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索引擎Google中键入WAPI,有近300万个查询结果——从2003年列为国家标准,宽带无线网络WAPI安全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震动至今余波未平。说到WAPI,不能不提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因为正是该校“十五”“211工程”的标志性建设成果之一——宽带无线移动自组织网及其安全技术,对这一标准的制定和推行起到了关键
性的作用。
像宽带无线网络WAPI安全技术一样,“十五”期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还产生了一系列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对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较大影响的高水平成果,该校先后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
顺应国民经济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所诞生于红色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由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以信息和电子学科为主要特色,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正在信息时代的潮流中迎风破浪,勇往直前。
如今,经过“十五”“211工程”建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已经成为我国培养电子与信息高层次人才和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电子与信息技术问题的重要基地,并为实现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科是学校组织结构的基本骨架,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打造IT学科航母为重点,走精而强的发展之路,主干学科全面覆盖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质量一流,跨学院研究中心成为新兴学科的孵化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主干学科全面覆盖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学校在信息、计算机、微电子等代表21世纪信息技术的核心学科领域优势明显,所属的5个国家重点学科和5个博士后流动站全部集中在这一领域,学校的学科布局具有鲜明的电子信息特色。“十五”期间,学校学科建设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建设方针,走精而强的发展之路,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突出特色,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努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从而带动学科水平的整体提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挥自身在电子信息学科领域的综合优势,对“现代通信网络工程”、“先进军事电子信息系统”、“先进电子机械工程”、“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等4个学科群进行重点建设,重点覆盖了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十五”期间共投入建设资金6000余万,占“十五”“”211工程“总投资的65%。与此同时,学校按照分层次建设的思路,分别确定了校级、院级、和系级重点建设的学科,形成了校、院、系三级学科建设体系,从整体上推进全校的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学科布局。
”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科发展的整体水平,进一步突出了学科特色,拓展了学科发展的空间。学校的“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综合水平居于全国前列,新增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等3个博士后流动站,使学校的博士后流动站涉及通信与信息系统等20个主流学科点,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由“十五”前的14个增至27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使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数达到13个、二级学科由“十五”前的34个增至63个,涵盖了9个学科门类;“十五”期间新增“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电子装备结构”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近期结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雷达信号处理”、“天线与微波技术”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均被评为优秀。
与此同时,为了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学校按照“矩阵”式组织模式,打破院系行政界限,优化人才资源和学科资源配置,探索建立“学科特区”,加快新兴、交叉及边缘学科的建设。先后组建了“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微电子机械系统研究中心”、“生物医学技术中心”和“机器人研究中心”等4个跨学院研究中心,以及信息安全、空间信息科学技术、光通信、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对抗、集成电路系统设计等一大批校内二级学科。目前,跨学院研究中心已经成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兴学科成长的孵化器。据初步统计,学校在研的科研项目中,约三成与跨学院研究中心和自主设立的新兴学科有关,相关的科研经费可占到学校总经费的1/4。
电子信息特色成就荣耀,自主创新收获丰硕成果。“211工程”建设极大地提高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整体科研实力,也铸就了一大批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研究成果。“十五”期间,学校整合国家重点学科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的科研力量,依托国家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的一流研究环境,举全校之力主动出击国防现代化建设与国民经济主战场,努力开展学科前沿领域研究,全力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学校共承担863、973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与重点项目200余项,国防科技预研项目经费达3.3亿元,各类重大、重点研究项目经费约占到学校科研总经费的一半。五年来,先后取得了一批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产生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和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重大研究成果。
著名雷达专家保铮院士领军的先进军事电子信息系统学科群,云集了以梁昌洪、吴顺君、焦李成等为代表的国内一流的雷达、天线技术专家,经过“十五”“211工程”建设,该学科群涌现出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如标志性成果——新体制雷达系统推进了我国雷达系统技术的进步,使雷达体制更加合理,结构更加灵活,性能更优,效费比更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具有较高展示度的成果——复杂环境的先进电磁兼容理论和技术、克隆选择与协同进化优化、运动平台雷达地面动目标检测技术、雷达成像和目标识别技术、现代天线微波测量理论与技术、高速实时信号处理系统技术、天线微波分析与设计技术、空时二维和阵列信号处理技术等已被应用到国防建设中,为提升我军高科技环境下的战斗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通信网络工程学科群汇聚了以肖国镇、刘增基、王育民、王新梅、李建东、吴成柯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著名通信和密码专家,经过集体攻关,“十五”期间,该学科群取得了宽带无线移动自组织网及其安全技术和高效图像压缩与高速信息传输技术等2项标志性成果;先进电子机械工程学科群在天线结构专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段宝岩教授带领下,取得了面向全性能与全系统的天线结构机电综合优化与精密控制研究和军用输入输出技术等标志性成果;以微电子专家郝跃、杨银堂、庄奕琪和光电子专家过振为代表的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学科群产生了标志性成果——GaN基微波功率器件材料生长及器件制造技术,以及混合信号片上系统(SoC)设计技术、超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失效机理及其设计技术研究、高重频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SiC高温半导体器件及集成电路研究等有较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
在强化国防研究特色和发挥电子信息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还积极推进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参股、以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的西电捷通无限通信网络有限公司推出的WAPI国家标准,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和市场钳制,促进了信息技术及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首次采用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方案和政府配给密码的安全标准。学校软件学院开发的iCALL产品广泛应用于陕西省邮政储蓄网络系统;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数字微波传输系列产品成功实现产业化;以学校技术骨干为核心组建的西安海天天线科技股份公司在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十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年度科研经费已由2001年的1.01亿元达到2005年2.78亿元,科研经费累计达8.4亿元;完成各类科研项目共计168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6项,其中,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奖40项;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总数达到3500余篇,EI、ISTP年度检索排名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十五”期间,科研经费与三大索引论文数分别年均增长29.9%和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