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检察信息化走在全国检察机关前列,身为省检察院最高行政长官的李春林功不可没。本月5日,记者来到西南边陲,采访了李春林检察长。
信息化是生命
《中国信息化》:有人说,战场上下来的军人和训练场上下来的军人截然不同。作为经历过硝烟弥漫的军人,您认为军旅生涯对您信息化的理念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春林:不经历战争,无法了解战争给人带来的影响,而战争让我认识到了高科技的威力。1965年3月8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越南南方登陆,使美侵越战争进一步升级。作为铁道兵,我们奉命参加了抗美援越的战争。尽管以美国人被迫撤军而结束,但战争的残酷却让我终生难忘。我们有一个连队,被美军的轰炸只剩下了一个通信兵。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认为,信息化能让战争中的军人赢得生命,信息化就是生命。
在和平年代,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6秒,唐山发生大地震。由于通讯中断,是矿工李玉林等4人驾驶着一辆消防车冲进了中南海,将大地震的消息报告给了中央。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当时,我正在北京。如果当年李玉林能在网上直报,又会挽救多少生命?2003年非典肆虐时,有了疫病直报系统,哪怕在距京最为遥远的边疆,也能第一时间把信息传回中央。正因为信息化,才使得我们抗灾能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才使得多少人逃离了死亡线,信息化就是生命!
"六大网络,十大系统" 位居前列
《中国信息化》:作为省院检察长,云南检察信息化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历程?
李春林:我们云南检察信息化起步应该在2000年。当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了科技强检大会,也揭开了云检信息化建设的序幕。当时,我们省检察机关内思想并不统一,有部分同志认为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那是发达地区才能玩得起的时尚,至于云南吗?只有老老实实搞好自己的建设就行了。
面对这种种想法,2000年,在新世纪省院召开了第一次党组会,听取汇报。经过各种形势分析后,省院党组终于达成共识。云南检察信息化不是搞不搞的问题,而是一定要抓住历史机遇,克服一切困难,全力推进。经济落后不能成为退缩的借口,应该成为前进的动力。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已经有了经济上的差距,到了信息化时代,我们不能再被数字鸿沟所滞后。院党组相继召开了六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决定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这为云检信息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的云检信息化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虽然我们云南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落后,但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却走在了全国检察机关先进的行列。贾春旺检察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云南能做到的事,为什么其他地方做不到呢?"
自2000年开始,云南省检察机关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建设完成了覆盖全省149个检察院的计算机局域网、二级和三级广域网、电视会议网、电话会议网、电话通信网、机要通道等六大网络,重点推进了基础数据库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系统、电子教育系统、侦查指挥系统、预审取证监控系统、出庭公诉多媒体办案系统、举报电话自动受理系统等十大系统建设项目,初步实现了检察机关办公、办案信息化,在全国检察系统率先实现了科技强检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为实施第二步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深圳的钥匙打开云南的锁
《中国信息化》:检察信息化建设会遇到很多困难,其中观念的改变最为棘手,你们是如何统一广大干警的信息化观念?
李春林:虽然改变观念很困难,但我们不能知难而退,要迎难而上。除了开会动员外,我们还组织干警到深圳、上海等地去参观学习。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当我们的干警们亲眼看到兄弟省市的信息化工作方式,他们已经远远地跑在我们的前列,的确非常震撼。这招姑且称为"用深圳的钥匙打开云南的锁"。
记得当初我们给全省下属检察院配发第一批电脑时,有些检察长觉得这些宝贝好,生怕用坏了,赶紧把它们藏到库房,束之高阁。当时,我们发现这一情况,立马让其改正。在信息化飞驰发展的今天,新电脑不用,很快就会被淘汰,更为重要的是守着现代化的工具不用,它所带来的无形损失是极其巨大的,这也说明当年就连检察长们对信息化的建设也极为陌生。针对这种情况,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表率作用,省院专门为各级检察长开办了领导信息技术培训班。
检察信息化是云南的及时雨
《中国信息化》:据了解,过去云南对犯罪嫌疑人的超期羁押曾位居全国第三,受到高检院严厉的通报批评,但现在却实现了近乎零超期羁押,请问原因何在?
李春林:超期羁押作为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一种侵害,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一根高压线,谁也不能碰。为什么过去我们的超期羁押很多呢?这是由我们的客观地理条件决定的。因为云南地域辽阔,尤以崎岖山地居多,交通十分不便。
云南是全国毒品犯罪最严重的省份。毒品犯罪,在死刑犯罪中,占到40%;在普通刑事案件中,占到10%左右。但这些案件大都发生在边疆基层。为了批捕或者提起公诉,我们省院承办人员要下到基层,起码需要5、6天,有的甚至要10多天,而审查批捕法律规定时间只有7天。对于云南省来说,干警可能还没来得及到达发生地,就已经超期了。
信息化手段使我们一举改变了这种局面。因为全省149个检察院的网络已经互连互通,大家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只要进入视频会议室,在我们的局域网上就可以见面交流沟通。无论是远程案件会诊,还是远程提审嫌犯,都可以足不出户,一锤定音。远程审讯不仅节约了诉讼成本,更重要的是省去了路途往返所占用的大量办案时间,这为依法办案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譬如,我们保山市检察院曾经办理了一起故意杀人案,案件只有嫌疑人供述,但缺少足够的旁证。在一审起诉时,法院准备以证据不足为由作出无罪判决。就在这关键时刻,保山市检察院赶紧撤诉,要求补充侦查,同时,向省院公诉处求助。而且,这时离法定羁押期限只有一天时间。如果不能在一天之内解决,又是超期羁押。结果,就在我们省院的视频会议室,省院干警与保山市院同志,共同探讨,群策群力,终于找出破绽,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仅仅用了几个小时,就得到了圆满答案,最后,一审法院判处杀人犯死刑缓期执行。所以,对云南这样一个省份来说,检察信息化就是及时雨。
"骑自行车怎能追得上开汽车呢?"
《中国信息化》:您认为加快检察信息化发展有哪些关键因素?
李春林:打击贪污贿赂犯罪和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犯罪是我们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随着时代的发展,犯罪呈现智能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有很多犯罪分子高智商,使用高科技,或者跨国犯罪,作为检察部门,必须要与时俱进,否则就很难完成自己的工作使命,那就是一种失职。试想,如果你还骑着一辆自行车怎么能追得上开汽车的犯罪嫌疑人呢?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检察信息化的发展是由犯罪对象和犯罪手段来推动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要想克敌制胜,就必须要胜人一筹。
有一起案件,所有的证据都集中在一台笔记本电脑上。就在所有犯罪嫌疑人被抓获时,其中一个突然上前一步,抓起电脑,狠狠地向地上砸去,在场的人都为之惊愕,谁也没想到他这一招。结果,省院检察技术处的卓旭同志,利用精湛的计算机技术,从残破的电脑中,成功破解了这一案件。这充分证明了云南省检察干警的信息化水平之高,对侦破案件、维护公平正义和打击违法犯罪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最喜欢考试"
《中国信息化》:请问您是如何适应从军人、法官到检察官的角色转换的?您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李春林:我个人认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在战时还是平时,学习最重要。回首往事,也许我的军旅生涯看起来和法律生涯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正是那十几年的军旅生涯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使得我具备了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这就是军营给我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我的人生面临过两次重大转折,每次转折都是一次考试。第一次是脱下军装回到地方,实现由兵到民的转变,解甲从法。第二次,是从法官到检察官的转变。
第一次从兵到民,从一名军人变成一名法官。为了迎接这次考试,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那还是1982年,我刚刚离开部队,满脑子都是工程施工那一套,对法律十分陌生。为了适应新岗位需要,我就刻苦学习,在职通过了高考,考入西南政法大学,开始了系统学习法律的生涯。因为我是文化大革命前(66届)的高中毕业生,接受过完整的中小学教育,具备较好的知识基础,加上自己的发奋图强,从基本的民法、刑法学起,从法律的门外汉走进了法律的神圣殿堂,不久就胜任了法官的工作。
第二次从法官到检察官的转变,这是对我人生的又一次考试。作为检察部门工作人员,承担着法律监督的重任,对我的法律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更为娴熟的法律知识。法律监督者就相当于足球裁判员,如果业务水平不高,就不能胜任这个新角色。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迎接着来自人生一次又一次考试,好在我这个人热爱学习,最喜欢考试,终于顺利完成了法官到检察官的转变。
在检察官生涯中,历经信息化的浪潮兴起,这又是一次由传统检察官向现代检察官的考试。作为领导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活到老学到老,这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建设学习型检察院,成为学习型检察干警所必备的素质。
档案
李春林 云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二级大检察官,法学研究生。
1968年~1982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
1982年~1998年,在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历任政治处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1998年~1999年,历任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
1999年2月至今,任云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中共云南省委委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云检:人才队伍是怎样练成的?
云南省检察系统工作人员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看院工作安排和文件流转情况,这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工作习惯。想当初,却有一段故事。省检察院检察技术处卓旭告诉记者:第一次在网上发布消息"当天上午9:00开会",结果会议开始了,有几位老兄依然在办公室办公。后来一查,原来他们压根也没上网,原因只有一个:上班开电脑,没这习惯。现在今非昔比了,云南省检察系统已经实行网上办公,彻底终止了纸质文件的流转。领导在网上签名盖章,下属在网上汇报情况。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那对计算机望而生畏的历史已经终结。
楚雄州:难忘那十天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检察院检察技术处处长罗大兴,这位彝族小伙子说起那段往事,还感慨万千。2000年全省信息化建设伊始,楚雄州的检察干警对此极为陌生。别说什么网上办公、网上办案了,就连基本的开机关机都不会。要想提高广大干警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首先要发挥龙头作用,提高各地市系统管理员的计算机水平。当时省里也即将举办各地系统管理员培训班,使其成为各地检察部门的骨干,把信息技术传播到每个角落。
但是楚雄州干警的计算机水平非常之低,就这样让他们去省里培训,肯定跟不上,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会极大地挫伤广大干警的信息技术学习热情,更别谈辐射带动作用了。楚雄州检察院当机立断,提前组织全州各级检察院的系统管理员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班。教员从哪来?楚雄市检察院IT高手谢涛当仁不让。谢涛告诉记者:"那十天可以说是炼狱式的培训,从早上8点一直到夜里12点。晚上,我们那栋培训楼灯火辉煌,大家都在比学赶帮超。"后来他们到省里培训,果然如鱼得水,迅速提升。如果说那十天的培训为楚雄州的信息化人才建设培养了第一批种子,那么今天楚雄的高素质检察干警就是那十天的累累硕果。
曲靖市:学有所成--重奖
2000年前,曲靖市检察机关科技应用方面几乎是空白,全市10个检察院不到20台电脑,600多名干警中计算机专业只有1名,95%以上干警都是计算机盲,每年资金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现在,全市550人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1级B类)考试,过关率近90%。曲靖市院先后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从1名到550名,曲靖走过了怎样的道路?让记者感兴趣的就是他们的奖励助学制度。通过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奖励1万元,通过司法考试奖励5000元等等。曲靖市院既然如此重奖,一定很富有吧,面对记者的疑惑,史和平坦言道:"人才投资是最有价值的投资,信息化建设是检察事业高速发展的助力器。其实,曲靖并不富裕,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较差,所辖的9个县(市)区中既有省级贫困县,又有国家级贫困县。关键在观念,我们可以少吃一顿饭,少开一次会,想方设法压缩其他方面开支,来全力以赴支持人才队伍建设。"
软件工程硕士
开检察系统先河
信息化为检察工作提供保障和服务,信息技术人员定位何在?过去,检察院分配进来了一名计算机大学生,没过多久,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或其他方式,就跳到了业务部门。用什么去拴心留人?用事业。这就是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软件工程硕士"的原因。按照高检院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今年3月,云南省与云南大学软件学院联合举办了在职攻读软件硕士研究生培训班。该院把培养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决定用二三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
目前,全省检察机关共有15名技术人员正在攻读这一学位。软件工程硕士班的举办是云南省院党组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它不仅为信息技术人员提供了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也必将为云南电子检务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全员培训写辉煌
当年,从云南省检察院到下属各级检察院开展了浩浩荡荡的计算机培训工作。核心力量就是各级检察信息技术人员。当时,院规定必须要在规定时限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否则就视为年终评比不合格。云南省院信息技术处副处长马君毅解释道:"不合格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你不称职;不称职就意味着你要离职离岗。"有些年龄大的同志很有抵触情绪,认为自己都快要退休了,还学这玩意儿干什么。再说自己连26个字母都不会,怎么能学得会计算机呢?有人甚至把怨气撒到了信息技术处的人员身上。"
马君毅回忆道:"对信息化的认识有个过程,有些情绪是正常的。我们处全体同志一如既往地开展培训。手把手地亲自教授和示范,牺牲了节假日也毫无怨言,因为大家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经过共同努力,终于迎来了胜利。大部分同志都顺利过关,对计算机由当初的畏惧抵触变成了现在的亲密接触,这就是我们工作最大的回报吧。"
在楚雄市检察院,当记者得知检察长和副检察长都身先士卒,率先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了"优秀"。询问其秘诀时,马云华检察长故作神秘状笑道:"除了信息技术处的老师外,我们还有更贴心的老师。"原来他是指云南省检察系统广泛开展的网上教学活动。
与"老师"零距离
云南省检察干警共有7000多人,其中从事信息技术人员仅有200人左右。仅靠这200人去培训7000人,显然力不从心。云南省检察院搭建了"电子教育平台",实现了培训方式的巨大转变。
司法考试号称"天下第一考",但难度再大,检察机关干警都必须要人人过关。为了给参加司考人员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省院及时建起了"司法考试网站",成为漫长苦涩的司考路上的加油站和指明灯。去年,云南省检察干警司考过关率高达16%,这一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司考奇难,但对某些年龄大的同志来说,计算机等级考试并不亚于司考,有了电子老师方解燃眉之急。当每个人进入系统学习时,他可以按照计划学习。学习新课时,有视频点播,让你看得懂,学得会。如果不会,再重新来过,直到你学会为止,那才叫"不厌其烦"呢。当你想测试水平时,可以按下测试按钮,当场做题,"老师"当场披阅,决不拖延。你的学习情况都一次次记录在案,看到自己一天天的进步,谁能停止自己的脚步?难怪楚雄市院检察长马云华对这位"电子老师"赞不绝口。信息化就这样带来了学习的革命。
要建设"学习型检察院",请为干警们搭建"电子教育平台"。
宝剑锋从磨砺出
--写在云南省网上办案软件出台之际
科技强检的号角响彻全国检察系统,"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的运行更是将检察信息化推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作为网上办案主体支撑软件《检察业务动态管理系统》的完成,标志着云南检察信息化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让记者感动的却是其背后艰辛的历程。
早在2000年,云南省检察院就以全省买断的形式,花费90万元购买了某公司办案软件的使用权。经过试点,发现该软件部分流程设计不能完全符合实际。在高检院的推荐下,他们组织了相关人员到外省市考察学习,发现了另外一种更为成熟的办案软件,效果甚佳。
怎么办?是另起炉灶,采用这种新的软件,还是对过去的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当时,他们准备采用新软件,因为可以大大提前实现网上办案的时间,于是他们专门派出相关人员前去学习。但事情的发展却一波三折,购买该软件需要耗费250多万元巨资,也许这笔数目对发达省份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云南来说却难以承受。他们又面临一种艰难的选择,用新软件,省时省力,但资金不足;用老软件,无须做大的投入,但效率不高。再三权衡,他们终于选择了二次开发的崎岖之路。二次开发,谈何容易?开发意味着风险,意味着能否达到目标的悬念;技术力量在哪,开发思路何在?"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勇气。
自2005年开始,报经院党组同意后,他们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组织了60位业务专家成立办案软件修改小组。办案软件首先要为办案服务,要与业务紧密结合。省院组织了各级检察系统的业务人员,集中对该软件的每个流程进行核查分析。开发思路如何确定,他们开起了"诸葛亮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动各级办案人员提出修改意见。云南省检察院主管信息化的常务副检察长乔汉荣告诉记者:"当时,争论颇为激烈,但我们实事求是,谁提出的意见合理就听谁的。"经过几个回合,对原版办案软件提出了150个方面的问题,办案流程最终尘埃落定。
当时,为了二次开发,小组成员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省院检察技术处副处长马君毅告诉记者,"在乔汉荣检察长带领下,我们超强度工作。经过了365个日日夜夜的奋战,牺牲了许多个节假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将原版本的9个业务模块,扩展为13个,同时还具备法律文书自动生成等功能。
乔汉荣喜形于色,"过去新分配来的大学生,需要传帮带,好几年才能独当一面。现在有了办案软件,新来的大学生不久就能够独立工作。"这就是办案软件的威力。"程序是看得见的正义。"省院公诉处处长孙志红如是说。办案软件是按照《刑诉法》、《云南省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工作规范》进行设计,对办案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了细化,杜绝了办案的随意性。
对办案时限即将到期的卷宗设定预警提示;对办案时限已经超期的卷宗设定报警提示,并向当前办案人发送催办或者督办的信息。对于违反程序的操作,系统将拒不实行,也就无法向下一个环节流转,并自动报警提示。总之,网上办案可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真正实现办案的现代化。
乔汉荣告诉记者,"如果当初采用第一种方案,云南省去年就已经网上办案,但现在采用了第二种方案,虽然推迟了一年,但锻炼了我们的队伍,优化了我们的业务流程,更切合我们检察工作实际。这就是我们意外的收获。" 云南省网上办案有望明年一月一日正式实现,这必将为全省检察事业的发展带来崭新的飞跃。 (刊发于中国信息化杂志2006年6月20日《检查信息化区域特刊》栏目)(记者/胡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