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县审计局开展效益审计有特色
来源:审计署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近几年,天津市静海县审计局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县实际的效益审计新路子,为当地领导深入了解投入资金能否发挥效益、如何提高资金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积极酝酿,科学筹谋。该局开展效益审计经历了学习培训、集体酝酿、尝试实践三个阶段。天津市审计局《落实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出台后,该局及时制定了静海县2003至2007年度工作发展规划,对未来五年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本着先培训,后试点,再逐步推开的思路,于2003年、2004年在全局范围内举办了三期效益审计知识讲座,组织召开了效益审计研讨会;2005年局领导以赴深圳考察学习效益审计的收获为教材对全局开展了一次比较系统的培训。同时局领导班子不断探讨研究开展效益审计的思路和方法。在全员认识统一、相关知识和审计方法已初步掌握的基本上,该局于2005年将效益审计列为正式项目,纳入到年度项目计划之中。

  围绕政府需求,准确选择效益审计项目。开展绩效审计的关键是选好项目。根据历年审计经验,该局将政府投入比重最大的教育系统作为重点。随后,该局又先后开展了三次调查,对教育经费的整体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除人员经费外,教育设备投资所占比重较大。这部分资金也是历年来未经审计和评价的,同时也是政府比较关注、需要详细了解的情况。经过再次研究讨论,该局选定以教育技术装备为效益审计的突破口。

  搞好审前调查,确定重点单位和重点审计内容。审计内容的选择决定着效益审计的结果。为此该局审计人员开展了范围较大的审前调查。先后组织县财政局、教育局有关人员进行座谈,详细了解教育技术设备采购计划、采购途径、投资配比到位等情况。发现教育技术装备投资涉及项目多、单位多、且投资分散。经对各个项目分析筛选,该局选定了投资比例最大的信息化教室,将信息化教室装备的采购管理使用的真实性、经济性和效果性确定为效益审计的具体目标。同时审计组参阅了教育部、市教育局有关信息化工作的规定和要求,明确将装备资金是否按规定比例及时匹配到位,设备装备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规定标准,设备采购后是否及时安装并使用,是否按规定的标准开设信息技术课以及利用信息化教室开展教育教学、教师进修、制作课件等作为审计重点,对上述内容的效率效果性予以评价。通过审前调查,对投入资金大、装备信息化教室多的县城15所中小学校、乡镇7所中小学校,共22所学校定为重点审计单位。

  综合运用审计技术方法开展效益审计。该局一是采用审阅法、核对法对信息化教室装备采购计划、采购合同、资金的收支、微机的出入库等环节进行审计,主要了解计划的科学性、合同的真实性以及是否履行合同容,审查资金拨补到位级支出情况等。二是采用座谈询问、实地查看与盘点、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信息化教室的配备、微机的使用性能和采购成本开展审计。掌握了信息化教室的设备性能、安装周期、采购成本等详细而真实的数据资料。三是采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信息化教室应配备情况以及使用率进行评价。通过上述审计方法,发现信息化教室装备间数和台数未达到规定标准,不合格率达61%;采购周期过长,影响学校开课进程;使用中闲置微机133台、改变微机用途381台、4所学校微机不能联网使用等问题。

  确定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目前效益审计正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评价标准可以借鉴。该局结合项目特点,要求在效益评价中,以教育部、市教育局有关信息化工作的规定和标准为依据,对审计事项能计算取得量化数据的,一定要用量化指标进行评价,用数字直观地说明问题。如信息化教室配备标准、使用率、设备闲置率等。对难以计算或不能准确用量化指标评价的事项,该局要求一定要客观地描述各环节的情况,对审计事项做出准确评价。如在对设备的使用性能评价中,主要将通过座谈、调查、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等方式了解到的情况,运用文字来描述产品的规格型号、稳定性能是否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运行速度能否确保正常教学,软硬件的配置是否达到应配备的标准,设备运转是否正常等,并据此对产品的性能和实用性作出评价。再如对设备采购成本的评价,该局通过市场调研,以同期、同品牌、同型号、同规格的市场价格为参照标准评价采购成本的高低。通过采用以上评价方法,将审计内容、审计结果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了反映。被审计单位领导心悦诚服,县教育局领导更是充分肯定。他们对该项目评价为:发现了我们想知道而不知道、想了解而了解不深的问题。对装备不均衡的现状,县教育局统一给各学校调配安装,并建立了微机配备统一数据库,完善了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加强了对微机使用效益的考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