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作为一种直接决定企业生产和效益、商品流通成本和效率、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度、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先进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物流服务已成为企业竞争的一个关键,物流能力被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物流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标志。发达国家应用物流理论和物流技术对流通进行改善已很普遍。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基础上,必然要重视物流现代化。现代物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全社会物流费用的支出约占GDP的20%,而美国这一数字仅为10%左右。2005年我国GDP总量为182321亿元,按上述比例,全社会物流费用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节约1823.21亿元,如果达到美国的水平,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就可节省18232.1亿元,这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数字。
工业企业首先意识到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对于提高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重要性。同样,新世纪的粮食产业更急切呼唤粮食现代物流。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到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商品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应用到粮食流通的各个环节,优化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可构成一个协调高效低耗的完整的粮食流通体系。粮食现代物流要求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销售全环节相关的运输、仓储、库存、包装、装卸、配送实施一体化高效规范管理,利用现代技术装备的流通基础设施和流通各环节的信息服务,追求“零库存管理”、“准时制生产”、“及时供货”、“完美定货”、“协同配送”等,实现粮食物流全环节安全、经济、高效。粮食物流的发展趋势是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现代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必将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就应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推进中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和创新。
一、国外粮食物流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长期以来,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和贸易国对粮食物流一直给予高度重视,无论是粮食物流理论研究还是实际运作都有较快的发展,物流技术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这对降低粮食物流成本、提高粮食物流和整个粮食商品流通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粮食仓储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粮食运输基本实现了散装化,粮食加工出品率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降低了粮食物流成本,提高了粮食流通效率。
(一)国外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现状
在国外,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已形成了各自具有特色的相对比较完善的物流体系。
加拿大的粮食储运体系比较完善,它的粮食总仓容略多于粮食产量,约有6000万吨。从粮库的性质看,加拿大粮食仓库大体有5类:一是农场粮库,主要用于粮食收获后、出售前的整理和短期储存;二是收纳库,主要负责接收农民运来的粮食;三是中转仓库,主要是接收西部粮食并通过水路集运到出口港;四是终点库(又称终端库),主要是接收各中转库运来的粮食,进行出口前的清理、称重、检验、害虫及有害生物的检疫和处理等,这一工作由加拿大谷物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以使出口的粮食达到国际粮食市场需求标准。五是加工厂仓库,包括面粉厂、榨油厂和酿酒厂的原料库。加拿大粮食仓储设施均由农场主和私营公司投资建设,其中除农场仓库外其它粮库只有经加谷委注册登记后,才能够建设并收购粮食,或者接受加拿大小麦局和其他粮食公司的委托,代理粮食储存及转运业务。加拿大粮库仓型比较单一,基本都是立筒仓,适应了粮食短期储存、快速周转的特点,便于机械化作业。加拿大粮食储藏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物理的及生态的储粮方法。它一般是利用自然低温进行机械通风储粮,较少使用粮食熏蒸剂和防护剂。在农场粮库,有时也用烘干的办法处理收获后水分较高的粮食。气控储粮尚处于试验阶段,使用的气体是60%的二氧化碳或氮气。物理杀虫方法研究得较深入的是硅藻土杀虫剂。目前在植物性杀虫剂开发方面,正在研究用豌豆提取物杀虫,试验效果很好。加拿大虽然储粮气候条件优越,但对储粮技术的研究却一直十分重视,在粮食储藏生态学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马尼托巴大学农业工程系投资400万加元建设的大型粮食实验仓库和实验室,主要用于模拟研究各种气候及生态条件下的储粮技术和各种条件下不同粮种的物理特性,竣工使用以来,在实验教学和储藏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拿大的粮食运输体系也比较健全,加拿大粮食产量的70%多用于出口,国内粮食集并主要依托85万公里的公路和7万多公里的铁路,出口主要采取海运方式。粮食先由农场仓库经公路运至800多个粮食收纳库,再由收纳库经铁路运至16个终点库,由终点库将粮食海运出口到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场仓库向收纳库集并一般是用载重约20吨的卡车走平均50公里的路程来完成的,收纳库向终点库运输则是由CN(国家铁路公司)和CP(太平洋铁路公司)两大铁路公司的2.5万个车皮完成的。每个车皮载重约100吨,这些车皮基本上都是漏斗车皮,容量大、装卸容易。粮食的集散、装卸和临时储存全部是散装作业。农场主接到加拿大小麦局的调粮通知后,将粮食用卡车运到交通沿线的中转站,再由火车运往东西海岸的出口港。加拿大粮食的“四散”流通,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粮食从收购、中转到储运的各个环节都采用散装方式,系统配套、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粮库作业采用智能化管理,每个中转库和港口库都配备有完善的散粮流通设施计算机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粮食储运设施配套,工艺先进、齐全,装卸设备实现了标准化、专用化、系列化,且自动化程度也比较高。科学合理的配套不但大大降低了粮食流通成本,也极大地提高了粮食运输效率。更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从1975年就开始研究粮食的集装箱运输,近几年国内粮食集装箱运输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有5%的粮食通过集装箱装运出口,主要品种是豆类、油菜籽和啤酒大麦等。从当前看,粮食集装箱运输成本较高,但随着储运条件的不断改善,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将更为明显。
其它如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均有各自比较完备的物流体系,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粮食物流已基本上实现了“四散”,即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其一,从粮食储存方式看,无论是农场仓库、收纳库还是港口终端库的粮食储存,基本都是散存。粮仓建设根据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类型,主要是采用适合散粮进出的立筒仓、浅圆仓和钢板仓等。粮仓与运输设施之间衔接配套,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粮库作业采用智能化管理,收纳库、中转库、终端库均配有完善的散粮储存、运输计算机管理信息网络。粮食储存设施先进齐全,设备标准化、专用化、系列化、自动化程度高。其二,从粮食装卸方式看,粮食接收、发送都是散装为主。农场主用卡车把粮食运至收纳库,粮食从卡车底部卸料口卸下,或用起重机抬起车厢,从后部卸下。粮食落入地坑的栅栏口,由刮板输送机送到斗式提升机的地坑,经斗式提升机提升,然后入仓。收纳库发送粮食多数是铁路运输。火车开始装运时,把装料口调到车厢顶部,粮食从仓内流出,经称重后进入斗式提升机的后入料口,提升到仓顶,经过分配器、装料口进入车厢。粮食的重量到位后,车厢关闭。其三,从粮食运输方式看,主要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铁路运输主要是承担从收纳库到港口终端库的粮食运输。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连续性强的特点,因此粮食铁路运输在发达国家占有较高的比重。公路运输主要承担农场仓库与收纳库之间的粮食运输。由于公路运输直接、方便,许多国家粮食公路运量一直比较大。在一些不具备铁路运输条件的收纳库,公路运输就成了唯一的选择。水路运输主要承担由中转库向港口终端库集并的粮食运输和出口粮食的运输。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集装箱运输发展很快,集装箱运输与火车相比,优势在于装卸粮食方便,它实行“门到门”的服务,5-7分钟就可装卸一个容纳20吨粮食的标准集装箱。同时,与一般散装运输比,集装箱运输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散装运输的粮食容易遭致虫害,也容易造成粮食颗粒因碰撞运输工具而损坏,使粮食等级下降,而集装箱运输就可以减轻或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效保护粮食品质。
一些发达国家的粮食物流已经比较完备,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因货物和信息沟通等多方面的原因,运粮火车许多都是单程运输货物,回空现象较为普遍。其次,集装箱运输虽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因运输成本较高(包括回空导致的高成本),目前还仅限于豆类、油菜和啤酒大麦等少数几个品种。粮食集装箱运输占整个粮食运量的比重还比较低,加拿大仅为5%。最后,散装运输需要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要求各个环节密切衔接配套。“四散”设施投资很大,发达国家也同样面临资金方面的难题。
(二)国外粮食物流发展趋势及技术走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数量和范围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外粮食物流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第一,国际粮食贸易中集装箱运输所占比重将会增大。目前粮食集装箱运输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品种也仅限于大豆、油菜籽、啤酒大麦等。相信20年后,粮食集装箱运输与现在的散装运输同等重要。
第二,粮食物流设施将重新规划。发展方向是提高物流设施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和提高物流效率的要求,对物流设施的技术改造投入将加大,粮食装卸、储运、周转环节密切衔接配套,公、铁、水运输方式在分工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结合。“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消费需要,必然要求物流设施和物流作业要与之相匹配。
第三,粮食物流中加工增值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粮食流通效率的提高,人们会对粮油新产品开发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给予更多的倾注。粮食深加工、精加工水平将出现新的突破。
第四,粮食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首先,电子商务提高了物流的地位。其次,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电子商务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
第五,粮食物流人才更需专业化。随着物流理念的更新,粮食物流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出现,粮食物流企业和粮食物流组织者中,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和系统的学习,才能接受新理念,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适应粮食物流的新变化,实现粮食物流的科学运作。
二、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一)我国粮食物流的特点及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粮食物流一直给予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在粮食物流体系的建设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保证了粮食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和军需民食的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形成了庞大的粮食商品流通网络和基础设施格局。我国现在已经拥有6万多个粮库、2万多家粮食工业企业,还有60万套稻谷加工机组和4万套面粉加工机组。在粮食库存控制方面,以储粮安全为前提,积极推广粮食库存的ABC管理办法,即根据各种库存粮食商品的数量及所占用的资金数额占粮食库存总量和库存总额的比重将库存粮食划分为A、B、C三类,从而抓住重点、照顾一般地进行库存控制。创建“四无”粮仓,有条件的地区还实行了租赁经营,提高了粮仓利用率,节约了库存费用;粮食运输方面,强调在保证供应的前提下,选择经济的运输路线、廉价的运输工具组织粮食合理运输,遵循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的原则,在规划粮食生产布局的基础上确定粮食流向和商品粮食的合理摆布;粮食加工方面,尽量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提高出品率,开展深加工、精加工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及增加新产品开发的投入,提高粮食增值水平,并通过组织来料加工、社会加工的方式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正是由于物流体系建设采取了这些积极措施,粮食流通工作在有效保证供应的同时节省了大量的费用。近年来,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和粮食经营的放开,粮食物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可控制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合理组织粮食物流的难度越来越大。尽管这样,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粮食物流工作的重视程度并未改变,对在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情况下组织粮食物流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表现在:通过明确国家扶持的粮食品种按保护价收购等措施,推动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为粮食物流的合理化提供优质粮源保证;加大投资力度新建了仓容并配备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对一些旧的粮仓进行了改造,使粮食物流作业衔接配套,提高了粮食储运环节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了东北、长江、西南、京津四大粮食中转运输走廊,实现了公铁、水铁运输方式的一体化,直接提高了粮食物流效率;通过改组、改制对粮食企业的资产进行了重组,淘汰了落后的生产能力,使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率;在继续推广深加工、精加工的基础上,加大对粮油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新产品研究开发力度,使粮食在加工增值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粮食省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粮食产销衔接进一步发展,粮食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保持了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然而,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粮食物流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中垄断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弊病在强调保证供应和储存安全的短缺经济时期暴露得并不明显。随着粮食经营的放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及经营主体多元化带来的竞争的加剧,集中垄断的粮食物流格局的弊病明显显露出来,对粮食现代物流的科学运作和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表现在:首先,认识上的片面性是制约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思想因素;其次,技术问题是粮食物流科学化的瓶颈;再次,物流硬件设施落后是制约粮食物流效率提高的直接因素;然后,宏观调控缺乏力度是制约粮食物流科学化的关键因素;最后,人才缺乏是我国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最大制约因素。
(二)实现我国粮食物流科学化的对策建议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中国经济运行结构的调整,要求我们在重视粮食物流必要性的同时,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当前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使其得到健康成长。国家粮食局已经明确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是2006年6项重点工作之一,特别要求抓好物流关键环节的建设,健全粮食流出和流入体系,衔接粮食产销区的物流通道,拓宽粮食物流渠道,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积极发展粮食产业化,促进粮食流通向生产和精深加工两头延伸,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经营效益等。据此,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增强对“"粮食物流”的准确理解和其重要性的正确认识。粮食物流有一个完整的“环节链”,这个环节链从生产的布局一直延伸到粮食的加工增值和成品粮销售服务。科学地组织粮食物流对促进社会再生产的顺利循环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现代物流理念把粮食物流组织看作是一种资源,不同的配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学地配置与组合粮食资源能大幅度地提高粮食物流的效率。对粮食企业而言,用最省的时间、最好的方式、最优的服务实现粮食商品的实体运动,显示了效益的最大化目标的部分实现。对全社会而言,减少商品粮食不必要的装卸储运,通过加工环节增大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为粮食物流基础平台的粮食储运设施的效能,意味着粮食物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节约。
第二,积极引进先进的粮食物流技术,提高我国粮食物流的技术、管理水平。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国外对粮食物流的研究愈加高度重视,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无论是在粮食储藏、粮食运输,还是粮食加工增值方面,均有新的研究成果在应用。我们应很好地借鉴国外在物流研究方面的经验,在粮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配备专门人员,对粮食物流技术、物流体系、物流管理等加大研究力度,寻出与我国粮食生产、流通相适应的物流模式。同时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的粮食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消化吸收,全面提升我国粮食物流的运作平台。
第三,粮食物流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四散”上,增加散粮自动接卸、计重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适度提高集装箱运粮的比重。粮食加工环节应调整布局、重组资产,淘汰落后、高能耗的生产设备,研制和引进先进的设备,为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创造条件;粮食物流环节链中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运作程度也直接关系到粮食物流的效率。必须从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循环的高度,协调和解决粮食物流环节链各构成部分存在的问题,促进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密切衔接,确保粮食物流环节链始终处于良性运作状态,使粮食物流真正做到快捷、高效。
第四,积极应对“入世”的要求,搞好粮食行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首先,应对“入世”,搞好粮食行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其次,依据“入世”要求,构建新型的粮食行业组织结构模式;最后,加快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粮食产品结构。加入世贸组织在给中国粮食行业提供一定发展机遇的同时更多地形成了冲击和挑战,使本来在经营上就遇到重重困难的粮食行业又不得不面对国际粮食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摆脱不利局面,使“入世”后的环境威胁变成环境机遇,在竞争中使我国的粮食行业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据世贸组织之要求,对现有不合理的粮食行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其尽快与国际标准对接,与国际市场运作相融合。
第五,强化政府对粮食物流的宏观调控职能。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实现粮食物流科学化的保证。其中主要措施有:首先,成立粮食物流调控机构,统一协调政策性和经营性两部分粮食物流的组织和运行。其次,规划和协调分品种的粮食流向及粮食仓、厂、站、点的布局,并负责协调和参与论证粮食库、厂建设规模和建设类型,从源头上为粮食物流的科学合理创造条件。再次,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约束粮食物流组织者、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和监督粮食商品流通过程,协调和处理所发生的粮食物流纠纷。然后,为粮食物流提供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最后,理顺粮食物流体制,在全社会范围内经济合理地进行粮食物流的整体统筹,制定发展粮食物流的长远规划,使粮食物流工作纳入整个社会物流的范畴。
第六,积极培养和引进粮食物流人才。粮食企业应重视和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政府有关部门也应给予支持和帮助。培养方式应着重于岗位理论和业务培训,符合条件的可选送到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或物流发达国家学习深造。立足培养的同时也应注意引进所需的人才,包括聘请国外的专家参与国内粮食物流的经营和管理,在同国外专家的交流、合作中提高国内专业人员的水平。在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既要重视粮食物流技术、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又应注意将这些专业知识与我国的粮食物流实践相结合,以迅速改变我国粮食物流落后的一面,早日实现我国粮食物流的科学化运作。
总的来说,粮食物流能力是现代粮食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粮食物流体系是粮食流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与加、澳、美、法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粮食物流管理工作相对薄弱,物流体系建设和运作存在不少缺陷,同市场经济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建立符合国情、粮情并与加入世贸组织要求相适应的粮食物流体系,就是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在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的总指标下,通过建设网点布局合理、技术水平较高、环节衔接密切并符合“四散”要求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实行“公、铁分流”、“水、铁分流”等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提高粮食物流决策和管理水平,加强信息沟通和信息交流等措施来促进形成规范协调、功能完备、科学合理的我国粮食物流新格局。结合我国粮食物流和整个粮食商品流通运行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粮食物流体系需要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解决目前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运用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的“合力”,实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使我国的粮食物流能力向世界发达国家靠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