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转型和主要任务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浙江信息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由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技术全面应用、普遍服务和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的战略转型。

    一、浙江信息化建设面临战略转型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围绕实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我们对浙江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的总体判断是:浙江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全国各省(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信息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由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技术全面应用、普遍服务和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的战略转型。

    (一)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转型

    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看,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工业化和信息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同的阶段特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出现了互动融合的趋势,信息化和工业化这两个不同维度的社会进化过程常常在同一时期重叠,信息化不断改变着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推动业务流程和生产要素的重组,进而推动传统经济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化的性质。同时,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成为信息化的强大动力源。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从浙江工业化进程看,传统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仍是比较优势所在。“十一五”期间,浙江进入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新发展阶段,这是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的关键发展阶段。总体上,浙江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继续推进工业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是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从浙江信息化发展来看,针对工业化的强劲需求,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仍是浙江信息化的核心任务。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对传统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使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领域,引导传统产业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和低消耗方向发展,迅速提升经济整体素质,保障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信息技术成为增强传统产业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同时,依靠传统产业的积累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依据传统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信息技术,依托传统产业的市场转化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

    当前浙江的主要发展指标大体超前全国平均水平约10年,我们面临的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快速推进、现代化建设正在展开的发展背景。因此,我们必须也可能“两步并作一步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两者互相渗透、融合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准,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既能提高工业化的质量,又可不失时机地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向全面普及和深化应用转型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核心内容,现代化需要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水平。“十一五”时期是浙江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现代化进程将明显加快。这就要求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全面普及、深化应用”将成为这一时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征。

    当前,浙江基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任务初步完成,以软件、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等重要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推进,信息化总体水平跃上新台阶;电信行业管理、信息市场竞争、互联网管理和网络信息安全方面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信息化推广应用政策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制度、信息共享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随着全社会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全民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全面推进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面对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浙江信息化有着新一轮更大的发展机遇和较好的发展基础,全面推进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基本成熟,全省信息化将向“全面普及、深化应用”方向发展。因此,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信息产业初具规模、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拓展的背景下,浙江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从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为主的转型,更加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更加注重社会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和区域信息化的协调发展,更加关注为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提供普遍服务,全面普及、深化应用,全面推进浙江的信息化进程。

    (三)向注重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转型

    从模仿到创新是后发地区实施追赶的一条捷径,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才能提升产业技术能力和水平。在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要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分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和自主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浙江经济规模和科技发展已经积蓄了一定的实力,同时也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由于要素瓶颈制约、区域竞争加剧、市场拓展受阻,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递减趋势,浙江比全国其它地区更早、更深刻地感受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同时,产业技术水平提升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单纯靠引进技术已无法支撑浙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必须转入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阶段,探索适合浙江实际的创新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浙江科学技术基础较弱、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知识产权积累有限,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将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如果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就难以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难以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利益格局和相应的政治格局调整,使引进先进技术遇到多种困难和限制。国际经验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够从根本上摆脱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突破竞争对手的技术封锁,提高浙江的国际竞争力,保障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因此,要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广泛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著名品牌,保障信息安全,逐步实现从以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使自主创新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主题和重要推动力量。

    二、浙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浙江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统一规划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相结合,协调推进城市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促进全省信息化整体协调快速发展。转型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深入实施企业信息化。紧紧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从单项信息技术应用向集成化、智能化应用突破,从单一企业信息化向产业链信息化及行业信息化突破,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产品信息化。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产品的融合,推广应用各种嵌入式系统,大力发展各种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推进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等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产品的信息化水平,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浙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研发信息化。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研发工具,加快普及产品研究、开发与设计的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支持建立行业公共产品设计研发平台,整合资源,逐步应用网络化异地设计、网络化产品协同设计等新产品开发技术,提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

    生产过程信息化。推广应用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网络制造技术、集散式控制技术(DCS)、数控技术等先进制造和控制技术,加强分类指导,重点推进机械、纺织、轻工、电子、化工、医药、建材等重点行业的生产装备与制造过程的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提高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

    管理信息化。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决策支持等管理系统,对企业的财务、人力、物资、销售等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并建立相应的网络支持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的集成化和信息化。探索适合不同企业的信息化运行管理模式,制订相应的管理规范和标准,运用信息化手段,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管理规范的组织和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产业集群信息化。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搭建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支撑平台,推进面向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平台的广泛应用,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推动企业信息化逐步向产业链延伸、向产业集群渗透,促进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2.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推进骨干企业电子商务,扶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行业电子商务,推动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促进浙江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

    企业电子商务。大力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BtoB),积极开展企业电子商务与企业协作平台建设,依托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和市场终端的相关资源,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发展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电子商务(BtoC),推动大型商场、购物中心、连锁经营企业和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建立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体系,开展网上销售业务。加快发展网上中介服务业,以房产、金融、人才、专利技术、旅游、物流、教育等信息中介服务业的电子商务为重点,促进中介信息资源的互动交流,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

    电子商务平台。发挥特色产业和专业市场的优势,大力发展行业门户网站,围绕机械、化工、纺织、轻工、电子、医药等重点行业,加快培育一批以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为依托、特色明显的行业性门户网站。积极推进专业市场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交易网络平台,促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促进中小企业提高商务效率,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在有条件的社区,积极建设以便捷购物、家政信息、健康咨询等便民服务为主的社区电子商务网络平台。

  (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突出“整合、应用、服务、效益”,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建设跨部门协同业务应用信息系统,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执政水平。

    1.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充分整合利用网络资源,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进一步完善国家广域政务内网的省级接入网,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政务部门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统一部署数据交换、音视频、邮件服务等政务部门共性应用系统。以国家电子政务安全平台为支撑,以密码技术和数字证书技术为基础,构建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平台和安全可信的应用支撑平台,建立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加快建立政务数据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健全灾难恢复机制。

    2.关键业务系统。围绕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快推进面向公众的服务系统建设。结合政务工作需要,以应用为导向,优先支持跨部门的协同业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积极推进政务办公、宏观经济、公共安全管理、财政管理、监察审计、税收管理、人事管理、就业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管理、防台抗洪、涉农管理与服务、进出口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国有资产监管、环境保护、统计、市场监管、质量监督、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金融、海关、政府投资管理、城市规划、建设、房产、市政、综合治理、应急管理、新闻出版等业务系统的建设。

    3.政务信息资源。按照“一数一源、共建共用”原则,以核心部门数据为基础,加快人口、企业、地理空间与自然资源及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与共享利用。推进以传统载体保存的政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全省统一的公文档案、政策法规、人力资源等数据库。加强专业数据库建设,为业务开展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构建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对政务信息采集、登记、备案、存储、共享、安全等环节的管理。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促进政务信息公开与共享,为公众获取政务信息提供便利。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工作,加强对政府采购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增值开发利用。

    (三)深化社会领域信息化,使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深化社会领域信息化,大力推进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形成社会安定、全民受益的和谐发展新格局。

    1.科、教、文、卫、体信息化。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播和交易,建立新成果、新产品、新技术展示交易网络平台,推进网上技术市场健康发展,使信息化成为普及科学技术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快建立网上教育服务体系,丰富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各层次、多类型的网上学校,使现代网络教育在提升全民教育水平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科研及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教学科研水平。构建文化事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数字化图书馆、资料室、档案馆和音像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的战略作用。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丰富网上文化信息,完善文化市场信息管理,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繁荣网络文化创作,推进先进网络文化发展。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卫生医疗资源共享。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立完善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互联互通。实行规范化的药品网上采购和监管,开展医疗网上咨询与服务,逐步推进远程医疗。积极开发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信息资源,加强体育竞赛场馆的信息化建设和改造,完善各类体育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信息技术在建设“体育强省”进程中的广泛应用。

    2.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整合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源,进一步扩大信息网络覆盖面,逐步将网络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镇,建立全省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网络。积极推进与财政、税务、公安、工商、残联等部门的互联互通,逐步形成协同管理机制,推广应用社会保障卡。大力推进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信息化,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失业人员数据库,实现劳动力市场信息全省联网和异地发布,强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

    3.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整合各类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公共危机管理和应急处置信息平台,为监控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和灾情疫情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保障。建立健全城乡社会公共安全预警系统、指挥救援信息系统和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系统,加强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务的预警,增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4.信用信息化。加强企业、个人、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信用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打造“信用浙江”。继续完善和推广应用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形成高效、通畅、联动和共享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平台,推动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府、企业间和信用中介机构的广泛应用。推动个人信用建设,完善信用查询系统。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调查、信用认证、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中介服务机构。

    (四)统筹城乡信息化,促进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

    以提高城市和农村综合管理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加快推进农村和农业信息化,促进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

    1.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完善面向城市管理的综合信息平台,重点开发应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智能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人口管理等信息系统,加快推进电力、交通、市政公用、物业管理等行业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逐步实现资源管理、指挥调度、咨询服务、计量收费等的电子化、网络化,推进市政公用服务“一卡通”工程。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建立由社区居民基础数据库、电子化和网络化的服务资源、数据中心、呼叫中心、互联网网站以及信息资源的管理制度构成的社区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形成内容覆盖科技、教育、医疗、商务、旅游、气象、家政、娱乐、计划生育等的社区服务网,促进社区政府服务、社会公益性服务和便民商业服务的信息化。

    2.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继续完善“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通信服务质量和农村电话普及率,并逐步向自然村延伸。依托“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快完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信息网络与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和“百万农民信箱”建设,实现农业信息“一站式”双向服务。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人口和计划生育、农村救济、村务公开、农民就业、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推动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推广应用农业精准化生产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农产品品质检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大户和中介组织等农业经济主体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点,利用网络查询信息,展示产品。发展公益性和市场化的信息中介服务,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和规模化。建立农村信息和知识传播体系,积极开展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社会化培训服务,提高农民信息应用技能。

    (五)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提高信息化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
    紧密结合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专业市场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及文化大省建设,加快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培育信息服务业,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全面提升信息产业竞争力。

    1.做大做强信息产品制造业。集成电路产业。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以较高水平及较大规模的设计业提升在长三角微电子产业中的地位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以系统级芯片(SOC)为代表的集成电路设计业,差异化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档次半导体材料及关键配套产业。

    通信产品制造业。以结构优化为主线,重点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产品、光通信技术产品、高速路由和软交换技术产品、宽带传输和无线宽带接入技术产品、综合业务接入技术产品等。

    计算机及网络产业。充分发挥和整合在技术研发、整机制造、加工及配套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服务器、下一代网络技术产品、智能网技术产品、家庭网络及多媒体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等。

    新型元器件产业。巩固和提升电子元器件产业的竞争优势,重点发展纳米电子功能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压电晶体与光学材料、储能与信息储存材料、新型信息传输材料;新型表面贴装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组件、电子陶瓷和声表器件、微波介质器件、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件、电声器件、电真空器件等。

    光电子及新型显示产业。积极跟进和抢占光电子产业发展的高地,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新型激光器件、光波导及光集成器件、半导体照明产品与光伏产品、新型光纤产品和光电子计量仪表及检测设备等。

    数字音视频产业。抓住三网融合、便携接收、内容保护技术、平板显示技术以及网络电视、数字电视发展的契机,重点发展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及机顶盒、数字摄录及视频监控产品、家庭数字影院系统、移动电视及家庭网络技术产品、流媒体应用技术产品等。

    应用电子与装备产业。以提高国产设备自动化和传统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目标,重点发展为传统优势制造业信息化改造配套的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装备,大力发展汽车电子、机床电子、交通电子、医疗电子、轻纺电子、节能电子、环保电子产品等。

    2.加快培育信息服务业。软件业。依托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重点发展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网络设备、汽车电子、医疗电子、信息家电、仪器仪表、工业控制、机械设备及其他传统产品中的嵌入式软件,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强化在金融证券、工业控制、医疗卫生、网络通信、纺织印染等行业应用软件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浙江软件在交通、电力、物流、教育等领域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加大研发力度,大力发展Linux软件、网络软件、安全软件和中间件产品。以信息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为重点,大力推进软件服务。加快软件产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积极鼓励软件出口与外包,重点开拓欧美和日本市场,逐步把我省软件出口拓展到应用服务、系统工程承包及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

    网络传输服务业。在巩固语音和数据传输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业务,大力发展多媒体数据传输业务。积极推进电视传输服务,以有线数字电视和数据信息业务为主体,优化业务品种和结构,积极拓展个性化音频业务、数据信息传送、远程教育等新型信息服务领域。建立竞争有序的网络和数字电视市场体系,促进网络和数字电视业务健康发展。

    数字内容服务业。积极拓展网络与数字增值服务业。大力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着力培育数字影视、网络电视、网络出版、电子音像等数字娱乐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数据库产业,建立一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资源数据库,促进企业和行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信息咨询、市场调查、征信服务等行业快速发展。

    (六)升级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为信息化提供基础支撑

    优化网络布局,完善网络设施,注重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适时引入新技术,大力发展新业务,积极推进网络融合,努力促进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应用效能。

    1.计算机互联网。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不断满足互联网业务发展对基础网络资源的需求。进一步推进光缆传输,发展无线传输,整合网络资源,适时引入新技术,建成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公众骨干传输网。加快实施宽带网接入和扩容工程,重点建设兼容综合业务的接入网。

    2.通信网。继续发展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强化网络与新兴业务的支撑能力。开展多元化业务,适时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平稳过渡。按照“大容量、少局所、多模块、广覆盖”的原则,优化升级固定电话网络,逐步将业务汇聚到宽带、智能、开放的下一代综合业务网络。

    3.广播电视网。全面推进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化过渡,进一步完善以有线电视管网为重点的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包括节目、传输、服务、监管功能在内的统一平台。强化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和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建立健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基本实现全省乡镇、行政村与行政区域性有线广播电视网联网。

    4.促进网络融合。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技术标准的统一和衔接,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促进大型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的联建共享,构建开放、高效、便捷、安全的信息网络平台,促进技术、业务应用、市场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网络融合共享,不断提高网络运行效能。

    (七)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确保信息安全

    全面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加快信息安全技术和产业发展,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1.健全信息网络安全监管机制。按照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针,统筹信息安全工作,加强安全管理和应急指挥,建立信息安全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形成全省统一的信息安全协调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及时控制和消除在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各类重大安全事件和重大威胁的危害。加快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应急预案、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等一系列制度,加强网络媒体信息内容安全管理,规范信息安全监管工作。

    2.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设具有积极防御和应急响应双重功能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效降低网络脆弱性,显著增强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应急处置、有害信息封堵、防失窃密、抗破坏等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财政、税收、金融、电力、交通、能源、社保等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包括安全监控监测、应急响应、网络信任、技术防范和密码保障等系统的功能齐备、全局协调的安全技术平台,增强灾难备份与生存恢复能力。建立健全数字认证体系,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动我省数字认证的跨区域应用。加强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培育信息安全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

    (课题组组长:黄勇;副组长:周华富;成员:周世锋 郭鹏程 葛坚勇 徐贤军 沈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