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主体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平衡
回顾近年来互联网发展的起起伏伏,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应用主体没有到位。互联网是上个世纪末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推进信息网络化的技术瓶颈,为推进信息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的确很伟大,它的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应用主体来说,互联网无论怎么伟大,也不过是伟大的“工具”、伟大的“仆人”,毕竟不可能替代社会主体、社会经济本身。网络泡沫时期,一个巨大的失误就是过分夸张了网络的“主导”作用,过分神化互联网的作用,而忽视了经济主体——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及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建设,甚至盲目贬低实体经济地位,神话了虚拟经济,搞了一场“越俎代庖”的信息革命,制约和挫伤了信息化应用主体参与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业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开始落到地上,逐步认识到:互联网只是工具,它对于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工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互联网会促进创新,因为它能够加快知识和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速度,但是政府、企业、行业才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体。
可是,业界的反思和社会的认识不同步,不同应用主体的认识很不平衡,上面和下面、行业和行业、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认识差距很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一轮互联网的起伏中,一些不切实际的“越俎代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无效投入,也像阴影一样影响着很多社会应用主体参与信息化的热情。
推进信息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应用,推进信息化的根本动力应来自应用主体的选择。应用主体,对于信息化认识的不平衡必将制约信息化的全面推进。
推进信息化跨越的战略投资不足
信息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跳跃式变革。从窄带网到宽带网的转变也是通信技术的一次跳跃式变革。要实现这种跳跃式的变革,单单靠产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和简单再生产是很难实现的,必须有资本的催化。
回顾互联网勃兴,资本功不可没。没有风险资本的大量投入和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互联网的崛起和迅速普及。但是曾几何时,业界对于资本的热情不够珍惜,没有抓住风险资本热情投入的机遇,脚踏实地地做好产业,而是用炒作概念“圈钱”代替实实在在的经营,把网络化搞成了一场大规模的“烧钱”运动——编梦、融资、烧钱、上市、再烧钱……所以一旦纳股泡沫被“微软垄断案”戳破后,“没有钢筋的大厦”般的网络业便立即倾倒。有人埋怨:先是“火上浇油”,后又“釜底抽薪”,互联网泡沫都是资本惹的。其实这是不公道的。泡沫的内因是产业的浮躁,而不是资本。资本的本性就是盈利,风险资本的本质是用眼前的投入去冒险购买未来的超额利润,我们不能要求资本“炒股炒成股东”。
泡沫落定、冷静思过,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个导致网络泡沫的主要内因,并开始脚踏实地地开发经营网络。但是此时资本热情已经完全错过了。现在,付出过一万多亿美元沉痛代价的资本市场,对互联网行业提心吊胆,整个资本市场谈“网”色变。可以预料,在网络领域狠狠跌了一跤并深知股民从众心态的资本市场,在互联网整个行业没有明显好转之前,是不可能青睐网络的。
一方面网络复兴需要资本的支撑,另一方面资本必须看到网络的复兴才会恢复投资网络的热情。这种近乎悖论的现象已成为困扰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发展的又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
在资本“不在”的日子,靠什么来支撑互联网的跨越式发展呢?
信息有偿服务的收费体系不健全
一味免费的经营模式,同样是造就了互联网泡沫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供方可以创造消费需求,但决定其生存的最终还得靠市场的回报。“初期的免费”对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推广功不可没,但一味免费必然葬送产业。免费的早餐、免费的午餐,最终必然导致“最后的晚餐”。这是网络泡沫破灭的另一个重要的悲剧因素。
经过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业界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步回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上来。经过近几年的调整,网络收费的概念逐步建立起来,据CNNIC最新统计报告显示,47.6%的人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超过40%的网民表示最近一年内打算申请收费邮箱,58.5%的用户对电子邮箱服务由免费转向收费表示“完全接受”或“可以理解”。
但是,“消费不可逆”。要把一个免费的市场恢复为一个收费的市场,比直接培育一个收费的市场要难得多。263邮箱收费的举措,甚至被用户告上法庭。在信用体系尚不健全、收费与免费长期并存的市场上,要把这个夹生的市场做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悬在半空、而又得靠内容换饭的ICP们,普遍缺少与目前消费水平相适应的收费的渠道和收费的手段。这又是困扰网络复苏的一个现实问题。
纵向合作产业链运作尚不够紧密
信息通信服务与传统通信服务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产业链延长了。传统的通信服务,一般只要运营业和设备制造业合作就可以完成,但要提供现代信息通信服务,还必须有服务业、软件业和集成商的密切参与。搞好互联网是一种内容信息服务,它要求产业链各方必须合作,尤其是服务业、运营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纵向合作。
互联网大潮涌动之初,来自信息产业各个环节的力量迅速介入其中,聚集了人类经济史上罕见的人气。遗憾的是,参与各方缺乏分工定位和产业合作的意识,“大而全”、“小而全”满天飞。于是,分工被搞乱了,伙伴搞散了,产业链搞断了。
经过网络泡沫的教训,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步趋于理性,开始了一些产业合作的尝试,但是这种纵向产业合作的机制还很不健全,合作还很不广泛。曾几何时,大家竞相为“王”:“网络为王”、“内容为王”、“软件为王”、“IT为王”。现如今由于财力普遍不足,大家都无力为王。就好像撒了一地的珠子,没人穿针引线将他们连成项链。在现有条件下,怎样才能推进纵向合作、形成一个个充满生气的产业链,成了网络复兴的另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信息业大环境积重难返
互联网是在“自由与开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有人把互联网形容成没有政府、没有法律、没有警察、没有国家的“自由王国”。但过度的“自由与开放”,也正在使互联网自食其果,陷入杂乱无序的泥潭。这种过度无序的网上宏观环境极大地制约着网络地位的复兴和网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相关部门和产业各界签订了无数的条约和盟约,可是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效果。
互联网信息服务本来就是信息有偿服务。而要实现信息的有偿交换,保护网上信息的知识产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是,这个关乎网上信息服务业能否生存的大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虽然邮箱收费已成共识,但一盘散沙的互联网业界很难协调推进。邮箱收费刚一起步,马上有人出来大呼:把免费进行到底;邮箱收费刚成气候没几个月,一场降价战又开场了。更何况,在网上建立法制秩序和道德文化本来就十分困难。看来,要想在短时间内对大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