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洛:发挥区域创新优势 加快建设创新型海淀
来源:搜狐 更新时间:2012-04-14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首次海淀区域创新大会,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国家和北京市科技大会精神,全面部署建设“创新型海淀”的各项工作,动员全区积极行动起来,认清形势,把握重点,明确责任,真抓实干,为推动我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实施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海淀而努力奋斗。下面,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做主题报告。
 

  一、建设创新型海淀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基础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环节。只有牢牢把握创新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才能未雨绸缪,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面对迅猛发展的创新浪潮,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央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海淀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北京市的创新战略部署,顺应潮流、适应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然要求我们从战略的高度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海淀。

  创新是海淀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海淀发展的历史,是依托区域创新资源、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不断开拓奋进的历史;是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第一推动力,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与时俱进、引领潮流、波澜壮阔的创新发展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双重推动下,一批科研人员走出大院大所,以“四自原则”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率先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开创了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先河,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异军突起,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推动了科技、经济、市场等各方面体制和机制的深刻变革。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海淀在教育改革试验、商业体制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在全市乃至全国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特别是近年来,作为中关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我们在海淀园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海淀园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企业连续八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全国53个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先行者和探路人;作为北京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在“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实施电子政务、全程办事代理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新型政府建设步伐;率先系统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十大量化指标体系,为这一重大战略从理论转化为实践提供了有益探索;着力构筑京津塘科技新干线,加快推进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共存、共责、共建、共赢”为原则,探索建立统筹区域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回顾历史,创新已经成为中关村的灵魂,成为海淀发展的精髓,成为区域进步的不竭动力。展望未来,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海淀。

  海淀具备建设创新型城区的雄厚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海淀正在进入以知识驱动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具备全面创新的雄厚实力。

  第一,经济基础雄厚。区域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为建设创新型海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4%,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3%。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56亿元,财政收入71.1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市前列。

  第二,创新资源丰富。一是科研力量雄厚。辖区内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19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8个,各种形态的研发机构500余家。二是教育机构集中。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80所,党、政、军、工、青、统最高教育机构均位于海淀。三是人才智力密集。全区40%以上的常住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在海淀工作生活的两院院士418人,分别占北京市、全国的60%和1/3。有北京市“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4人,占全市的近70%。四是创新成果丰硕。“中国芯”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诞生,数字音视频、下一代互联网等重大产业化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软件、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不断扩大。2005年,辖区内单位共获得4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北京市的62.3%和全国的16.7%;全区技术交易总额265.49亿元,占北京市技术交易总量的54.2%。

  第三,创新环境优越。一是园区成为创新主阵地。海淀园实现“五年上台阶”目标,成为首都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和主力军。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成效持续显现;园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提速,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快进行,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世界一流园区”为目标,不断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和产业促进体系,园区国际化进程加快。二是政府带头锐意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电子政务、全程办事代理、政府部门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等不断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得到改进;以“为纳税人服务”活动和“实践‘三个代表’优化发展环境”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公务员队伍结构、素质得到了优化和加强。三是创新氛围浓厚。“敢为人先、崇尚竞争、宽容个性、允许失败”的中关村创新文化,以及“海纳百川、淀积千里、服务奉献、争创一流”的海淀精神,已成为全区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已经成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海淀创新工作的状况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推进历史性新跨越、建设现代化新海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海淀,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

  二、建设创新型海淀的奋斗目标与总体要求

  建设创新型海淀,就是要坚持以科技、知识、人才、体制、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实现开放式、全方位、多层次、高端、长效、强辐射的创新发展,努力形成创新特色明显、创新资源聚集、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文化浓郁、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成果涌流的区域氛围,使海淀成为引领中国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成为连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和面向全球的知识中心区。

  建设创新型海淀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创新型海淀。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立较为完善的金融配套体系,建成具有中关村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域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1.4%增长到2010年的13%,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4.5%增长到55%,发明专利授权数为每万人10项,技术市场交易额超过400亿元;二是形成富有特色的创新文化氛围,各行业创新激情和活力充分迸发,全民创新意识极大增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发达完备,各类领军级创新人才高度聚集,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8%增长到2010年的22%,成为全国创意产业聚集、交流、辐射、消费中心;三是基本构建起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分工明确的体制框架,政府职能得到全面优化和充分履行,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基层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区域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创新型海淀的优势地位更加显著,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面向全球的知识中心区。

  建设创新型海淀的总体要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国家科技发展指导方针,把创新作为海淀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建设创新型海淀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现时代我们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自主创新,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在建设创新型海淀的过程中,既不能因为强调继承而抱残守缺、裹足不前,也不能因为强调创新而割裂传统、冒险盲动。要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更好的推进创新;在坚持改革创新中,更好的巩固和发扬优良传统。我们这一代人为创新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检验,必将被未来社会发扬光大。

  ——把握好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又要选择一批具有较好基础和优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整合资源,联合攻关,实现重点创新突破。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力求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带动创新的整体跃升。要正确处理创新与全局发展的关系,提高快速发展的可靠性程度。

  ——把握好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必须突出技术创新这个重点,用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引领社会前进,以此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强化制度创新这个保障,用先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创新工作的顺利、平稳进行。打牢文化创新这个基础,为创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要全面推进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不断为创新注入新的要素。

  ——把握好区域、人才和市场的关系。建设创新型海淀,优势在区域,关键在人才,活力在市场。要充分发挥区域创新资源优势,整合力量、建立机制,调动辖区各单位、社会各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参与到建设创新型海淀的伟大事业中来。要坚持开放式创新,立足海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海淀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意识,加快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和利用,努力营造适合各类人才学习、生活、工作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其更好地为区域创新发展服务。要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和完善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市场,努力建设竞争有序、诚信透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市场体系。

  三、建设创新型海淀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当前我区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我们要在已有的教育改革试验、科技园区试验的基础上,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为重点,争取更大的政策空间,推动改革向全方位、深层次纵深发展,为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海淀”提供强大动力。

  第一,坚持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海淀园的龙头带动作用。一是把海淀园建设成为“重要载体、强大引擎、服务平台、前沿阵地”四位一体的国家创新龙头。要继续用好用足国务院、北京市关于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政策措施,加快实施海淀园创新行动计划,大力增强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全面提速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入园标准及服务措施,全力抓好项目落地、政策入户、工作落实,吸引和促进创新要素在各园区之间的合理流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高端部分在海淀聚集发展,提高集群经济发展水平。重点发展软件及外包服务、集成电路设计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环保、节能、新材料等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各类新型产业,加快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着力培育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下一代互联网等关键领域,加强联合攻关,实现引领发展。进一步吸引知名跨国公司、国内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园区,提升园区国际化发展水平。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是确保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运用的主体,通过设立创新发展资金等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后劲。实施新一轮的产业促进政策,分类引导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重点培育和扶持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二是发挥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龙头带动、平台支撑和后盾保证作用。建立服务高校、科研院所发展的有效机制,推进大学科技园、专业孵化器与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采取联合建立工程技术中心等方式,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逐渐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链条的优化组合。四是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推进共性技术与公共技术研发支撑平台建设,实施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支持园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开放实验室,激活并共享创新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降低全社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一是支持企业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制和储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转化的有效机制。拓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为知识产权的生产、利用和消费提供便捷优质的信息服务。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严格查处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为知识产权提供完善的法治保障。二是把标准化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切入点来抓,支持企业更多的创制和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将标准运用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各个环节,提升标准的专利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程度。积极争创国家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

  大力实施金融创新。一是以在海淀选址建设北京金融服务区为契机,加速金融后台服务机构向海淀聚集,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产业。二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开展金融创新试点,着力发展创业投资。加快设立区域性、多功能的产权交易场所,为企业非上市股权交易、技术转让、股权债权融资提供服务,逐步完善以权益资本为主体的自主创新金融配套体系。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更多创投企业落户海淀,发挥聚集效应。支持建行、北京银行等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开发创新金融产品,拓展融资业务领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多方促进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为企业境外上市提供周到服务。三是鼓励担保公司拓展业务范围,推动担保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企业基础信用系统和信用归集评价系统,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第二,坚持文化创新,激发创造活力

  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把握历史发展脉搏,始终走在创新引领时代发展的最前沿。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区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敢于创新的毅力和勇气。要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不断丰富和拓展“海纳百川、淀积千里、服务奉献、争创一流”的海淀精神。在全区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发展“敢为人先、崇尚竞争、宽容个性、允许失败”的中关村创新文化,为人才营造能干事业、干成事业的外部环境。要以海淀文化节为载体,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

  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一是实施《海淀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行动计划》。发挥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的示范作用,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文化创意骨干企业,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使海淀成为北京和全国创意中心之一。二是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务。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先采购区域内创意企业产品等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是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文化,重点发展动漫、网游、软件等具有海淀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之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全面提升教育发展质量。一是以创建国内一流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目标,努力构建起支撑区域持续创新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率先在全市和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二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奋发学习的良好风气,加快建设“学习型海淀”。三是加强基础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创新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办学机制,满足经济社会对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积极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发挥高校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办好海淀教育节,拓展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渠道,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大力发展科普事业,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

  第三,坚持管理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继续抓好以“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为突破口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二是发挥公共委的统筹作用,继续剥离政府举办事业的职能,按照行政执行类、经营类、公共服务类等不同类型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不断完善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机制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在“政府花钱买服务”的运作、核算、监督机制上取得突破。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一是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集体企业改革,力争到“十一五”末期基本完成区属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二是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加强制度创新,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管理。三是强化市场监管,加大对侵权、盗版、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一是全面实施奥运行动计划,加快开发一批服务奥运、保障城市运营的新技术和产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二是创新城市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街道、社区“三位一体”的网络化管理体系。以数字城市信息技术平台为依托,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智能化、精细化,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加快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监管规范化的城市公用行业建设运营新格局。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一是提高科学行政能力。全面梳理政府工作业务,不断完善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深化全程办事代理制度,大力推进政府网上办公、协同办公、数据共享和流程再造。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的科学民主程序。二是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大执法检查和责任追究,提高政府工作的法治水平。依据《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切实转变机关作风。三是提高民主行政能力,加强政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完善社区民意事务协调等有效机制,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坚持组织创新,完善机制保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建立育才、聚才、用才、成才的工作机制,大力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到海淀工作或创业,促进人才按照市场规律有序流动。实施“杰出人才贡献奖”,启动“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工程”。注重培育企业家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创新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推进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到位,理顺街道办事处与政府专业管理部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的属地管理和统筹职能。二是进一步理顺社区民主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关系,加强社区民主自治,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培育社区服务组织,建立全区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三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不断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完善区域统筹发展机制。一是完善和落实统筹区域发展高层联系会议制度,加大区域内优势资源的统筹力度。二是以京津塘新干线为载体,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依托,促进地区间的交流协作,加快推进新干线沿线区域一体化进程。三是加快建立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开放创新体系,形成对全球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

  四、动员全区力量,为建设创新型海淀而奋斗

  建设成创新型海淀是一场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全区上下务必深刻认识完成这项历史任务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精心组织,强化措施,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扎实推进。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要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团结和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二是要加强学习,通过实施“五个一”工程,明确目标任务,增强不断创新的意识,提高务实创新的素质和本领。三是要狠抓工作落实。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具体负责,各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建设创新型海淀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搞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创新发展规划。层层落实责任制,将创新工作的成效作为衡量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指标,加大督察考核力度,努力将推动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四是加强宣传动员,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建设创新型海淀中来,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高度尊重,一切创造活动得到积极鼓励,一切创造才能得到全面发挥,一切创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

  第二,加强协调配合。一是各部门之间、单位之间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在创新型海淀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要主动争取上级部门对海淀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配合。三是要牢固树立“共存、共责、共建、共赢”的理念,通过市场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渠道,加强联系沟通,推进统筹协调,开拓合作领域,健全保障机制,使大家共同致力于海淀大创新、大发展,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创新型海淀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要把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推进,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同步进行,使建设创新型海淀的丰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调动全区各单位、各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中民智,博采众长,努力形成全区创新群体和创新成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同志们!建设创新型海淀的蓝图已经绘就,创新大潮正在涌动。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只争朝夕的的精神,认真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励精图治,奋发努力,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新跨越、新海淀”战略构想,为开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