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北京”加速城市信息化建设
来源:首都之窗 更新时间:2008-03-14

"今年北京的用电高峰即将来临,现在我们的管理部门每两分钟就可以刷新一次各单位用电量的具体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实现限电管理。"在第九届科博会中国信息化建设新技术与新产品推介会上,谈到"数字北京"建设时,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朱炎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这是"数字北京"建设后,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科学管理的一个案例。

  电子政务步入应用阶段

  "在'数字北京'建设的内容中,电子政务系统与城市的管理水平关系最密切,是'数字北京'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数字化城市产业效益最直接的应用,同时也为企业、家庭进入数字化领域做出了引导和示范。"朱炎强调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数字城市中数据资源的建设是电子政务支撑政府决策指挥,协同办公、行政管理,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基础。实现"数字北京"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信息化的无缝衔接,对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发挥基础性作用。

  朱炎介绍,目前北京政务专网集约化建设初见成效,电子政务应用由上网阶段向业务应用阶段过渡。例如1998年开通的首都之窗,目前的平均日点击率达400万次,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地方政府门户网站之一,实现了政务公开、政府公共服务、公众参与3个基本功能。首都之窗提供了一批精品服务,其中网上办理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业务268项,网上受理业务287项,网上反馈业务343项,网上提供下载的有849种。

  同时,北京市电子商务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0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887亿元以上,同比增长约33%。其中,B2B销售交易额为776亿元、网上采购交易额为74亿元、B2C销售交易额为37亿元。

  网格化创新城市管理

  在一面大屏幕墙上,记者看到了各个区域的视频图像。点击网格图,整个北京市便密密麻麻地被分成了无数个大小不等的网格。点击、放大其中的一个,这一地区的井盖、下水道箅子、树木、宣传栏等城市部件的位置等被标注得一清二楚。在网格图上闪烁着的人形标志,是监督员的标记。点击正上岗的监督员,其年龄、工号、性别等个人信息以及所有上报彩色图片、现场录音描述、问题跟踪记录等历史资料立刻显示出来。隔15分钟,系统就会刷新一次,返回最新动态,监督员的位置也相应地改变。

  忽然,丰台区的城市管理指挥部上传了一张在西三环中路莲花池地区有电力井盖丢失的图片,并带有城管员的声音汇报,说明事情经过、地点定位等。北京市市政管委的指挥中心马上将这一情况传给电力公司处理。两个小时后,电力公司报告处理完毕,然后把情况反馈给丰台区城市管理指挥部。丰台区的城市管理指挥部会让城管员去核实处理情况,发回照片作为确认。至此,问题才完全解决。

  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一种革命和创新。首先,它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它实现了管理手段数字化,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的数字化上,保证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第三,它是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而且发现、立案、派遣、结案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正是因为这些功能,可以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因此城市网格化管理成为走向数字化的北京不愿错过的尝试。

  数字化管理通"地下"

  目前,"数字北京"建设已经武装到了井盖等细小设施。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停车场、立交桥、电话亭都有自己的身份代码,都被定位并纳入网格地图中。监督员统一配备具有图片采集、位置定位、数据同步等功能的类似于手机的"城管通",使得监督员能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城市管理问题的各类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实时发送到监督中心,实现对城市问题的快速反应。通过监督员这个纽带,使得影响群众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管理问题和居民身边的"琐事"成为政府案头的大事,使北京的面貌大为改观。

  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数字化管理更是武装到"地下"。早在2001年,石景山区就对城市的地下管网进行了普查并建设了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区给水、排水、排污、电力、电信、燃气、热力等地下管网的数字化管理。如果要开发一块土地,通过这个系统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地下管网的铺设现状,还可了解到土地的规划性质、绿化情况以及人口密度等相关信息。

  石景山区将地下管网建设与地面城市管理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管网数据系统的工作成果,建立以人口、社会单位、环境和市政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信息库,提高对社会的动态管理和控制能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朱炎介绍,"数字北京"建设还需要实现"信息慧民、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三大计划,加速推进"数字奥运"专项工程,保障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