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来源:瞭望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4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具体说来,就是走了一条主要靠发展一般加工业,靠增加加工业企业数量的扩大外延的经济发展道路。这种工业化初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断增加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难以长期坚持;企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同时导致我国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从“九五”计划开始,中央就提出要转变增长方式。两个“五年计划”过去了,这方面的成效并不明显。基于这种状况,“十一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要注意扩大内涵生产。就是要改变热衷于“铺新摊子”的做法,致力于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挖掘企业的潜力:要改变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做法,致力于通过扩大企业的科技投入来实现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以质取胜;要改变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相比较而言,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比较小。根据经济普查的结果,2004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提高了8.8个百分点。但是,这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70%左右的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在新兴信息产业,80%的投资来自外资。可见,这一转变任务很重,但空间也很大。
  
  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这就带来了另一个转型: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按照国际上判断发展可持续性的标准,我国的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还大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率;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还大于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对环境的污染排放速率,还大于环境对污染的吸收速率,而且到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的高峰,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这些事实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在短期内还不可能解决,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既是紧迫的现实要求,又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首先,必须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如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等。
  
  其次,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
  
  其三,必须严格资源管理。特别是对土地资源,我国应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管理制度。重点是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坚持耕地“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程序,认真监督土地用途,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强化土地执法监察,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
  
  其四,必须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如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淘汰高污染行业等。
  
  技术引进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
  
  我国以往转变增长方式成效不明显,有体制的原因,但最关键的原因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进步跟不上,“技术瓶颈”制约,特别是缺乏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为了取得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技术,我们在对外开放中,采取了“用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技术引进依赖”的倾向也随之而生,一些地方和企业过度依赖技术引进,不注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虽然我国也有一些自主创新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但其数量和质量与我们的经济规模不成比例,总体上仍然只是一个“加工基地”。
  
  我国对技术引进后的二次创新也不够。周边的日本、韩国引进技术的资金与引进后消化吸收的资金的比例一般为1:5;而我国这一比例一般为1:0.07。二次创新能力差,导致我国长期处于先进设备、技术的重复引进、反复引进的窘境,大大增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本,GDP的增长不能转化为国家总财富的同步增长。
  
  着力自主创新,克服“技术引进依赖”,是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在“十一五”时期,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外需拉动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直线上升,2005年达14221亿美元,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进口6601亿美元,进出口相抵,顺差达1019亿美元。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70%,比一般发达国家都高。尽管对如何计算外贸依存度、我国外贸依存度是否偏高等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进出口贸易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则是不争的事实。
  
  过度依赖进出口贸易,将使国民经济面临国际市场波动以及政治、安全等因素的影响而潜伏较大的风险,出口量过大又会增加贸易摩擦,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努力开发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向内需主导型转变,并不是说我们不再需要扩大出口了,而是要在不断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用更大的力度来开发国内市场,使内需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以增强抗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