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快信息化若干意见
来源:江苏政府门户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宁政发〔2006〕13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加快南京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近年来,我市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建成了覆盖全市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确立了信息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产业信息化有效推进,形成了各行各业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良好格局;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应用效果日渐显著;电子政务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我市信息化建设工作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市加快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其他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贯彻实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统筹规划、服务人民、深化应用、面向市场、安全可靠”的战略方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数字南京”,走有中国特色、南京特点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2、主要目标。“十一五”期间,以“一个中心、两个地位、三个国家级基地”为主要目标,不断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
   
    ──建成一个中心。力争把南京建设成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
   
    ──确立两个地位。确立南京“中国软件名城”和信息通信枢纽的地位;
   
    ──建设三个国家级基地。建成“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级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基地”。
   
    力争到2020年,使南京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名列国内前茅;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各主要领域实现全面发展和得到普及运用;信息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得到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全市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全面协调统筹发展,形成城市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协调发展、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协调发展、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协调发展、行业信息化与地区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构建起“数字南京”框架。
   
    3、基本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工作应当坚持以下四项基本原则:资源共享、立足创新、需求主导、服务大众。
   
    资源共享,就是要注重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促进区域内技术、设备、人力、资金和服务等各类资源的优化组合,努力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
   
    立足创新,就是要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推动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体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推动全市信息产业全面发展、高速发展。
   
    需求主导,就是从客观需要出发进行信息化建设,不搞不切实际没有实际效益的信息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全面提高企业、政府、社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面向农村和社区的信息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南京”做出贡献。
   
    服务大众,就是要以人为本,惠及全体市民,创造广大市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强市民信息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市民信息素质,实现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发展重点
   
    (一)建设信息产业强市
   
    4、推动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大对南京现有优势软件产品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电力自动化应用软件、电信系统应用软件技术水平和国内外市场份额,确保国内领先地位,加快发展动漫产业。通过实施软件人才、软件品牌、软件基地三大工程,打造软件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展会,建设中国软件名城。通过扶优、促强,加强企业联合规模发展,实施“骨干软件企业”和“软件领军人物”培育计划。以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为品牌和龙头,加速推进“两园多基地”的产业布局。同时加大软件产业招商力度,创建国家(软件产品)出口创新基地,开拓软件产品出口和外包市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尽快做大我市软件产业总量,力争经过五年努力,使我市软件产业综合实力在全国城市中排名实现“进四争三”。“十一五”末,我市软件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800亿元,软件企业数突破2000家,其中超亿元企业80家,软件从业人员15—20万人。
   
    5、优化信息制造业结构和布局。实施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计划,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力争在数字电视、网络通信、系统软件、智能化生产工具等领域的研发中有所突破。要下大力气抢抓数字电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升级换代带来的机遇。加快3G移动通信设备(交换机、基站、终端)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培育并形成独立自主开发CDMA交换机、基站、手机关键芯片及软件的能力。抓住模拟电视机的更新和配套机顶盒及对模拟机的改造等市场热点,完善数字电视产业链。重点发展以平板显示为代表的新型显示器、通信、软件及系统集成、计算机及外设、信息家电、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六大产业群。以开发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布局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有南京特色的信息产业基地。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软件及系统集成类产品制造基地;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通信类和电力自动化产品制造基地;以国家(南京)显示器件产业园为平台,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平板显示类产品制造基地;“珠江路科技一条街”建设成电子信息产业的孵化创业和市场开拓基地。“十一五”末,我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再增加1000亿元,达到2000亿元以上。
   
    6、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依托数字电视、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平台以及文化产品销售渠道,重点推动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商品化,推动网络教育、游戏动漫和商业信息等多媒体内容的制作和经营。积极开发适合于宽带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音视频内容等文化娱乐信息资源,率先开发无线宽频多媒体服务,积极开展电子邮件、网上交易、网络广告、网上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发展网上新闻宣传和电子出版业,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充分利用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服务平台,向广大群众提供数量多种、快速便捷的信息服务,推进政务公开,促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一批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发展,扩大信息咨询服务业规模。继续优化电信服务,培育电信增值服务产品。“十一五”末,我市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50万户,每百户家庭拥有计算机不少于80台。
   
    (二)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7、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配合“阳光政务”工程,促进政府部门办事项目上网。建设和完善由电子政务内网、电子政务外网构成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同时加快区县政务网建设工作,探索建立政府信息主管(CIO)制度。各部门、各单位待建的业务专网原则上必须利用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开展应用。重点建设“中国南京”门户网站,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和政策法规网上发布,实现查询方便化、内容规范化、维护制度化;推动行政审批、登记注册、行政备案、年度检验和社会保障等政务工作网络化,提高办事效率和政府透明度;建成市民信箱系统,方便企业和市民,提高社会满意度。
   
    8、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我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研究制定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共享等制度。建设和完善政务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加快“金盾”、“金税”、“金关”等一批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政务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水平。推进人口、法人、人才、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建立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形成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机制。加快建设财政、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较完整的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和税收监控体系。完善工商管理信息系统,增强市场监管和服务的能力。开发各类审计数据库,建设和完善审计信息系统,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和审计监督水平。建立并完善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系统,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食品安全的电子监管,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和产品检验水平,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质量技术监督信息服务。加强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建设,增强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开发和利用统计信息资源,建立及时、准确、高效的统计数据查询系统。加强航空港、海港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管理和运行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口岸信息服务水平和通关效率。加快建设公安、检察、审判等司法信息系统,促进司法公开,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积极建设国内合作信息网及信息系统,为开展跨地区合作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积极开发民族和宗教事务、侨务、妇联以及社团等信息资源,增强对社会各类团体的信息服务能力。
   
    9、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协调。在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制定完善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专项方案和规范标准,强化规划和标准的引导作用。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和保障的法律体系,加强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各部门、各区县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部门和协调机制,形成责任明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管理体系。配合电子政务推进,将信息化知识与应用技能纳入公务员培训体系,实施公务员电子政务应用培训。
   
    (三)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10、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注重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促进作用,以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以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为核心,围绕农业信息网络、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农业科学决策等重点方面,完善和优化农业信息应用体系。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推动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加速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化示范区为依托,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
   
    11、深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深化实施“5511”制造业信息化专项工程,提升支柱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管理(CAPP)、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和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等进行应用示范推广。从偏重于管理信息化逐渐转向与生产控制、执行、装备制造信息化并重;从侧重于单元技术应用示范推广转向集成应用示范推广;关注制造业信息化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企业级、行业级示范应用的多层次信息化工作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12、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加快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大商贸流通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投入,推动商贸企业建设涵盖购、销、调、存等业务环节的信息系统和营销网络。建设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积极推进旅游信息服务的产业化。大力推进金融信息化建设,完善数字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体系,构建全市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实施电子商务发展计划。推动龙潭、王家湾和禄口机场空港保税等物流园区的信息系统建设,建成与长三角各货物集散枢纽(集散地)联网、与国内外主要物流信息节点相衔接的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
   
    (四)推进社会信息化
   
    13、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加强校园网建设,提高学校计算机拥有量,普及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开发教育信息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各个层次、多种类型的网上学校,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体系,方便市民自主学习。建立并完善全市教育基础条件网络平台,提高教育设备网络化利用水平。
   
    充分发挥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多、高层次人才比较密集的优势,加快推进科技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提高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并完善全市大中型科研设备和科研成果资料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高大中型科研设备和科研成果资料网络化利用水平,推动科研资源的共享。
   
    14、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设并完善覆盖全市、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推进医院和医疗服务信息化,搞好各级医院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改进医院管理,推进病历管理数字化,建设老人健康档案库,发展规范化的医疗和药品网上咨询及服务,逐步推进农村远程医疗。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
   
    15、加快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建成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积极推广应用。建设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和规划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提高道路、自来水、电、燃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完善城市交通卡系统,基本建成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管理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房地资源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全覆盖的多用途、多比例尺的地籍、房籍基础数据库。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环境保护管理、环境卫生管理、自然生态保护管理等。推进城市应急处置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本市对各类事故、灾害、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中的保障能力。完善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人口管理水平。
   
    16、扎实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起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委会)三级信息网络,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与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社区管理功能,增强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物业、治安、环境等管理的效能。改善社区的信息化服务设施和居民上网条件,建设一批设施齐全、技术先进、服务周到的信息化建设示范社区和社区信息化示范小区。开展社区劳动就业、帮困扶贫、助残育幼、敬老养老、便民利民、法律援助、生殖保健等信息服务;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与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人手一卡”(劳动和社会保障卡);大力推进和发展家庭上网,不断提高家庭电脑、信息家电的普及率。
   
    (五)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17、加强互联网管理。加强对信息网络和信息产品的监管,落实安全检测和认证制度,搞好信息安全设备研制、生产、销售、使用和进口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非法入侵、泄密、窃密以及传播有害信息等行为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保障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网上个人隐私,抵制不良文化、不实新闻在网上传播,维护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
   
    18、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要按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积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要推进营业性网吧连锁经营,增强行业自律意识,提高行业监管水平。
   
    19、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认真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县(区)有分中心、所有乡镇有基层点;“十一五”末,实现所有文化馆功能综合化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南京地方文献资源库”,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金陵图书馆网站,积极发展网上信息服务。通过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实现我市130万用户有线电视数字化,二十户以上的自然村都通有线电视,入户率超过85%。
   
    三、加强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20、完善推进信息化的工作机制。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内设专门的处室和相关的专职人员,主要负责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政策和重大问题的协调。对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全局性的信息化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由领导小组全面部署,总体推进,信息化工作部门发挥好组织管理与协调作用;对部分跨部门、跨领域的专项信息化工作,由分管市领导牵头,通过联席会议或协调小组加以推进,各主要负责部门会同有关单位落实;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应按照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依据规划和计划的要求自行组织落实;各市级机关部门应明确信息化工作机构,有条件的设立专职机构,负责本部门的信息化推进和电子政务管理等工作。各区县应当按照市的模式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信息化主管部门,并将有关职责延伸到街道、乡镇;在区县范围内涉及市信息化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的,原则上采取条块兼管以块为主的管理原则,由所在区县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
   
    21、推动信息化行业规范自律。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沟通协调、咨询服务、公正监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各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加快信息行业服务社会化进程,形成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行业自律机制和中介服务市场。进一步加强对中介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的监管,使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市场有序竞争。
   
    22、加强信息化标准建设。在信息化建设所有环节切实执行国家标准,并根据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南京的具体情况,在尚无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领域,制订一些迫切需要的地方性标准,逐步构建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强数据交换中数据、存储和交换标准的制定,重点做好信息技术实际应用和应用对象的标准规范工作,强化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网络与接口标准化、信息流程标准化、软件工程标准化。完善信息化统计指标和核算体系,开展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测试工作。
   
    23、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积极研究、制定和完善与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消费政策、分配政策等,鼓励使用和应用信息化技术,扶持技术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信息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围绕我市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按法定程序加快研究、制订或修订信息化相关法规,使全市信息化建设有法可依。
   
    24、拓宽信息化融资渠道。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和资金引导,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信息化专项资金,在未来几年内根据实际需要,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一批全局性、基础性、公益性、示范性重大信息化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信息化建设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电信、移动、联通等企业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发挥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为中小信息企业提供以融资担保为主的信用担保。加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设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创业投资公司,引导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信息产业。
   
    25、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构,严格执行信息安全管理的法规和标准,落实信息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采用先进的安全保密技术手段,加强对各类网络安全的监管与指导。依法对重要的信息交换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从监管和威慑两个方面加强信息安全,切实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系统建设。
   
    26、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普及信息化基础教育,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培养社会信息技术应用人才;调整高等院校相应专业和学科设置,增加和扩充信息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与国际专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培养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积极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市外各类专门人才;鼓励大中型企业设立信息主管,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