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出台首份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的托管报告
来源:国际金融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近日,记者获悉,中国工商银行正式为全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公司出具《客户交易保证金托管报告》。据悉,这是中国银行界第一次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做资金托管的审核报告,也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一次获得银行的托管审核。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工商银行将自己的权威信誉和支付宝公司的信誉捆绑在一起,让“支付宝信誉=工商银行信誉”,让支付宝的独立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公正性、抗风险性在用户心中得到一个质的提升。记者了解到,目前支付宝用户已经超过1700万,日均交易额超3000万元人民币,外部商户超10余万,而且增势依然迅猛。

  银行介入第三方支付发展

  中国最大商业银行鼎立支持支付宝对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一个利好消息。

  支付宝公司表示,此前虽然不少第三方支付平台也采取将相关资金账户交由银行监管的方式,但由于第三方支付的热潮是在2004年下半年才形成的,大部分公司都很年轻,在各种资质方面无法达到银行的要求。比如目前40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里,有20多家公司是2005年成立的。同时,大部分公司的业务量都比较小,还没法形成规模。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银行从来没有出具相关审查报告。

  银行的犹豫也让不少客户对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风险存有疑虑。作为这个市场的先入者和领导者,支付宝能够率先突破,无疑将极大地培育市场信心。

  据悉,为了获得和支付宝公司一样的青睐,不少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开始筹划并购或者自我捆绑,期望通过短期内的急剧膨胀来获得国家相关机构的认可。

  分析机构易观国际表示,银行的介入同时也是对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加剧洗牌的信号。2005年,央行《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框架“出炉”时,洗牌就已经开始。当时央行明确规定了市场门槛——注册资金高至1亿元,而目前市场上只有支付宝、首信等几家公司能够跨过这一门槛,而且第一批牌照不过10张,因此业界普遍认为至少一半以上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会出局。

  国家提前培养本土军团

  不过,相关政府机构“严厉”举措的本意却是为了培育中国本土的第三方支付军团,以抗击2006年底即将来临的金融业开放。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指出,2006年底,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的比例上限,将只在征税上有意义,而不再约束业务经营范围。这意味着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将与中资银行相同,国外的网上银行包括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将染指中国市场。这是一块相当诱人的蛋糕。根据调研机构艾瑞调研显示,2004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规模为23亿元,2007年将达215亿元左右。

  与市场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本土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弱小。据相关金融机构统计,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支付宝一家公司每天的交易额差不多就等于第二至第十名交易额的总和。而目前实力最强的支付宝日均交易额不过3000多万元人民币,和PAYPAL日均1亿美元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据悉,部分国际支付服务商已经盯上那些第三方支付方面的落伍者,比如单纯提供支付网关、缺乏用户与商户网络的服务商,将其视为自己进入中国的“跳板”。他们希望先购并这些公司,然后进行注资使其达到国家的硬性标准,在下一轮的牌照发放中抢得先机。

  为了在未来的洋土之争中获得更多的胜算,银行等“中央军”需要培养一批有实力的“地方军”,来牵制那些来势汹汹的洋和尚。

  这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高相关领域的门槛。在产品同质化的大背景下,净化竞争环境、培养种子选手、避免无谓的低层次竞争无疑是比较适合的办法。而工商银行对支付宝的公开支持无疑就是这一政策指引下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