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计划:高技术自主创新的强大引擎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龙芯”、“众志”改变我国信息产业“空芯”状况、燃料电池汽车在国际大赛上屡屡获奖、世界上第一个人禽流感疫苗进入Ⅰ期临床试验……这些令国人自豪、世人瞩目的高新技术进展都是“十五”863计划的突出成果。

  863计划是我国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方面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国家科技计划。“十五”期间,863计划以加强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和跨越发展为主线,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推动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我国高技术领域由跟踪起步进入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走自主创新之路的信心。

  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成倍增长

  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加快在高技术领域设置专利和技术标准壁垒的严峻现实,仅仅依靠跟踪国外的高技术,已很难在国际产业和技术分工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此,“十五”863计划提出了高技术发展从注重跟踪模仿到加强自主创新的战略转移,着重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培育高技术产业生长点。

  863计划在战略部署上,并重考虑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重大产品、工程的集成创新,通过主题和重大专项的方式分类组织实施。

  “十五”期间,863计划在信息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等6个研究领域,组织了19个主题和27个重大专项,共计安排了6000多项课题,其中主题课题近4000项,重大专项课题2000多项。

  五年来,以突出知识产权为目标的863计划,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在专利和技术标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十五”期间,863计划共申请专利220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700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60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500余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1800余项,发表论文7万余篇。其中获得专利数和发表论文数分别是前15年总和的3倍和2倍,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前15年总和的17倍。这些数据表明,863计划基本上实现了从以跟踪为主向创新发展的战略转变。

  掌握一批前沿关键技术

  在当今国际竞争最激烈、发展最迅速的高技术领域,谁抢占了制高点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在“十五”863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在前沿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极大地提高了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我国高技术的跨越发展。

  863计划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战略必争的信息关键技术,在高性能计算机、移动通信和软件方面,打破了国外垄断,跨越式地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峰值速度每秒达11.2万亿次,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十万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曙光4000A攻克了一系列“大规模机群”计算的关键技术,在性能价格比和性能功耗比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申请了38项专利,其中包含31项发明专利。以“龙芯”、“众志”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设计技术经历了从初步掌握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初步改变了我国信息产业“空芯”的状况。

  在生物技术方面,人类功能基因组、水稻基因组、超级杂交水稻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等技术的突破,表明我国生物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前列,也使中国的生物技术面貌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了10%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单核甘酸多态性图(HapMap)项目。相对于人类基因组测序的1%,表明我国人类功能基因组研究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微电子材料技术、光电子材料技术、纳米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10多项原创性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制备了新型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KBBF和深紫外谐波光全固态激光器,成功开发出了国际上最大功率的红绿蓝全固态激光器,研制出60英寸激光家庭影院及140英寸大屏幕激光显示样机,巩固了我国在人工晶体和全固态激光器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培育一批新兴产业生长点

  作为承担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与发展任务的863计划,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是推进产业化。五年来,863计划突破了一批产业核心技术,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提升了我国产业竞争力,培育了一批高技术产业生长点。

  基于我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的“TD-SCDMA”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在芯片、终端和系统等方面攻克了大量核心技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为TD-SCDMA在中国乃至在全球的成功商用奠定了基础,大大提升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超级稻育种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先后育成超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221个,其中“中浙优1号”亩产达818.88公斤,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大豆“杂交豆1号”等等。海水养殖动物育种育苗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黄海1号”对虾和“大连1号”杂交鲍新品种填补了我国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的空白,“大连1号”杂交鲍新品种为我国鲍养殖业带来30亿元左右的巨大经济效益。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车用百千瓦级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制造以及测试技术的国家之一。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实用化样车,并通过整车集成配套技术研发实现与传统汽车的技术对接,已经基本具备产业化能力。

  在制造业信息化、集成电路装备等方面,针对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共性技术与装备,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0.1微米工艺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刻蚀机样机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中档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基本摆脱了绝大多数数控机床依赖进口的情况。我国研制的两台6.3米土压平衡盾构机,已先后在上海地铁工程投入使用,其性能和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价格大大低于进口设备,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一大批创新疫苗和药物进入临床和被批准上市,为战胜SARS、禽流感疫情,缓解艾滋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威胁做出了重要贡献。以P53注射液为代表的45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的上市,初步改变了我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带动形成了约600亿元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抗艾滋病新药西夫韦肽,疗效明显优于国际同类产品,而价格仅为其5%,它是我国第一个在美国获得专利许可的生物技术类药物。

  破解社会发展瓶颈问题

  能源、资源与环境等问题如今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十五”期间,863计划重点围绕解决国家战略安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与资源瓶颈等重大问题,先后启动了一批重大专项,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攻关和组织实施,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能源方面,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活性超细纳米煤直接液化催化剂,关键技术将在世界首个百万吨煤直接液化工程中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模块化高温气冷堆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其研究与建造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新一代核能系统的研究开发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资源环境方面,突破了一批渤海大油田勘探开发的技术难题,为渤海油田新增探明储量6.3亿吨、年产能力2100万吨以上和采收率提高1.5%提供了技术支撑;太湖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示范取得重大进展,显著改善了示范区水体环境质量,为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

  科技人才是国家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十五”863计划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人才与团队,造就了一批战略科学家,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五”期间,参加863计划的科技人员约10万人,许多海外学者、归国留学人员也加入到863计划的大旗下。五年来,863计划培养研究生5万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万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经过863计划培养的人才向企业扩散,推动了一大批高技术企业的成长。

  通过重大专项等课题的实施,形成了一批创新团队、产学研联盟和产业联盟。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面形成了较强的人才优势,建立了“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IC专项则初步形成了国家集成电路IP核促进联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IC设计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项目、人才和基地的统筹安排与部署,863计划在组织管理实践中还造就了一批既具有深厚专业造诣、又能把握高技术发展方向的战略科学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专家,他们以宽广的视野和尽责的态度在863计划的战略咨询、过程管理和监督等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十五”期间,在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和主题专家组中,共有21位专家当选为院士;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青年专家达到55%以上。这种战略性人才的涌现,是我国已具有独立的科技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我国高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向科技大国、科技强国发展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