坛中表示,根据IDC对蓝代斯克全球客户的调查发现,企业投资于信息技术的投资回报率是846%,平均回收期是90.5天。
雄心勃勃的IBM近日更是对中国保险业表白:“我们不是为了IT而IT,我们要帮助中国保险企业进行业务流程转型,帮助构建他们的业务标准、数据标准和一个以大集中为特点全新信息技术的基础架构。”
透明与速度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中国保险业在过去几年中保持了高速发展,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6年全国保险会议中仍向全行业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速度仍然是保险业的首要任务。
到底应该迅速拓展业务还是先完备各种信息技术的平台?毕博管理咨询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高达飞讲述了一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故事。
“如果有两个方案可以选择,一个是发生了事情以后解决问题,一个是发生事情以前解决问题,你会选择哪一个方案呢?”高达飞反问记者。
“一个聪明的领导从长期角度考虑,他一定会选择第二种方案。”在推销毕博的财务管理系统时,高达飞或许也采取了类似的循循善诱。
尽管财务系统平台只是毕博为保险企业提供的各项产品和服务中的一小部分,但随着保险业监管条例的完善以及信息披露要求的提高,企业财务数据面临着真实性以及透明度的压力。
高达飞介绍,通过对传统财务系统的转型以及数据共享平台建立,企业不但可以加速处理报表周期、加速信息访问时间,并且可以让保险公司追踪到最好客户、具备快速调整业务策略、经营和采购战术等的能力。另外,还可以使决策者对公司发展的情况随时都了如指掌,清晰的“透明度”将赋予他们超强的预见能力。
也有一些保险企业认为,目前公司规模小,并不急于进行数据大集中或者财务共享平台的建设,高达飞表示,随着公司规模以及分公司数量的增加,工作的难度以及成本将会提高。
但毕博的全球报告劝告,目前中国保险企业不同于被老、旧系统转型问题困扰的欧美保险公司,只需以较少的投入与成本,就可以通过改进他们的财务和风险管理架构以及业务流程,达到提高速度、增加透明度同时节约成本的目标。
创新
——积木游戏?
IT技术是否是一剂用效广泛的良药,也可以治疗中国保险市场产品雷同,缺乏创新的病症?
当创新成为保险企业的忧虑之时,这一“软肋”也被IBM看在眼里。罗国兴认为,目前中国保险行业正呈现出竞争加剧的局面,对此,企业如何展示自己的独特价值,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以应对客户不同需求以及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目前非常重要的话题。
罗国兴表示,对信息技术投入不足,影响了保险企业上述目标的实现。他认为,中国保险业的信息技术发展相对于业务发展处于一种滞后的阶段。保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仅仅投入在了基础建设上,相对于一些新业务的增长点而言,投入不多,只能满足所谓自动化的需求,还没有办法做到真正对业务的发展形成支撑作用。另外,信息技术的基础架构建设缓慢,使目前的核心应用系统,特别是核保和核赔等有关业务流程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
为此,IBM针对中国保险业推出的三大措施之首便是:“借助IBM的业务咨询、信息技术产品,帮助中国保险行业实现业务流程转型。在这种业务流程标准化的过程中,帮助构架新一代保险核心业务系统。”
这种核心业务的标准化到底如何支撑保险产品的创新?尽管几乎全球保险公司都在谈论产品的模块化和标准化,但IBM保险团队负责战略咨询以及解决方案的顾志忠却说:“目前业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产品模块化标准。”
但他同时介绍,在三四年前北美全球IAA大会上,IBM的一家客户利用IAA方法设计了产品引擎,并且根据这个标准非常迅速地做出进行了产品创新的产品。IAA称为保险应用体系结构模型,是IBM为客户进行产品和流程创新所开发的主要工具。它和IIW(保险信息仓库)模型一起是IBM最重要的保险项目。
顾志忠认为,IAA的技术对保险企业的启示是,将保险业务和功能拆分到最基础的单位,然后再把这些单元按照不同的目的和用途进行拼装,从而实现业务流程与产品的创新。
收益与成本
——有形无形之和
创新的收益是否能够抵消因采用新技术所投入的成本?这是那些上市保险公司更加关注的问题。
尽管蓝代斯克以及毕博都给出了极其诱人的具体的量化数据,但顾志忠承认:“这一点非常难说清楚,不是什么都可以量化。具体到保险行业的收益,一般可以分为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
英特尔商用品牌部经理乔英赞同上述观点。她认为,金融业的信息技术投资回报率,除去可替代的人工成本之外,更重要的是考量IT系统荡机产生损失的机会成本。她认为,在时间就是金钱的金融业,一旦因为荡机造成的业务损失不可估量。如果通过提高信息技术投入把原来100天荡一次机的机会减少到300天一次,尽管收益不容易计算,但无疑会带来更多的投资回报。
太平洋保险集团CIO程明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态度更加鲜明:“投不投资IT建设,已经成为关系到金融公司还能不能存在下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