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的发展进程中,北京似乎并未领风气之先。和上海的数字化和新媒体业务整体布局、全面推进的策略相比,北京力量分散;和深圳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全面关闭模拟信号,使用数字信号)的力度相比,北京显得保守和滞后。可事实上,在新媒体发展的产业链条上,北京拥有数量最多、实力最强的竞争主体,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动作频频,可是在家门口反倒分外谨慎。为什么?
对大多数产业而言,
北京无疑是优质的一级市场,做好这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市场不仅意味着利润,还意味着拓展全国市场时更强的品牌号召力。但采访中我们发现,业界人士在操作中似乎更强调进入北京的高门槛和潜在风险。
“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鼎视传媒总经理柳亦兵这样解读北京市场的特点,“北京有首屈一指的文化产品消费能力,而其对质量的鉴别水平也是全国最高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全国性数字付费电视集成运营商的鼎视传媒在大江南北铺开市场,但在北京尚未有实质性动作。柳亦兵说:“我们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清晰的运营模式和比较科学的操作方式。譬如在计算打包产品在各地的售价时,我们根据当地GDP、物价水平等设计了专门的数学模型,做到因地制宜。在衡量频道产品的竞争力时引入地区覆盖率、收视覆盖率以及包括初订率、 退订率、续订率在内的一套订购率指标。在内蒙、厦门等地也有一些成功经验。当然,鼎视未来会把这些经验运用到北京市场中,但目前尚在准备阶段。”
歌华有线数字媒体有限公司市场部副经理王勇也说:“北京上千万人口,且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如果一刀切整体平移他们能答应吗?”歌华有线在发展数字电视方面仍处于试点阶段,推出了机顶盒和电视卡两种方案供用户选择。与许多地区大规模拓展用户的作法相左,歌华有线媒体主管黄先生说:“目前歌华还不能接受所有人安装数字电视的申请,也可以说在挑选用户。因为相关试点只在部分小区进行。”
在很多城市,数字电视的最大卖点是频道数量翻倍,原有30个频道转换到数字电视是60个频道。但北京原有模拟频道就有58个,要让频道数量翻番必须改造线路,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能逐个小区地进行。北京市场的推进速度因而就显得比较落后。未来发展时间表以及运营模式和分成模式也尚不清晰。
北京数字市场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进入门槛高,任何产业在一级城市的拓展都需要雄厚资金加上政策风险和区域行政屏障,加上尚未成熟的运营模式,投入是否会有预期回报是个未知数,没有一定实力有可能陷入“数字化泥潭”。近期曾轰轰烈烈的盛大盒子被叫停就是一例。
二是市场判断上笼统的“巨大潜力”与难以判断的精准受众群体。大都市的人口数量、GDP、年龄结构等指标容易让人盲目乐观。譬如手机电视的空间到底有多大?从全国看似乎中国超4亿的手机用户都有可能,但实际上能够接收手机电视的高端手机可能不足1%;网络电视的目标用户有可能是1.1亿的网民,但适宜浏览视频的宽带用户数是6430万(2005年底CNNIC数据)。
三是竞争主体多元,竞争态势复杂。广电部门、通讯业、纸质媒体、电信运营商、商业媒体,中央的、地方的,有内容优势的、有渠道优势的、有技术优势的都跃跃欲试,八仙过海。
对新媒体而言,在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内容运营商和终端用户的完整产业链中,内容控制了整个产业呼吸的节奏。内容的丰富与优化将与数字新媒体产业本身的发展相互促进。
其实所谓的新媒体首先新在其介质形态上,而无论介质如何都必须遵循这样的逻辑:采用新技术实现内容形态、传播模式和价值模式的调整和创新,满足新的传播技术条件下的受众需求。新技术必须在符合实际的背景下,在市场环境的检测中,才能发挥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