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电子政务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注释29)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2005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初步形成,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逐步渗透到电子政务的方方面面,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益明显提高。“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府网站建设和应用取得很大进展。一是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开通,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初步形成。2005年10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开始试运行。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当日点击量达到4048万,页点浏览量为519万,访问人次34万,访问人数26万。中央政府门户网站设有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和英文版,设置了政务信息区、办事服务区、互动交流区和应用功能区等4个区域。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开通,不仅填补了我国顶级门户网站的空白,也为各级政府网站发展在建设模式、功能设置、栏目设计和内容组织等方面指明了方向,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图1为中央政府门户网站首页部分内容)。二是政府网站普及率显著提高(参见图2),网站政务信息发布功能日益完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赛迪顾问所做的调查显示,到2005年年底,我国政府域名(GOV.CN)注册量达到23 752个,政府网站达到11 995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5.5%和16.9%;县级以上门户网站拥有率达到81.1%,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其中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90.3%、94.9%和77.7%(位居2005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前10名的机构或省/市,参见表1)。以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各级政府网站内容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日益成为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外交部网站经过6年建设,已成为拥有112个驻外机构子网站的外交部公众信息网络体系,日访问量达320余万次,通过24种语言、262个版面、近8亿文字向海内外公众介绍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成为展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窗口和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桥梁。三是政府网站“官民互动”的桥梁作用得到认可,公众参与的渠道建设受到普遍重视,成为当前我国政府网站发展中的一大亮点。2005年,民政部网站开通了“关注06’民政”网上建言献策专题论坛,设立了“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等八个分论坛,广泛听取舆情民意。四是网上办事成为热点,在线行政审批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方便了群众办事。“天津市行政审批服务网”集中了68个市级部门的615个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公布了所有审批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并具有实用性很强的表格下载功能,极大地方便了申请人。网站还按照阳光透明、便民高效的原则,建立了完善的查询、咨询功能,使申请人可以随时了解申办事项的办理进度、审查状态和审批结果等最新消息。五是子网站建设模式、按生命周期设计网站等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网站建设的基本思路。上海市、青岛市、商务部网站的成功经验表明,子网站建设模式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调动业务单位的积极性,保证各子网站信息与主网站同步更新,较好得解决网站建设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

图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首页部分内容

图2 2003~2005年我国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拥有率变化情况 (注释30)



  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稳步推进。适应政府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需要,各部门在推进信息共享工作方面积极探索涉及多部门信息共享的应用项目,加强了组织协调机制建设和平等协商,部分取得可喜进展。我国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简称“电子口岸”)经过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多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铁道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外汇局、贸促会等11个部门,香港工贸署和澳门经济局,以及13家商业银行的联网,应用项目达32个,入网企业达23万家。同时,地方电子口岸建设也积极推进,已有29个地方政府同海关总署签署了合作建设地方电子口岸备忘录,涉及17个省区市及15个副省级以下口岸城市,共有19个地方电子口岸平台上线运行,使电子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集口岸通关执法管理及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大通关统一信息平台。(注释32)
为推动财税增收,加强市场监管,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信息办、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原则。2005年12月,全国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全国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全面推开。从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的实施效果看:上海市已经建成了信息较为完整、准确的企业基础信息库,截至2005年11月底,企业基础信息库已存有历史和现有的90.6万户企业的42项基础信息。全市有13.84万户新增企业通过新流程实现了工商注册、质监组织机构代码申领和税务登记,各部门面向企业的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杭州市通过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推动了公共交换模式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截至2005年12月20日,杭州市企业基础信息数据交换系统累计已交换各类数据9 274 755条,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成都市通过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程和应用尝试,从机制上解决了新增企业数据比对不一致现象,使相关部门全面、准确、及时掌握了企业的各种信息,截至2005年11月底,系统在完成90 900户历史数据比对的基础上,实现了新产生的19 000户企业基础信息以及各部门注册、吊销、变更等信息的动态交换共享,有效提高了行业监管能力。同时,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2006年工作要点要求,自2005年起,各有关部委在原有共享试点的基础上,又重点开展围绕社会综合治税、企业和个人征信、打击商业欺诈和农村信息服务等应用主题开展了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推进工作,并在财税库银间联网,企业和个人征信信息的共享交换和农业市场信息、农村科技信息的共享服务等方面取得进展。(注释33)

专栏5

  广东省建成交通安全信息共享系统 (注释34)

  目前广东省机动车保有量大约为1300万辆,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交通管理任务十分艰巨。2005年11月30日,广东省交通安全信息共享系统正式开通。省公安厅、交通厅和保监局等单位根据交通安全信息共享目录提供业务数据,通过信息查询和数据对比堵塞管理漏洞,实现了三大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该系统已形成纵向覆盖省、市、县,横向联系公安、交通和保监等多部门的立体监管网,拥有全省范围内的交通事故信息、交通违法事实信息、营运车辆营运信息、机动车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信息等8大类信息,共享的记录5300多万条。该系统的开通有效地促进了各相关厅局业务协同,更好地发挥了联合监管作用。

  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成效显著,信息技术手段在增强政府行政监管能力、提高执法水平、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安信息化显著提高了公安机关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力和水平。随着“金盾”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2005年1月至12月,全国共抓获网上逃犯23 8559人,公安机关每天平均抓获的网上逃犯超过了654人(比上年增加118名);铁路公安机关抓获各类逃犯19 721多人,各地旅店管理系统自动报警抓获跨省逃犯近8000人。全国犯罪现场指纹实现了联网自动对比,2005年共对比中刑事案件约56 765起,带破案件58 499起,其中涉及命案461起。依托全国侦破杀人案件信息系统,快速开展串并侦查,对疑难案件侦破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随着全国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顺利进展,全国已有41 000多个派出所建立了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纳入计算机管理的人口总数超过12.6亿。截至2005年12月底,公安部已经接收了全国341个地市上报的12.5亿多人口基本信息数据,有29个省级单位完成了首批人口数据报送业务。2005年9月,“全国公民身份信息核查服务”正式开通。从9月15日起,上海、天津、重庆等80个城市的4亿人口的信息数据,通过手机或互联网就可以查询。(注释35)

税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完成和优化了“一窗式”管理和“四小票”管理,实现了税收征管系统、增值税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等三大主体应用软件的整合工作,解决了业务应用亟需。同时,根据“金税”工程(三期)总局、省级两级数据集中处理的规划,重点开展了综合征管软件的省级集中推广工作,对防伪税控系统、交叉稽核系统、协查系统、出口退税系统按照省级集中模式进行了系统优化,逐步建立了基于统一规范的省级应用格局。2005年进一步扩大数据集中的范围,提高涉税数据的利用率,实现了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四小票”数据(包括货物运输发票数据、废旧物资发票数据、海关完税凭证数据和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防伪税控系统数据、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数据、涉外企业所得税系统数据、车辆购置税数据和日常征管数据在内的主要业务数据的集中分析和利用。(注释36)

  审计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金审”工程一期项目完成验收,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试运行和推广应用工作于2005年11月初步完成。审计管理系统从2003年9月开始在审计署机关部署试运行,2005年加快了在审计署25个派出审计局、18个特派员办事处、近20个省地两级审计机关部署应用。目前已经实现了审计署机关与25个派出审计局、部分特派员办事处和省级审计机关的广域互联、信息共享,在支撑审计业务、强化审计管理、支持领导决策方面发挥了初步作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单机版在试点应用基础上,加快了在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的推广部署。到2005年底,已经在中央、省、市、县四级审计机关推广部署了5万多套。(注释37)

  海关通关应急体系基本形成。海关信息化工作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2005年能够抵御自然灾害、事故影响及人为破坏的安全系统(H2000)异地容灾切换工作取得圆满成功,提高了海关对进出口货物和相关企业的监控能力。(注释38)

  财政信息化成效显著。为配合部门预算改革,截至2005年底,预算管理系统在中央165个部门、近万个预算单位,地方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273个地市级财政部门成功应用,实现了从基层预算单位编报预算、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审核、定额标准测算、项目预算管理、预算批复全过程的信息化处理,大大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也应用到中央各个部门及33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在地方应用到36个省市、200多个地市级财政部门,实现了支付工作的动态式、过程式监督管理,减少了财政拨款和退库款项的在途时间和划转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工资统一发放系统保障了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已扩大到35个中央部门和191个执收单位,地方22个省市也先后应用了非税收入收缴系统,有效地促进了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在网络建设方面,基本形成纵向连接中央、省、地市三级财政部门,横向连接相关职能管理部门、预算单位和代理商业银行的网络体系,有效支持了财政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信息资源共享。(注释39)

  安全生产监管方面的电子政务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地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门户网站改版升级,信息发布内容覆盖了政务公开、公共服务和公共参与三个版块,已成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面向社会和公众发布安全生产信息,体现政务公开、宣传安全生产文化的重要媒体,平均日点击率达到12 000次。安全生产业务专网的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2003年与20个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实现视频会议连接的基础上,2005年扩展到了22个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实现了总局与42个省级安全监察、监管局的安全生产视频会议功能。此外,在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开展了有关资源数据库的规划、有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基于总局专网的安全生产监管与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执法统计系统、煤炭经济运行调度统计系统及相关数据库的前期开发工作已经展开。(注释40)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金审”工程建设中,组织了基于安全等级化的系统设计,采用国家保密局研制的“数据单向导入设备”实现了审计专网(非密)向审计内网(涉密)系统的数据传输,研制了联网审计中确保审计与被审计双方系统安全的“单刀双掷网络开关”,研制了审计现场计算机数据本地加密(商密)和向审计机关数据传输加密的“智能钥匙”等。“金财”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网络安全建设的指导与支持,统一组织了“金财”工程安全产品选型招标工作,统一选定了网络安全工程监理单位。截止到2005年11月,黑龙江、北京等29个省市财政部门上报了本省市的网络安全建设方案,有22个省市的方案通过专家评审,20个省市已开始实施。(注释41)

  各地电子政务建设扎实推进,越来越多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开始显示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北京市石景山区国土房产局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使审批环节由原来的460道简化为141道,减少69%;办事人员需要填写的表格由原来的56张减少为26张,减少54%;群众需提交的材料由原来的266份减少为122份,减少55%;工作总时限由原来的607个工作日减少为290个工作日,减少52%。杭州市城市规划档案馆系统投入运行后,查询便捷、快速、准确,原始档案的使用率下降90%;通过使用真空压缩技术降低档案的占用空间50%,仓储费用和管理成本降低。河南省焦作市12 319为民服务热线运行以来,已受理市民来电问题66 789件,办结66 578件,办结率达99.67%,事件回访率保持在100%,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注释42)

  2006年,我国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推动重点业务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管理。围绕综合治税、企业和个人征信、农村信息服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业务,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入开展信息资源调查,扩大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原型试点,推动相关标准的应用,探索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模式。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研究,在政府网站领域进行实践。不断增强电子政务相关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应用集成、基于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架构的仿真验证平台系统、基于国产软硬件产品的电子政务开发集成环境等方面积极开展有关研究。

  专栏6

  济南市财税增收信息化工程 (注释43)

  济南市财税增收信息化工程依托济南市公用信息平台,建设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公安、社保、规划、土地、交通、交警、教育、卫生等20多个部门涉税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健全税源监控联系制度,加强税源监控,为济南市社会综合治税提供技术支撑手段。一期工程利用市公用信息平台,建成了4部门的涉税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工商、国税、地税、质监4部门历史数据和新增、变更数据的及时交换,4部门交换共享的企业基础信息已经达到149项。现已完成了工商174 476条、国税102 124条、地税130 028条、质监51 527条企业原始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国税局与地税局通过数据比对,发现了25 000条数据差异,落实纳税企业5000多户,补缴税款27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