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推广应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日益成为破解“三农”问题、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促进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
(一)农业信息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05年我国农业信息化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应信息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总体要求,以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继续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农村基层延伸,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信息化应用水平取得长足进展。目前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农村信息员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起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初步建立起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全国有3000多个网站与此建立了链接,日均访问量近200万次。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左右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41%的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2002年投入运行的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已成为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平台,目前注册的组织、企业和个人用户已达9万家,覆盖了全国93%的县。全国农业网站信息联播系统已建立了较完善的信息采集指标体系,推行统一的数据标准,采用公用模块的方式,实现了一站式发布、全系统共享,全面提升了农业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水平。(注释1)
为了建设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教育部组织了“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首批成员包括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8所农林高校。截至2005年12月底,该联盟开通了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网站,设立基层站点100余个。建立了专家数据库、科技成果分类数据库、科技产业化案例库、农业信息库、多媒体课件库等综合科技条件平台。组织国内外研讨会3次、现场推广会20余次。培训农民、农村干部和党员50多万人,专题讲座150余个。
为推动统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金农”工程各项准备工作抓紧推进,项目建议书已经批复。工程一期建设目标是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农业监测、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推进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建立并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三大信息应用系统;整合国际国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调整布设信息采集监测点,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完善共享机制,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完善各级农业信息中心,新建部分乡镇信息站,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涌现出一批生动的典型实例。各地农村信息服务机构以市县、乡镇农村技术研究、教育、推广部门为基础,与当地农村社会管理、文化、卫生、气象、林业、水利、新闻宣传等部门有机协作,对农民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村信息服务新格局。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向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三电合一”试点工作稳步推进,56个试点单位基本建成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地方个性化数据库,基本开通电话语音系统并对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四川成都采取“信息服务站和专业协会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渠道,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进一步增强。海南省已设立服务站点200多个,覆盖全省18个市县120个乡镇,省、市、县都设立了农业科技服务“110”指挥中心,开通了视频系统,初步形成了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宁夏固原市通过建设政务网、教育网、商务网数网合一的综合网络平台,构建起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网络雏形,整合了农民经纪人,养殖、种植、加工大户,农村中小学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同时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农民学习科普知识、农业科技的多种需要,“一站多用”效果显著。福建省的“969155”通过电话咨询实现了信息网络的延伸,为农民提供政府政策、科技、市场信息“一站式”服务。上海市9家农业科技部门联手组建“农科热线”,100多位农业高级专家为农民提供电话咨询、网上直播、电台讲座、语言自动应答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广东省高要市实现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互联,开通了“农业科技信息点播频道”,农民足不出户,依靠电话点播,就能有声有色地获取农业政策、市场信息、劳动用工信息和所需要的农业科技知识,成为大部分农户每晚必看的频道。同时,利用移动通信网络资源,建立“农业信息短信平台”,及时提供水稻、柑橘病虫害等灾情信息和防治技术,直接避免了较大的农业损失,开通半年内用户达到5.7万户。安徽省宣城市信息服务站兼做政府代办服务,解决了政府服务到乡、到村、入户问题。北京市启动的“信息助农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将宽带通到遍布村镇的每个信息化站点,再通过短信平台和呼叫中心利用无线通信网连接到每一个农户,在应用服务上推出了富农信息配送服务、助农远程教育服务、便农电子支付服务、乐农数字文化服务等四大应用系统。
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推向深入。2005年1月,中央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扩大到江苏、浙江、山西、河南、四川、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2个省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05年7月底,各试点省(区)已建成乡镇和行政村站点共计137 384个。其中,山东省乡镇和行政村建站比例均达到了100%,湖南省分别达到89.7%和65.6%,贵州省分别达到45.5%和72.1%。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新扩大试点省(区)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稳步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工作。贵州省制作了一批关于先进性教育的课件,编辑发布各种图文信息共5372条,采集了350小时的视频课件资源,交互式电视点播系统增加了274个节目;黑龙江省已统计可用教学资源11类,352个课件,计368小时,7月份向全国远程办申报教学资源课件9类249个,计200.9小时。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截至2005年7月底,全国试点地区共选配各级试点工作骨干人员182 687名,其中已参加过相关业务培训的有148 679名,平均培训面为81.3%。(注释3)
专栏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业“精准化”生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致力于推动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远远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微机决策平衡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自动监测系统等应用广泛,兵团大部分团场从播种、施肥到管理、收获均实现了“精准化”。播种,采用气吸式精量播种机,用种量比过去节约了近一半;施肥,推广了微机决策平衡系统,点击鼠标就知道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大大提高了肥效;管理,推广了农作物病虫害自动监测系统;浇地,水渠闸点安装了红外线监测设备,自动测定土壤中水的含量,用手机遥控就能浇地。现代科技推广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兵团的农业生产能力、农民生产水平、劳动者素质等农业现代化指标均大大高出全国水平。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我国将推进建立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和整合各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切实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利用电话、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多种渠道,形成现代信息网络与常规媒体优势互补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普遍服务。依托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和农村中小学,加快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二)传统工业改造
2005年,我国煤炭、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传统工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行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取得实际进展。大型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各环节,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信息化日益受到重视,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支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近两年,随着煤炭工业整体经济运行形势持续好转,以及国家提出的“科技兴煤”和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煤炭工业信息化发展迅速。2005年6月召开的全国煤矿推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电视电话会议,明确了煤炭工业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加快“拯救生命”工程。2005年建设的重点包括: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的矿井建立并完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原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实现矿务局(集团公司)内部联网;国有重点煤矿、乡镇煤矿实现县(区)范围内联网。2005年5月召开的全国煤炭工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对61个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和98位优秀信息化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数煤炭企业领导高度重视,把信息化工作当成“一把手工程”。大屯煤电集团、开滦集团、阳泉煤业集团、平顶山煤业集团、国投新集能源股份公司、兖矿集团、西山煤电集团、皖北煤电集团、潞安煤业集团、大同煤矿集团等都是一把手担任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有的单位还设立了首席信息官,制定了统一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并加大了资金投入和人才培训力度。山西省已完成“煤矿瓦斯监测监控安全信息网络一期工程”,共建成1300套系统,省局、11个市局和63个县的736座矿井实现四级实时在线监测监管。目前正在进行二期工程,目标是将3172座合法矿井联网,并建立全省近4300座矿井的基本信息数据库。新汶矿业集团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投资928万元,系统管理和应用软件投资1648万元,硬软件之比为1∶3,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注释5)神华集团在煤炭企业实施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神东矿区全员工效比原来提高了3倍,自动化程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煤炭行业处在排头兵地位。(注释6)
钢铁企业信息化在规模、效益、技术等方面继续取得进展。2004~2005年内新建成的项目有首钢、杭钢、昆钢、邢钢和重钢等钢铁企业的ERP系统,济钢、宝钢集团上钢一厂、宝钢集团上钢五厂和宝钢集团梅山等钢铁企业的整体产销系统。截至2005年7月底,已经有宝钢股份、武钢、衡阳钢管等21个钢铁企业(占全国钢产量的30.2%)在信息化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钢铁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注重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糅合、产品制造与相关业务的集成相结合,总结出“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同步”的12字目标,提供了实现产销一体、质量设计和控制进入制造全程、成本管理覆盖生产流程、仓库管理信息化、采购信息化、销售网络化等16项信息化任务和一整套钢铁企业信息化共性技术方案,成效显著。宝钢产销一体化系统投入使用后,热轧厚板交货期由50天缩短为12~19天,武钢的信息化年创效益约6000万元。钢铁行业门户网站日益完善,不仅可以及时反映国内外钢铁市场、价格、拟建和在建项目、统计数据、相关行业等信息,同时通过网站可直接链接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各理事和会员单位网站。(注释7)
石化行业信息化取得初步成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抓住信息技术总体规划这一龙头,采取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支持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全面实施以来,公司已完成了34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设计,成功实施了电子采购、电子销售、企业信息门户、电子邮件、企业广域网、局域网标准、办公自动化系统等9个项目。其中,电子商务平台成效显著,降低采购成本近20亿元。电子邮件系统用户达到12万,视频会议系统累计使用86次,7万人次在分会场参加了会议。信息门户上网文档资料100多万个,提高了员工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质量。(注释8)
中石化信息化在提升竞争力、增强市场应变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供应链优化系统的基础框架初步建成,利用供应链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取得效益。2005年3月,19家省市石油分公司成品油二次物流优化项目建成投入使用,项目实施后整体库存水平下降了20%以上,车辆利用率提高了20%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福建石油分公司加油站通过实施该项目,节约流动资金约4400万元,每年节省财务费用220万元。物资采购和石化产品销售两个电子商务系统稳步提升。截止到2005年11月底,中国石化物资采购网上成交合同累计197 837笔,成交金额1650.96亿元,节约采购金额58.17亿元,其中2005年网上成交合同累计87 068笔,采购额685.39亿元,节约采购金额25.96亿元。化工产品销售网上成交合同累计9006笔,签订销售合同1088万吨,成交金额达767.4亿元,其中2005年网上签订合同203笔,成交量59万吨,成交金额59.67亿元。电子商务系统的运行,规范了业务运作行为,成为信息共享、操作监管和供需协同工作的综合性采购销售业务平台。加油IC卡工程成效显著。截至2005年11月底,共建成卡机联动加油站12 425座,建立发卡网点3198个,累计社会发卡量已经达到724.26万张,基本实现“一卡在手,各地加油”的目标;系统以IC卡为载体,取代了传统的现金、油票等结算方式,实现了成品油零售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和交易数据的自动采集,堵塞了管理漏洞,节约了运营成本,提高了加油站经营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注释9)
建材行业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门户网站建设及企业信息化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建材工业数据库”项目已完成了一期、二期共计24个子库建设,三期4个子库已完成了专家评审。该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完善,能及时全方位反映建材行业基本情况及主要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主要产品的产、销、存、价等现况和发展趋势。行业门户网站及其网络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2005年,“中国建材信息总网”进行了全面改版,实现了网站全文检索和自主发布等功能,已成为建材及相关行业信息发布和交流的权威平台。建设并开通了“建材股市专网”、“中国建材信息总网”英文版和“中国建材工业协会网站”英文版。建材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展明显,各种类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建材工业主要生产领域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新建的新兴干法水泥生产线全线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绝大多数的玻璃生产企业应用了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约80%的浮法玻璃生产线采用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建材科研设计单位和建材设备制造企业都广泛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取得良好成效。约60%大中型企业实现了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并建立了与互联网连通的企业网站,实现了网上信息发布和收集。(注释10)
电力行业信息化呈现出“积极开发、稳步发展、整合系统、实现共享、确保安全”的发展特征,在信息系统的整合、门户与数据中心建设,财务系统、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建设,发电企业的厂级监控系统建设,电网内及电网间电力的调度管理,信息网络的安全建设及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统一办公自动化平台初步建成并连通运行。四大电网相继联网,推动电力调度自动化水平较快发展。国家电力调度数据网已经建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通道数量和质量、厂站信息质量和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均有大幅度提高。国家电网公司及所属区域电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100%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80%以上的网省电力公司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单轨运行,实现从拟稿、核稿、会签、签发到公文收发、文件流转、文档资料管理等网上办公全过程的流程网络化。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继电保护系统、电网稳定装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水调度自动化系统等电力调度自动化相关系统的建设、运行和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注释11)
(三)服务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和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普遍,加速了我国服务业信息化的步伐。
银行业信息化取得新进展。2005年6月27日大额支付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支付清算体系基本形成,极大地提升了中央银行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大额支付系统直接连接1500多家金融机构,涉及6万多个银行分支机构,系统日均处理跨行支付业务45万多笔,金额达7000亿元。征信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05年12月底,我国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收录了454万户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17.8万亿元,系统月均查询146.5万次。2005年底实现在上海、天津、浙江、福建等四省市所有商业银行的联网查询,预计2006年上半年可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联网查询。到2005年12月底,个人征信系统共收集了全国3436万人的个人贷款和信用卡账户信息,账户总数5231万个。系统收录信贷余额2.2万亿元。各商业银行已在全国各分支机构开启了5.2万个查询用户终端。银行卡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05年底,自动取款机市场保有量8.62万台,终端阅读机(POS)约60.62万台;全国共有发卡机构120家,发卡总量9.59亿张。2005年全国银行卡交易总额49.37万亿元,银行卡交易总笔数89.03亿,国内银行卡消费额达9595亿元,消费笔数8.16亿。(注释12)
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交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5年8月,覆盖36个省级、5个计划单列市的公路水路交通主管部门(一类节点)和主要交通企事业单位(二类节点)的交通行业信息专网开始建设。目前,所有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局域网,17个省厅建设完成覆盖省、地、县三级的行业专网,其中,11个省厅建立了连通全省的视频会议系统。交通部政府网站功能增强,日访问量从1万人次上升到4万人次;所有省厅均已建立政府网站,8个省厅实现了网上业务受理,广东省交通厅还建立了身份授权认证系统(CA),52%的省厅利用网站提供了出行信息服务。覆盖全国所有14个直属海事局的水上安全监督信息网建设完成,国际海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中国船舶报告系统、船舶检验信息系统广泛应用。在运输企业管理方面,企业管理系统普遍应用,部分省市初步实现了二级客运站客运联网售票。大中型港口和运输企业积极建设生产管理、电子商务等系统,并通过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20余个港航企业建立了EDI中心,用户群超过1000个,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中近80%的运量实现了电子数据交换。(注释13)《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发布实施。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竣工并通过验收。TMIS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建成支撑铁路运输的货运营销、货票、确报、调度、车站、中央系统等10多个应用系统,构造了网络、信息安全和运行维护三个平台,建立了部、铁路局运输信息数据库,初步实现了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及货物的大节点动态追踪。铁路信息系统大范围切换成功:修改应用软件万余个,新建2M专用网络228条,采购配备4500多台设备,圆满完成13个铁路局、41个分局、1322个调度台,3685个车站应用系统切换,18个铁路局全部直接指挥行车。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建设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建成铁道部、15个铁路局和32个铁路分局的中心局域网,121个行调台、1348个车站全面实现了系统功能,实现了自动采集列车运行时刻、自动绘制列车实际运行图、列车车次号自动采集和跟踪、无线车次号校核、自动生成车站行车标志、调度命令网络下达等功能。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建设继续推进。在全路1.5万台机车、所有部属货车和绝大部分企业自备车安装了记载有机车车辆基本信息的电子标签,在全路528个分界站、编组站、区段站、货运站的出入口安装了标签信息自动接收设备,为列车、机车、车辆的动态追踪提供实时信息。(注释14)
旅游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导游网络管理系统竣工,成为第一个全国性的智能卡业务管理应用系统。旅游星评与复核系统、旅行社经营月报系统投入使用,近万家旅游饭店和一万余家旅行社的动态经营情况实现了定时汇总,为宏观决策提供了详实的参考数据,也为企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市场调研数据。2004年、2005年我国连续举办了两届国内、国际旅游网上博览会,力图用快捷、形象、可交互和低成本的网络营销模式,丰富和提高旅游宣传营销的手段和水平。2005年中国国际旅游网上博览会首次实现了传统旅展和网络宣传营销的有机结合。参加网络博览会的商家超过2000个,吸引了德国、法国、瑞士、芬兰等24个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200多家旅游机构参展。(注释15)
此外,我国现代物流、对外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工作都在稳步推进。
(四)电子商务
2005年,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电子商务,从政策、法规、安全、支付、物流等层面加大推进力度,电子商务稳步发展。
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指导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纲领性、政策性文件《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及相关配套规章正式实施。在利用国债资金持续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我国实施了电子商务专项,安排了“重点行业和部分地区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等项目,并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建设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支付、物流、认证、标准、信用等支撑环境进一步完善。为促进现代物流健康发展,加强对全国现代物流工作的综合组织协调,2005年,我国建立了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铁道部等15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正在抓紧制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并实施《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一些地方围绕企业和个人征信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如《上海市企业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杭州市“企业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和自律准则”等。一批电子商务企业推出网上交易服务工具,推动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带动了网上支付的普及。首信公司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支持国内23家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及全球范围4种国际信用卡在线支付。目前,国内PKI/CA认证技术已可以为电子商务提供安全可靠的网上支付环境。
专栏3
海南农垦建成跨国网络交易平台(注释16)
2005年,海南农垦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天然橡胶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系统”完成了交易平台向东南亚产胶国的扩展,形成了跨国网络交易平台。2005年通过与越南橡胶总公司、泰国泰华塑胶(大众)有限公司、泰国联益橡胶有限公司等东南亚主要产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发展了一批国外客户群,吸引了大量进口橡胶的网上挂单交易。该系统累计实现天然橡胶交易量364万吨(其中2005年112万吨),交易金额182亿元,实现大宗农用物资采购交易金额10 848万元。物流配送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累计完成配送量10万吨。2005年在全国天然橡胶主销区新建了武汉、成都、石家庄、大连、广州5个配送站。跨国交易配送服务通过网上交易、当地取货的方式为买卖双方节约交易成本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