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追赶"信息快车" 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刘水玉   ( 2006年 06月 30日 ) 
新华网广西频道6月28日电  广西阳朔县农民高兴地说:“自从有了互联网,政策文件网上看,科技知识网上学,农业产品网上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招聘来的村委会主任助理黄锦明告诉记者,科技知识和重要信息还可以通过“麦克风+摄像头+电脑+电视”的方式进行“现场直播”。如普益乡古乐村“数字村”举办砂糖橘春季管护技术培训班时,村数字工作站通过网络进行了“现场直播”,全村1800多名村民在自己家中通过电视机都能同时、同步看到培训的全过程。

  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农业正在依靠信息化推动现代化。“如果说发展传统农业是1+1大于2,那么发展现代信息农业就是1+1大于10,大于100。因为这是一个人人可以借力,受益面最广的平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说。

  2003年广西明确提出农业信息化发展目标以来,全区已建成广西农业信息网、农产品商务网和15个专业服务网,开通了14个市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100个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670多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并将农业信息网延伸到了许多农村。

  农产品网上销售使农民成了“千里眼”、“顺风耳”。以往农民收获农产品后,只能拉到圩场或在家坐等老板上门收购,如今村里联上信息网,村干部帮助农民将产品信息挂到网上发布,往往果子还没成熟就有不少外地老板在网上订购。古板村的张冬发以往靠走南闯北销售金橘等水果,如今通过数字信息网络坐镇家中遥控,去年销售水果2000多吨,成了阳朔县有名的金橘“销售大王”。

  到今年5月份,广西农产品通过网上展销促成销售已超过120多亿元,农民获利22亿元。

  同广西一样,中国各地都在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进程。福建省漳州市是个农业幅员广阔的地区,但落后的通信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漳州市着力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把“移动电话村村通”工程作为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今年4月,全县18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移动信号覆盖。

  “农民下田地,随时有信息;一手拿锄头,一手打手机”成了漳州市“信息农民”的形象写照。岩溪镇硅后村村民柯乌仙说,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市场。他通过手机从移动信息平台获得大量信息,蔬菜生产和营销形势越来越好。他承租的50多亩土地,采用“菜-稻-菜”轮作方式,种植的小葫瓜、丝瓜等,畅销省内外。

  河北省尝试将信息技术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县域特色网站建设。鸡泽县号称“中国辣椒之乡”,但信息不灵,辣椒很难卖个好价钱。后来县里尝试着创办了中国国内首家辣椒网站——中国辣椒网,一下子突破了以前的信息瓶颈,本地辣椒知名度大大提升,价格迅速提高,辣椒销到了国内外。

  衡水市大营镇被誉为“天下裘都”,便主要市场集中在北欧、俄罗斯等地,位于华北平原的大营镇鞭长莫及。2004年镇内裘皮企业集资建起了“中国裘皮网”,两年来,会员单位通过英文网站与外商达成进出口合同260多个,总金额达3亿多元,市场一下子变得广阔了。

  据统计,中国现有涉农网站6389个,发布了大量蔬菜、瓜果、畜禽等供求信息和其它经济信息。

  但中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步伐还相当滞后,目前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还较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表明,到去年底,中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多万人,城市网民普及率近17%;而同期乡村网民只有1931多万人,网民普及率不到3%,这一水平相当于世界上网民普及率最低的非洲网民普及率。

  目前中国已制订缩小数字鸿沟计划,特别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建设。

  中国政府年初颁布的今后五年即中国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要求在建设新农村中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重点抓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透露,中国正在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今年底使98.6%的行政村通电话,五年内使东中部地区行政村“村村能上网”、西部“乡乡能上网”,帮助农村铺好信息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