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获得蓬勃发展,其中又以B2B市场增长幅度最快,2005年中国B2B市场的交易总额达到800亿美金,较之前年增加105%,甚至连eBay这样的国际巨人都开始借道染指。
不过真正有实力参与竞争的,仍不外乎阿里巴巴、环球资源、慧聪网等有限的几个老牌服务商,其中又以阿里巴巴表现得最为强势,虽然其各项数据常被人指为掺水,但动辄上亿的造势费用,已经得使阿里巴巴成为市场上的名牌。其迅速扩张的市场战略,使阿里巴巴跟包括环球资源、慧聪网、eBay在内的几个巨头均产生了竞争关系。
为了在中国站稳脚跟,并拓展自己的市场业务,2005年6月,eBay与环球资源网达成结盟,合作新的采购服务模式“环球通”。此次eBay涉足B2B市场,旨在为易趣大卖家获取更多的采购货源信息,同时也能为环球资源的供应商开发更广阔的销售渠道。
据eBay的设想,新采购服务模式推出后,环球资源将通过eBay易趣,将产品直销给中国的个人和中小企业。该服务还将通过eBay分销网站ResellerMarketplace提供给eBay全球用户。同时,“环球通”还将为供应商、客户提供仓储、供应链和支付服务体系。
如果说eBay和环球资源的合作属于供应链条的垂直互补,那么慧聪网与环球资源之间的合作,则属于内外贸业务之间的横向补充,2006年5月31日,慧聪网与环球资源联合召开发布会,环球资源宣布收购慧聪10%的股权。两家公司2005年的营业额共约1.5亿美元;将共同运营77个行业网站,为全球230个国家和地区400万左右的用户提供服务。
在业务层面,环球资源主要做进出口贸易,而慧聪在内贸方面较为擅长,双方都坚持线上线下并重的服务模式,均拥有网站、纸媒及会展服务,有很强的互补性。环球资源2004年在深圳成立了新的中国总部,来自内贸的份额已占其收入比重越来越高,慧聪网的业务结构与用户资源,成为环球资源拓展内贸B2B市场的不二选择。至于对慧聪网而言,进军外贸既是对新市场的开拓,又能拉动其在内贸市场的份额增长。
如果说eBay易趣的买家(对个人消费者则是卖家)对环球资源的供应商来说有些偏小,双方缺少长期大量合作的基础,那么慧聪网的会员则介于二者之间,多以国内的中小企业为主.对与环球资源加盟后,不排除慧聪网会员也可以借助该渠道的可能,形成网状的供应链条,三方互利。
有业内人士指出,上述几方之间的合作,无不含有对抗阿里巴巴之意。而阿里巴巴也不甘示弱,自2005年8月, 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业务后,从网络实名、实名搜索及关键词服务,再到搜索竞价、网络广告,加上阿里巴巴自身的诚信通和中国供应商服务;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网络营销产品线。
整合雅虎中国后的阿里巴巴踌躇满志,随即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原3721、雅虎中国的业务内容都进行了大幅调整,以求在B2B、C2C市场上压制环球资源、慧聪网及eBay易趣。尤其在C2C市场上,获得充裕资金的阿里巴巴加大在淘宝网上的投入力度,取得一定成效,截止到2006年5月,淘宝网在多项数据上对比eBay易趣占优,就当阿里巴巴准备乘胜追击时,国际电子商务市场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为了对付更重要的威胁GOOGLE,雅虎与eBay在北京时间 2006年5月 25日宣布,双方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雅虎将成为eBay网站图片广告和部分付费搜索的独家第三方提供商;雅虎选定 PayPal为其在线钱包服务的独家第三方提供商;雅虎网络搜索功能和雅虎网站链接将集成到eBay工具条当中;雅虎和eBay将联合开发和实施“点击呼叫”广告技术。
不仅如此,据国外媒体报道,微软已经开始和eBay谈判,如果成功,其旗下的 MSN部门将和eBay合并。无巧不成书,雅虎和微软,在中国,恰好都是阿里巴巴对抗eBay的帮手。
之前阿里巴巴CEO马云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在中国,阿里巴巴已经打败了eBay。不过,在中国市场打败eBay,并不是阿里巴巴的终极目标,有朝一日取代eBay成为世界头号电子商务服务商,才是阿里巴巴的最高理想,而并购雅虎中国,与MSN合作,也是为了能与国际巨人结盟,更加平稳地走向世界。
如今eBay与雅虎战略展开了合作(不排除将来再加上微软),使阿里巴巴的国际之路难度大增,虽然雅虎和eBay都宣布双方的战略合作暂不涉及中国市场,但是对于电子商务这种无国界的商业模式来说,“不涉及”只会是暂时的,今后局面目前尚难以预测。
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几句几乎尽人皆知的话,在政治舞台和生意场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经过一番相互交错的结盟、并购,本来互为竞争对手的几家服务商,之间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组成一副B2B市场的平衡生物链。
尽管这些B2B巨头关系复杂异常,但由此产生的“环球通”、环球-慧聪联盟、阿里巴巴网络营销整合服务等新的业务模式,却对中国B2B市场以及用户的发展与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无论将来谁能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受惠的,仍将是用户。此外,竞合的关系也有利于消除垄断,避免一支独大,只有这样,市场才会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