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 让百姓尽享“数字化”便利
来源:文汇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7点35分发现丢失了一只污水井盖,8点21分新的井盖已经安装完毕;想了解自己医检的结果,不用再多跑一回医院,发条短信就能办到;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只要带齐证件,去社区服务中心一次就能办完……

    这些都是发生在“数字长宁”中活生生的事例。

    依托“拓展虹桥、提升功能、数字长宁、国际城区”的发展方针,上海市长宁区以信息化为支撑,着力提升环境质量、提升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短短几年,区内面貌焕然一新,百姓生活得到极大便利。

    数字走进城区,网格化管理呵护百姓

    “报告指挥中心,天山路646号马路当中一只井口约1米、井下直径约3.6米的圆形铁质污水井盖丢失了,如不及时处理,将影响行人的生命安全和来往车辆的安全!”一天上午7点35分,正在长宁区“05080103”万米单元网格区域中巡查的网格监督员发现一只污水井盖丢失后,立即向长宁区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报告。信息员接报后,随即对这一案件进行了定位记录。2分钟后,这个最新案件已传给“指挥中心”值班长审核。7点39分,指挥中心把这一信息派遣给了区市政署,8点08分,“处置完毕”的信息返回指挥中心;8点21分,监督员现场发回的照片显示,一只新的井盖已呈现在“指挥中心”的眼前。

    从发现到解决不到一小时。这就是网格化管理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作为建设部和上海市确定的全国推行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的十个试点区之一,长宁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工作于2005年10月1日正式进入试运行,今年1月1日起正式运行。根据自然地理布局和行政区划分,该区所辖范围为37.19平方公里,被分为1459个网格,大量的数据、图形、文字信息从314名城管监督员手中被迅速汇集到专设的监督受理中心,中心在经过甄别、归类和贴上特定的身份标牌后,将这些信息在显示屏包罗的1459个网格中对号入座,并由此进入下一步的工作流程……

    截至3月31日,处置中心有效立案16391件,按时处置结案16249件,处置完成率99.1%。

    围绕反映出来的城市建设中的不和谐音,长宁区还启动了“十路十景”综合工程,对区域内9条主要道路进行10多个方面的综合改造,一条条靓丽起来的街道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数字走进医疗,“三医”联动缓解“看病难”

    长宁区在开展“三医”联动综合改革中,特别注重运用现代化科技信息手段,努力缓解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施“数字卫生”工程建设。

    现在,在长宁的医院里,病人入院有标识导向系统,通过地面、墙上等彩色引路标识、电子指示标识等,指引病人到所需科室就诊;看病有预检叫号系统,候诊病人通过屏幕显示和语音提示按时到指定诊室就诊;候诊有电视宣教系统,坐在舒适的椅子上,边候诊、边可观看健康保健知识宣教,了解医院概况、诊疗特色等;检验有条形码扫描系统,使用条形码管理,不会发生同名同姓出错的现象,时间快、准确率高,病人放心;取药有药房发药信息系统,医生开出电子处方,病人尚在付费时,药房已备好药品,通过显示屏提示病人到指定窗口取药;摄片有医学影像传输系统,拍片医生将拍摄好的数字X光片通过影像传输系统直接输入电脑,就诊医生在门诊、住院站可以查询到病人的信息;离院后要了解医检结果,有短信发送系统,减少病人往返次数,尤其是有急事等不及的外地病人更是称赞不绝。

    数字走进社区,“一口受理”打造高效政府

    利用数字技术开展人性化的服务,不仅体现在医疗卫生上,还体现在社区事务“一口受理”上。

    “一口受理”就是前不久长宁区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进行的试点工作。对劳动保障、民政救助、医疗保险、计生、社保等共八大类95项涉及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事务办理流程进行了优化。通过“一口受理”的“区实有人口交换平台”,劳动、民政等不同部门的数据实现了信息共享,使居民办事的时间大大缩短,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一口受理”后,居民只要证件齐全来中心一次便可全部办完的事项从原来的37项提高到63项。

    表面上看是技术进步——劳动、民政、公安等多个部门的信息互通了,“信息流动”代替了人的奔波;但本质上,这是政府工作流程的一次再造。让办事人少跑一趟,让手续早结束一天,让效率提高一分。这也正是长宁区发挥“数字长宁”的成果和优势,利用数字技术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打造“高效政府”的探索。(文汇报/记者 周其俊 唐玮婕 潘嘉 谷苗 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