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病虫害,就足以让当地农户颗粒无收。海南省农业科技服务110体系,却解决了农户不懂科技、求助无门的发展瓶颈。
海南省三亚市南新农场的韩欣元(化名)急匆匆地拿着一只“生病”的芒果,到农业科技服务110荔枝沟服务站来“求医”。眼看着即将丰收的芒果就要被黑斑毁于一旦,韩欣元心急如焚。
值班技术员陆翠凤立刻通过网络视频系统,向海南省农业科技服务110指挥中心(下称“海南农科110指挥中心”)求助。在指挥中心的调度下,位于海口市的芒果专家肖彤斌对芒果进行了远程“诊断”,“确诊”芒果患上了细菌性黑斑病,并开出了“药方”。从站里买好“芒果桃氟胺”和“细菌噻氟胺”两种农药,韩欣元放心地回家了。
启动于2001年底的海南110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不仅让海南省真正解决了农民的燃眉之急,同时,也让参与到这个服务体系的企业和专家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现场一:
信息化装备的指挥中心
设立在海南省科技厅的海南农科110指挥中心,并没有想象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工作人员吴钟峰和他同事的有条不紊,让网络那头焦急的农民感到了一丝安慰。吴钟峰和同事的工作是监管电脑的视频窗口,根据基层服务站的求助调度专家、不定期地安排专家对农户进行远程培训等。
据吴钟峰介绍,海南农科110指挥中心IT设备总投入30万元左右。两台大背投屏幕,一台摄像机,几台电脑、打印机、扫描仪,这几乎是海南农科110指挥中心的全部设备。
当地农民遇到蔬菜、水果、农作物或者养殖的水产品出现病虫害时,可以通过拨打963110接通就近的农业科技110服务站或者本市的农科110指挥中心。假如当地技术员或专家无法解答这些问题,市指挥中心就会向省农科110指挥中心请求援助。
“一般来说,我们会在两天之内给出答复。”吴钟峰说道。因为多数专家分布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等地,联系到合适专家“会诊”需要一定时间。
“信息技术的采用,让‘110’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最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和视频,全省的专家资源都整合起来了,农民可以跨地域获得知名农业专家的帮助。” 海南省科技厅农村处副处长周进伟评价信息化在农业科技服务“110”建设中的作用。
据周进伟介绍,截至2005年底,海南省农业科技110体系已设有20个市县指挥中心、74个服务站和136个服务点,其服务网络已覆盖到偏远农村。
而在海南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农科110体系运用了更多的信息手段,例如琼海地区采用短信平台,为农民发送种植指南、贸易、气象等信息;还有一些地区的服务站采用电子触摸屏和电子显示屏,方便农民了解更多的科技信息,预防农业病虫害。
现场二:
越搞越活的农业企业
陆翠凤所在的三亚农业科技服务110荔枝沟服务站,设备更加简单:一台宽带上网电脑,一个摄像头,一副有麦克风的耳机。但恰恰是这套简单不过的装置,却发挥着神奇的作用。荔枝沟附近的田独镇、林旺、腾桥等8个区域的农户在遇到种植和养殖方面的“疑难杂症”时,都可以通过该服务站向海南全省、甚至全国的专家求助。
陆翠凤本人肩负两种角色。在农民需要农业技术咨询的时候,她就是驻站的技术员,平时她又是三亚海森泉农药销售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海森泉农药公司”)的业务员。
采访该服务站的时候,海森泉农药公司的经理刘家文正好外出给附近的农户送农药,而另一名技术员符瑞学刚刚从农户家进行技术指导回来。刘家文、陆翠凤和符瑞学对农民进行的技术指导和送药服务都是免费的。
既然服务站为农户免费指导农业技术,免费提供送药服务,海森泉农药公司又靠什么赢利?
陆翠凤告诉本刊记者,通过农业科技110服务在农民中逐步建立口碑后,销售农药的收入足以支撑公司的赢利。海森泉农药公司的门市部刚开张时,每天的药品零售收入只有400元人民币左右。服务站的设立为之迎来了转机。陆翠凤清晰地记得,2005年9月“达维”台风袭击海南时,省农科“110”指挥中心邀请专家,通过网络视频系统向各地的农民远程培训,指导农民如何保护作物,如何开展灾后自救。从那以后,门市部的销售收入直线上升。“最高的一天,零售加批发,销售收入达到了5,000多元”。
在规模效应的带动下,海森泉农药公司的农药价格也降低了,“农药卖得多了,销量上去了,价格就可以低一点,这样和其他店相比,我们拥有了更大的竞争力。”刘家文对这种双赢的模式很满意。
不过,既然企业开设110服务站存在不小的利润空间,是不是任何一家企业或者农药店都可以申请设立“110”服务站?三亚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主任侯振华否认了这个假设。他强调,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在鼓励企业参与的前提下,政府为110服务站设置了技术门槛,即每个服务站至少拥有3名专业技术员,而且为农民提供的科技指导必须是免费的。
企业化运作,是海南农业科技110体系的一大特色。海南省科技厅周进伟介绍,农业科技服务“110”从创建之初就注意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目前,依托企业的服务站22个,占30%,依托农业技术机构的32个,占43%,其他类型的20个,占27%。
现场三:
专家云集推成果产业化
在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下称“南繁研究院”),来自全国著名科研院校的甜瓜专家齐聚一堂,正在召开一个项目研讨会。会议室外的试验田里,硕果累累。
由于海南阳光充足,气候温暖,适合农作物育种和反季节瓜菜的种植,很多专家都将实验基地或研究生、博士生的实习基地设在了三亚市。世界知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甜瓜专家吴明珠,每年都会到三亚的南繁研究院进行科学研究,将其中一些科技成果转化并应用到海南的农业发展中。
为了让专家的科技知识更广泛地应用到农业中,三亚市的农业科技110体系邀请这些“南下”的专家加入专家团。此外南繁研究院的专家还承担了农业科技110技术培训与远程服务义务。
周进伟提供了一份数据,海南“110”专家团目前拥有450多名专家,其中省级专家团有60多名专家。如果算上市县级服务站的技术人员,全省的科技人员加起来有1万多人,科技指导范围包括林业、渔业、热带作物等领域。
通过农业科技服务110,将科技送到农民中去,这只是专家团发挥的部分作用而已。据南繁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陈光明透露,目前南繁研究院正在筹建一个国家农作物南繁资源信息商务平台,将专家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通过良性运作,使更多的农村和农业企业享受到高科技成果。这个信息商务平台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将优良的水稻品种推向企业,二是将科研所的新技术交流出来,三是成立一个种业平台,让各种供求信息在上面得到充分交流。
海南省的这一探索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部的高度认同。2005年2月,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印发文件,号召全国学习推广海南模式,并称海南省“政府搭台,企业市场化运作,专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农户受益”推广模式 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