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卫在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高层论坛上演讲
来源:网易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年6月21日,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高层论坛在大连召开。本次论坛将围绕“拓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国际合作渠道、探讨适合各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成功之路”的主题展开讨论。会议主办方包括商务部、信产部、科技部、中国贸促会及辽宁省政府等。网易做为合作媒体,将对论坛进程全程直播。

以下为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陈大卫先生演讲。

戴玉林:谢谢娄勤俭部长的演讲,其中有几个观点我们值得注意。一个是要打造整体的出口品牌,第二是希望国际上大的跨国公司把总部放在中国。还有要建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当中的信用体系,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最后他还讲到了关于人才培养方面的演讲非常精彩。下面有请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陈大卫先生演讲。

陈大卫::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高层论坛今天在大连成功举办,我仅代表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表示热烈祝贺。此次论坛以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反应了全球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大家的共同心愿,很有意义。下面我就信息化进程中软件产能问题谈一点想法,仅供参考。

一,信息化与工业社会协作机制。大家知道中国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条件下推进信息化的,从信息化的角度审视,人们经常提到的传统的指标,比如人均GDP,工业增加值,三次产业结构,城镇化率等,已不能完整的衡量工业化发展进程。因为工业化传统的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工业社会协作机制对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工业社会协作机制是在工业社会系统内精细分工与大规模社会化协作相结合,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广泛的协作机制。这种协作机制越畅顺,在相同工业产能下由人力、时间、能源、资源、环境等构成的社会综合成本就越低。反之,在追求工业产能的同时,必然导致能源紧张,资源浪费,环境负担沉重,以及社会幸福感指标与GDP相背等社会问题,因此有专门提出新型的工业化体系。工业社会协调机制的基本形态是协作各方基于信息进行互动沟通,针对信息展开分析处理,源于信息支持决策判断,依赖信息驱动操作执行。从而形成以信息为纽带的全过程的有机协作。显然,通过信息化提升各方在全过程的信息和知识的处理能力,其意义不仅在于有效提升产品研发智能化和生产制造自动化水平,还在于加速社会工业机制的成熟,对于工业化有明显的全方位的带动作用。而中国政府强调的正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信息化在促进工业社会协作机制成熟的进程中主要发挥三个作用,一,以信息为纽带全过程的有机协作,需要借助信息系统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精确刻画过程中各环节信息处理以及信息的内容和状态,使社会协作机制的形式更加清晰和规范。

第二,信息系统的并行处理能力能够支持更大范围,更多社会主体的大规模协作事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完成,使社会协作机制总体上更具规模和效益。

第三,信息系统在协调决策周期内处理海量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支持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协作机制,持续优化,能够大幅度降低无效协作制度的发生几率。使总体上更有效能。显然大规模的事务处理,持续的协作优化都是由软件实现的,如果软件正确的表达了工业和信息社会先进的工作机制则有利于推动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进程。反之,则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进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见,软件生产和信息化进程中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基础性工作。

二,信息化与软件产能。在推动信息化进程中我们需要支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运行的各类系统,需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各类行业应用软件,需要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需要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各类软件工具,也需要确保系统安全运行的核心软件技术。应该说,信息化对软件产能具有可观的需求。当前,软件产能不能满足信息化的需求确是不争的事实。业界对产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对能的度量。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又时常给人们带来软件产能的错觉。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软件产能结构的不尽合理。从信息化的视角看,软件有三种形态,首先是知识形态。软件表达了社会机制的相关知识,生产软件知识的工作就是软件知识工程。比如我们面向目标的知识获取和面向问题的需求工程。

进入21世纪由于在互联网环境上持续发展的信息和知识爆炸,社会对信息化的期望将会发生一些本质的变化。从把电脑当做工具转变为期望电脑成为智能的助手,从方便获取信息转变为期望透过信息直接获取知识。从让电脑能够联网转变为期望网络具备自己组织的社会形态。这些期望预示着人们试图通过信息技术构造出具备自主知识形态的复杂系统。我们能不能对这类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验证将是关键环节,将成为软件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代码形态,软件呈现为由程序源符号构成的一组代码,生产软件代码的工作就是所谓的软件代码工程。比如面向对象的代码工程。第三是系统形态,软件表示为具有确定行为的信息系统,生产软件系统的工作就是把软件的知识与代码合成为目标系统。比如软件的产品线工程和模型驱动的系统工程。由此,软件产能可以分为三层结构。上层是软件知识产能,主要表现为软件生产过程中通过获取表示和验证生产软件知识并使冗余降低的能力。底层是软件代码底层。主要是通过编码、测试生产软件代码。中层是软件系统产能,主要表现为软件生产过程中通过知识与代码合成软件系统并提高知识和代码付用率的能力。当前支撑软件产业蓬勃发展主要是软件代码的产能过剩。而软件知识产能的不足不可避免会影响软件产能的全局。降低知识冗余能力的不足会导致代码付用率线性的下降。这些都会导致软件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可见软件知识工程能力,特别是高效率的获取,规范化的表示,即时性的验证相关软件知识工程能力是软件产能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在信息化进程中提升软件产能。信息化进程中的软件基于所蕴含的知识和技术。分为四类第一是包含关键技术的基础软件,比如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第二是包含公共技术的支撑软件,比如中间件和工具软件。三是包含公共知识的通用软件,比如自处理和办公系统软件。四是包含关键知识的核心软件,如智能体和博弈系统。刚才讲的四类中,支撑软件和通用软件和软件中种类最多,应用范围最广、合作前景最好的领域,有利于加强公共技术和公共知识的交流,从信息化发展形成软件市场角度分析,公共技术和公共知识的公开透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引进支撑软件和通用软件时所涉及的信息安全和商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问题。从软件产业发展形成的软件产能角度分析,同样是公共技术和公共支撑的公开透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开展软件外包服务时涉及技术封锁、商业失密和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而另外的两类就是关键技术和关键知识是买不来的。只能立足与提高自主可控的基础软件和核心软件的产能。为此,一是要借助建模和仿真等手段,加快提供软件知识分析和加工的能力。二要通过政府采购等手段加快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生产能力。三要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同时要着力营造适应高知识含量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四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人才,形成一批国家软件知识工程的团队,为高端软件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各位来宾,软件产能日益成为信息化关键的要素,希望业界努力把握面向未来的软件产能需求,科学理解面向产业的软件产能结构,务实推动面向产品的国际合作。在信息化进程中大力提升软件产能。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