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学院一等功臣钱立志教授作为我军著名信息化弹药专家迎难而上,攻克了光电设备抗高过载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让我军的普通火炮炮弹成为能够“看得见目标,说得清坐标”的新型信息化弹药,让“战争之神”重现神威!
凡是看过影片《英雄儿女》的人都会为这样一个镜头感动:当侵略者逼近我志愿军阵地时,坚守在阵地上的最后一位战士王成通过步话机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其实在传统火炮实战中,火炮能否做到准确射击,也必须靠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沿为炮阵地侦察获取射击诸元。而进入现代高技术战争,实时、快捷地捕获瞬息万变的战场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钱立志教授就是这样一位给传统炮兵安上“千里眼”的传奇专家。\\ JJ 99 ((-通讯员余世国记者孙超王素英文&图
A 突破瓶颈让“战争之神”青春常在
时光回溯到1989年3月,华东某靶场。骄阳炙烤着大地,一场带实战背景的战术演练正在进行。发现目标!启动炮兵射击快速反应系统!计时开始!
“嘀嗒———嘀嗒———”,当秒针定格在40时,第一发炮弹从炮膛呼啸而出。传统决定炮兵射击诸元所需的时间为3分钟,炮兵快反系统使之缩短了2分20秒。担任这场演练的技术总指挥便是钱立志,那年刚刚26岁的他,却已具有4年炮兵专业本科、2年炮兵教员、3年华东工学院兵器系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经历。
对于当时的中国军队,尽管“信息化”还是个比较陌生的名词,但透过从3分钟到40秒的巨大变化,钱立志陷入了深思:决定炮兵射击诸元的前提是目标信息获取,在缩短决定射击诸元时间已再无较大空间的情况下,目标信息获取的速度将成为制约炮兵火力反应时间的关键。传统的人工侦察手段,已成为炮兵战斗力提升的“瓶颈”,必须对其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由“人工侦察”向“信息侦察”的转变。在这种思维的牵引下,钱立志开始探索全新侦察手段。
B 当拓荒牛远赴西北当学徒
机会来了,总部把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训任务交给了炮兵学院。无人机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科技装备之一,是炮兵实施信息化侦察的主要工具,被誉为现代战场的“千里眼”。美军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将无人机大批投入到了战争之中,但当时对于我军,却几乎是一片空白。面对这张“白纸”,钱立志没有畏惧,主动请缨,和都基焱教授等一起挑起了创建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的重任。
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实验室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那段时间,钱立志频繁奔波各地,几乎跑遍了与无人机有关的科研院所,访遍了参与无人机研制的军内外专家,查遍了国内外无人机的相关资料。有时为搞到一两页的资料,都要跑上好几天。
为掌握无人机的第一手资料,钱立志带领人员远赴西北,找到无人机研制单位和生厂产家,主动给工厂师傅当学徒、打小工,与他们一起加工零部件、焊接电路板、装卸调试机器,最终取到了“真经”。那段时间,工厂师傅都被钱立志的敬业精神和谦虚态度所感动,戏称他为“打工教授”。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钱立志和教研室人员一起整理出了600多万字的无人机教学资料,编写出版了《现代无人机技术》、《无人机控制与导航原理》等27部专著和教材。2001年,《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创建与发展》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专业的成功创建,一举改变了我军炮兵以人工为主进行目标侦察和毁伤效果评估的传统模式,实现了侦察和校射的一体化,大大提高了火力打击的精度,使炮兵这一“战争之神”在信息化战场上重新焕发青春。
C 挑战极限让炮弹长上“信息眼”
痴迷无人机的钱立志教授在授课时经常搜集近年来世界高科技战争中的无人机参战战例。一次,在讲解科索沃战争中的无人机战例时,有名学员提问,无人机这么先进,为什么还经常发生被击落的事件?
一连几天,学员的提问始终萦绕在钱立志耳际,让他陷入了沉思:无人机红外特征、声音特征明显,容易被雷达捕获,突防能力较差。即便是美军“捕食者号”、英国“不死鸟”、以色列“苍鹭”这些堪称世界一流的无人机,在战争中也常有被击落的记载。能否克服无人机的这一“软肋”,研发一种造价更低廉、突防能力更强、操作更简单的战场侦察新装备,真正为炮兵安上“千里眼”呢?如果能为弹头装上侦察设备,不就可以进行空中侦察了吗?但当钱立志首次提出研制某型特种侦察弹的构想时,立刻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一些专家甚至断定这纯属异想天开。
专家们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的:抗过载问题是特种侦察弹研制过程中最难解决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个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当时国际上光电设备抗过载最高只能达到几百个重力加速度,而某型火炮的炮弹在发射瞬间,实际过载将达到13000个重力加速度。也就是说,自重1公斤的物体,在发射瞬间将会受到13000公斤的压力。对于普通侦察设备来说,如果不进行抗过载技术处理,别说13000个重力加速度,就是1个重力加速度,也足以令它粉身碎骨。
为了突破这一禁区,特种侦察弹立项后,钱立志为了尽快完成该弹的静态试验,他把自己关在试验室里,饿了泡一袋方便面,困了裹着军大衣趴在桌上打个盹。一连一百多个日夜,他带领课题组的同志,先后查阅了上千万字的资料,记录了20多万字的试验笔记,画了上千张机械结构及电路设计图纸,研究了上百种试验方法,尝试了几十种试验材料。2000年5月,特种侦察弹静态试验终于获得成功。
就在大家长舒一口气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2000年6月,钱立志率领课题组在东北某试验基地开始特种侦察弹的第一次动态试验。试验弹发射升空后,地面接收显示屏没有传来任何画面,而是一片“雪花”。为查找失败的原因,钱立志带领大伙一头扎进了可能落弹的玉米地寻找试验弹。东北的玉米又高又密,只有弯腰前行,才能看到前方的物体。玉米叶子非常锋利,划在身上便是一道道血印,汗水一浸,浑身又痒又疼。3个多小时后,试验弹终于被找到了。钱立志顾不上休息,就地拆解弹体,查找故障,发现还是“卡”在了抗过载问题上。
说不清又经历了几番凤凰涅磐般的艰苦攻关。2001年7月,钱立志带着试验弹再次来到基地。随着一声“放”的口令,炮弹画着一条优美的弧线飞向蓝天,在预定空域顺利分解,弹出挂着侦察设备的降落伞。随即,地面接收屏上出现了清晰的画面。我国第一发特种侦察弹终于破茧而出!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弹药诞生了。
在成功研发特种侦察弹后不久,2005年1月,由他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二例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某型特种干扰弹再次成功问世,填补了又一项世界空白。
D 舍家为国愧对亲人却无愧国防
10年内4次提前晋级,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享受军队一类津贴。钱立志教授研发的系列信息化弹药在我军装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让他愧疚的是,自己却不是称职的丈夫、合格的父亲。
1995年,学院给钱立志教授新分了一套住房,钱教授原本和爱人合计要好好装修一下,不想正好赶上研究课题的攻关阶段。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妻子只有咬牙干起了装修,钱立志每每深夜回家更是倒头就睡,在家里连刷子都没有碰一下。而妻子忙完了繁多的家务后,有时还不得不在深夜给钱立志送饭。最后,当科研攻关告一段落,钱立志回到家的时候,看着陌生的新家,久久无语。
钱立志教授对于自己深爱的儿子也常常不能顾及。2002年出差到北京帮儿子带急需的复习资料,居然忘了儿子已经上初二,买的还是初一的复习资料;2004年儿子中考,钱立志在经过半个月的攻关试验赶回家,兴致勃勃地要帮儿子复习功课时才知道,儿子的中考已经结束。2006年,儿子担心爸爸又和往年一样不能在家过春节,很早就嚷着要与父亲签订一个协议:如果他期末考试成绩能排在全班前十名,爸爸就一定要陪妈妈和他在家过个团圆年。看着儿子一脸严肃的样子和妻子期盼的眼神,钱立志泪眼模糊地草拟了一份协议并郑重地签了字。有了动力的儿子果然在期末考进全班前五名,但腊月二十九日,一项重要试验的突发问题又将钱教授带到了遥远的东北。当半个月后,钱教授匆匆赶回家时,儿子已经开学了。钱教授在他曾郑重签字的协议上发现了儿子草草写的一行字:你不是一个好爸爸……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不是好爸爸、好丈夫的人,为我军传统炮兵安上了洞悉战场态势的“千里眼”,用自己20余载创业史书写下牢记使命、自主创新、立志报国的共和国新时期军人楷模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