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数字城市
来源:中国计算机用户 更新时间:2012-04-15

 近来国内有两大活动与数字城市有关。5月11日,由江苏省信息产业厅、扬州市政府主办的“2006中国数字城市建设和创新公共服务高峰论坛”在扬州召开。一个月后的6月10日到12日,另一场关于数字城市的会议—— “第二届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主办单位包括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部高新司、建设部科技司、苏州市人民政府、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国际数字地球协会以及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等。如此多的政府、科研部门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同一省份召开同一主题的大会,凸现出国家对数字城市的重视。

  范围依旧广阔

  审视两次会议的研讨内容,今年已经8岁的“数字城市”概念仍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课题。1998年1月,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举行的开放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上,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报告,提出了“数字地球”这一战略思想。与数字地球呼应,数字城市概念产生了。从技术角度看,数字城市是以空间信息为核心的城市信息系统体系。

  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基于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能够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广义的“数字城市”概念则是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建设宽带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并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

  数字城市的概念有些大,各地根据自身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数字城市概念的不同区间进行探索,并形成了多种具有特色的数字城市模式。参加“2006中国数字城市建设和创新公共服务高峰论坛”的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刘汝林认为,目前数字城市建设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城市生活服务型。这种模式依托城市门户网站,发布所有与本城市有关的信息,为公众提供方方面面的城市生活向导服务。例如“中国上海”门户网站目前面向市民提供近150项网上办理事务,其互动平台通过市长信箱、民意调查、在线咨询投诉等提供与政府互动的渠道。二是城市规划管理型。例如“数字武汉”就涵盖了地籍地政、城市服务设施等9大类数据信息。三是智能交通导航型。例如北京市“科技奥运”示范工程包括的奥运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北京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示范工程、北京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示范工程、北京市停车诱导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北京市先进公交系统示范工程。四是虚拟城市导游型。例如,大连市目前已完成的包括旅游政务网、大连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以及大连旅游数据库等主干数字化项目。

移动性成热点

  尽管模式繁多,但是纵览国内外数字城市的建设,笔者发现“移动性”在2006年成为一个趋势。以南昌市为例,2006年3月9日,市政府通报“数字南昌”的建设情况称:“今后只要拥有一部可上网的手机就能完成缴费、查询、订座等一系列功能,还可以网上空中俯瞰南昌景色,无论是绿化甚至是窨井盖都可以尽收眼底。”

  现在,国外很多城市也在关注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在数字城市的应用。例如亚太地区近日召开了另外一场国际数字城市论坛,其主要议题就包括移动化社会与文化、无线网络的创新服务、数字包容(消除数字鸿沟)与下一代移动终端、移动商务与付费机制、无线网络与频谱的管制以及3G、4G,以及下一代移动技术等内容。

  在扬州召开的“2006中国数字城市建设和创新公共服务高峰论坛”,其协办单位包括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江苏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多普达通信有限公司、数字政通有限公司。微软、多普达、移动通信、数字政通都参与了北京市东城区万米网格项目的实施。这些公司携手参加数字城市建设和创新公共服务高峰论坛,说明移动政务价值链正在数字城市建设领域中不断壮大。

  根基仍需夯实

  由于各地需求、财力、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等因素参差不齐,造成了各个城市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哪个城市,都将数字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基础。

  从宏观上考察,一个数字城市的基础数据库至少应包括人口管理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经济管理数据库、金融管理数据库、社区管理数据库、环境管理数据库、交通管理数据库、灾害管理数据库等信息资源。这些数据库的内容门类繁多,例如人口管理数据库要针对衡量城市人口整体状况的各项基本指标,特别是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动态变化、个人身份识别、个人信用档案、人的户籍管理、人的基本生理指标、人的职业流动等,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应当有全面的记录。

  数字城市的基础数据库囊括如此多的内容,其范围甚至超过了电子政务,因此,与电子政务建设多年来面临的“烟囱困境”类似,各地的数字城市建设或多或少地陷入信息孤岛的窘境。例如作为重中之重的“空间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和维护”由多部门独立进行,“城市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共享困难。

  其实,无论是城市生活服务,还是城市规划管理或者虚拟城市导游,都是信息资源的不同应用。归根结底,一座城市的信息化程度从源头上取决于该城市基础数据库的容量、速度、便捷性、可靠性、可更新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数字城市的根基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而信息孤岛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城市基础数据库在今后一个阶段仍然将是各地资源投入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