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炮弹长出"千里眼" 记解放军炮兵学院教授钱立志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目标捕获,发射!”

    鼠标轻点,一排炮弹呼啸而出。十几秒钟后,山坳里的一个隐蔽阵地被炸。

    一直凝视监视屏的钱立志嘴角微翘,胜利者的微笑在这位我军信息化弹药专家的脸上绽放。

    发明家:让异想天开成现实

    在同事们眼里,钱立志爱思考是出了名的。“有时,一个人呆着整整一天不说一句话,不了解的人还以为他在生闷气,其实那是我们的发明家在思考呢!”

    多少好点子由此诞生!

    1999年的一天,作为解放军炮兵学院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创始人之一的钱立志,在课堂上遇到了来自学员的挑战。在讲解无人机战例时,有学员提问:无人机这么先进,为什么还经常被击落?

    钱立志当场被问住了。

    随后不久,在目睹了学院实弹教练射击中照明弹实施空中照明的过程后,钱立志突发奇想:如果能像照明弹那样为弹头装上侦察设备,不就可以像无人机那样进行空中侦察了吗?

    尽管大胆的构想遭到了许多人的怀疑,但倔强的钱立志还是开始了破冰之旅。当时,研制特种侦察弹可供选择的载体有多种火炮,反复考量后,他选用了膛内过载大的炮种,因为这型火炮部队装备数量大、实用性能好、生产成本低,一旦试验成功,既可避免火炮装备的更新换代,还可更快更好地提高战斗力。

    100多个日夜,钱立志带领课题组的同志,先后查阅了上千万字的资料,记录了20多万字的试验笔记,画了上千张机械结构及电路设计图纸,研究了上百种试验方法,尝试了几十种试验材料。

    2000年5月,特种侦察弹静态试验终获成功。

    一年后的7月,钱立志带着试验弹来到东北某试验基地进行动态试验。一声令下,炮弹划着优美的弧线飞向蓝天,在预定空域顺利分解,弹出了挂着侦察设备的降落伞,犹如一朵蒲公英,在半空飘荡。地面接收屏也出现了清晰的画面。

    某型特种侦察弹破茧而出!标志着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例信息化弹药诞生。此后,他主持研制的第二例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弹药——某型特种干扰弹成功问世,他主持研制的第三例信息化弹药——某型特种炮弹也取得了关键技术的突破……

    付出总有回报。2004年2月2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现场。在一片羡慕的眼光中,41岁的钱立志捧回“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的荣誉证章,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拓荒牛:在军校讲台播种奇迹

    26年的军旅生涯中,钱立志曾3次转行、4次改变研究领域,先后在6个教研室工作过,从事过7类专业,从一个个成功的事业平台转入一个个充满挑战的陌生领域。

    然而,“善变”的钱立志却有着不变的追求——始终以部队的实战需求为指针,在立足现实中求解跨越难题。

    1989年3月,华东某靶场。骄阳炙烤着大地,一场带实战背景的战术演练正在进行。

    发现目标!启动炮兵射击快速反应系统!计时开始!第一发炮弹从炮膛呼啸而出。传统炮兵决定射击诸元所需的时间为3分钟,炮兵快反系统使之缩短了2分20秒。

    担任这场演练的技术总指挥就是钱立志。那年,刚刚26岁的他已有4年炮兵专业本科、2年炮兵教员、3年华东工学院兵器系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经历,这让他比常人多了几分军事研究的洞察力。

    3分钟到40秒的变化,使钱立志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的人工侦察手段,已成为炮兵战斗力提升的“瓶颈”,必须对其进行信息化改造。在那个“信息化”还是一个陌生名词的年代,“信息侦察”的大门已向他悄然敞开。

    机会终于来了,总部将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训任务交给了炮兵学院。钱立志主动请缨,和同事一起挑起了组建无人机教研室、创建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的重任。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钱立志远赴西北,找到无人机研制单位和生产厂家,主动给工厂师傅当学徒、打小工。短短两年间,他与教研室人员整理出了600多万字的教学资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

    “课堂连战场,人才定成败。教学如果无法与实战接轨,今天课堂上的学员也许就会沦为明天战场上的败将。”钱立志常说。

    在炮兵学院,钱立志总结发明了“残缺教学法”,即在讲课时将教学内容进行跳跃式讲解或故意将某项内容不讲完整甚至有意讲错,然后让学员进行思考,留待下一节课进行纠正或补充完整,给学员留下充分的发挥、创造余地。通过“一错一正”“一缺一整”的递进,学员的创新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好锻炼。

    王金根,是钱立志带的第一个研究生,毕业不到半年,就在两项重点课题中“担纲领衔”。如今,获得博士学位的王金根,已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他是我终身的导师,一生的朋友。”提起导师,比钱立志小不了几岁的王金根心怀感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