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垦筹备专业集团公司 实现中国航母的目标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3

   从建国初期承担“对内保障”历史使命的橡胶种植基地,到如今年产值突破60亿元的超大规模企业群体,再到通过内部改制打造市场化的集团军,海南农垦正在人们的淡忘中开始实现其“海南航母”乃至“中国航母”的未来目标。    
 

  海南农垦大变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杨眉 张梅芳/海南报道

  海南省农垦,这个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承担着“对内保障”的特殊历史使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完成了其旨在“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封锁和橡胶禁运”的历史使命后,正在人们的淡忘中实现历史性的大变革。

  “海南农垦已从最初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发展成如今以天然橡胶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兼具教育、卫生、公安、民政等社会职能的特大型企业群体。”海南省农垦总局局长、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亚荣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介绍说。

  尤为令人关注的是,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海南农垦,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正在打破以往人们印象中集经济、社会、文化等于一体的“小社会”形象,在发展模式、经济结构和经营体制等诸多方面都发生着深刻变化。

  “重新整合庞大、复杂的经营性资产和资源,建立符合市场化运行规律的现代化集团大公司,是海南农垦近年来在企业改制方面进行的有效探索和实践。”吴亚荣还透露说,“继2005年组建海南天然橡胶集团之后,另外两家农业产业化的集团公司也将在近期挂牌。”

  “这些集团化大公司,将成为海南农垦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海南农垦的未来目标是突破海南概念,甚至中国概念,做世界的海南农垦,”吴亚荣说。

  在实现自身转型和发展的同时,靠种植业起家的海南农垦,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等方面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思路和模式。

  海南农垦转型:

  从“小社会”变为“集团军”

  大—这是海南农垦给外界的第一感觉,“1/8的人口,1/4的土地”,这是吴亚荣局长介绍海南农垦在海南省的地位时常用的两个数字。

  而另一组数字似乎更能体现海南农垦之大:目前总人口106万人,拥有规划土地总面积1280万亩,辖有国有农场92个,41个独立核算的工商建运企业,400多所各类学校,近百家医院,总资产超过了124亿元,农垦企业遍布全省18个市县……

  “这是三代农垦人共同创造的奇迹,”吴亚荣评价说,“但也正是这一‘大’的特色,让海南农垦面临着市场化转型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海南农垦有多大?

  《中国经济周刊》从海南农垦获悉的一组数字表明,从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角度看,海南农垦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国内一些大型企业:

  2005年垦区生产总值突破60亿(仅限橡胶和农产品产值)大关,占当年海南省生产总值的15%左右;而在2000年,垦区的生产总值仅为35.95亿元,近5年来年均增长10.2%,增速高于海南省平均水平;国家投资回收率为144.1%,积累固定资产现值120多亿元。

  这几年,垦区的经济效益更是大幅度提高,从“九五”时期亏损8.81亿元,转为“十五”时期盈利8.64亿元,其中2004年盈利4.7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十五”期间,垦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55.5亿元,比“九五”时期净增16.7亿元,总量增长43%,是历史上投资力度最大的时期;

  目前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干胶年生产能力23万吨,累计生产干胶460万吨,替代进口节约外汇40亿美元;

  ……

  海南农垦成立和发展的50多年中,共上缴税利63.7亿元,投资回收率为143.9%,其中农业税占海南全省的50%以上;累计支援地方建设资金3亿多元,无偿向地方移交了57个农业项目和工厂,同时通过并场带乡,先后接纳了毗邻的1529个自然村、23.3万人口,其中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人口近8万人,有力地促进了海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实现垦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海南农垦还在山区建起了一批现代化的文明城镇,其中一些城镇成为海南省的生态样板,并成为海南省经济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垦区“小社会”

  从经济角度看,目前的海南农垦无论是在经营规模、收益水平还是竞争力方面,都可以称为是一个农、工、商综合经营体;但与一般的经济组织相比,海南农垦又是一个教、科、文、卫全面发展的“小社会”。

  用吴亚荣的话来说,“目前的海南农垦已发展成为以天然橡胶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兼具教育、卫生、公安、民政等社会职能的特大型企业群体或社会经济体系。”

  这种独特的身份和定位,是由其最初成立时的独特历史背景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作为我国三大直属垦区之一(另外两个为黑龙江农垦和新疆建设兵团),海南农垦创建于1952年,当时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橡胶禁运”,党中央作出了“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策,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宣告成立,随后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一师合编进来,开始了海南大规模垦殖事业的建设。

  “当时海南农垦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依靠锄头砍刀开山劈岭,在海南岛的荒山野岭上种植橡胶。”吴亚荣介绍说。

  经过半个多世纪、三代农垦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创造了在北纬18度以北大面积种植成功的奇迹,在海南岛的荒山野岭开垦了370多万亩橡胶园,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目前,海南农垦除了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外,还形成了一个100多万人口的新型移民社会和独特的农垦社区。在农垦社区内,已经建立了教育、卫生、能源、水利、交通公安、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

  如教育方面,已经建立了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体系,垦区早已于1994年就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卫生方面,海南农垦建立了独立的医疗防疫体系,形成了局、场、队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拥有局属医院3家、农场医院90多家、总局卫生防疫站一家、场防疫站92个、基层卫生所2000多个。对于最初在热带丛林进行开荒垦殖而建设起来的海南农垦而言,目前独立、庞大、健全的卫生防疫体系,既是50多年来与困难和疾病斗争的成果,也是农垦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

  公安方面,1981年海南农垦公安由保卫体制改为公安体制,形成总局公安局、市(县)分局、农场派出所三级领导体系,农垦公安成为海南省公安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维护垦区社会治安、护林保胶和稳定全省治安大局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据介绍,海南农垦承担的这些社会事业,每年为当地政府分担了3亿多元的费用开支。

  对于海南农垦目前这种集经济组织与社会事业于一身的特殊身份,吴亚荣给予了一个形象的说法:四不像、三不分、两管、两都管。

  所谓“四不像”,是指不像政府、不像企业、不像军队、不像农村。“说是政府吧,可要上税;说是企业吧,我们要办社会;说是军队吧,又没经费;说是农村吧,还要求入工会;”

  所谓“三不分”,是指党、政、企不分,如海南农垦对外有三个牌子:农垦总局党委、农垦总局、农垦总公司。

  所谓“两都管”,是指作为中央企业由农业部直属管,但人事由海南省政府管。

  “当然,对于海南农垦的这种现状,一定要放在其成立和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特殊历史使命这一大前提下来看待,”吴亚荣解释说。

  海南农垦的历史性

  抉择和突破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自上世纪80年代起,对于海南农垦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先后有过不同的考虑和建议,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波三折。

  “解散海南农垦,将近百家国营农场下放给市县政府管理—曾经一度是海南省委省政府的考虑之一,而该想法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一直到前两年都是相关各方热论的话题。”海南省某领导透露说。

  还有人介绍说,当时某国家级的研究机构也曾到海南农垦做过实地调研,并在调研报告上做出了解散农垦的建议;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有关领导也对海南农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模式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建设性的看法和意见。

  面对中国改革开发和市场经济的时代大潮,具有浓郁计划经济色彩的海南农垦确实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性抉择。但其人口多、农场多、职能多、规模大、负担大等固有的特点,又令其“船大难掉头”。

  “考虑海南农垦大而全的实际情况,解散、撤销都面临诸多现实困难,甚至会带来一些不利于稳定和发展的连锁反应,”吴亚荣局长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改制应该是诸多选择中最可行的一种方案。”

  如海南农垦现有的105.6万总人口(包括职工及其家属)中,其中在职职工20.64万人,离退休人员17.62万人,两者之间的比例几乎是1:1,而无论选择何种改革路子,这17万多离退休职工的生活保障都是首要考虑因素。

  “与其将这部分负担推给社会,还不如由农垦通过自身发展来承担,”吴亚荣局长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而且,如果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改变原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并解决管理队伍老化、思想僵化的人为因素,那么按照海南农垦的自身条件和实力,完全可以实现根本性改变。”

  在这一改革思路指导下,海南农垦近几年来确立了以产业化、集团化和股份化为重点的改革思路,管理体制实现了重大突破。

  吴亚荣介绍说,目前改制工作已在许多领域展开:有426家场办企业已有序退出国有资本,实行民营化改制;直属商贸企业以解除劳动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改制已基本完成;全面实行国有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非胶农业实现职工家庭自费经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聘任制、任期制、任前公示制和竞争上岗制等新的选人用人机制已经形成;2005年精简干部和辅助人员5805人,减幅达18.4%;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垦区内部政企和社企分开的改革已基本完成,以前由农场代管的福山、仁兴、黄竹等三镇已移交地方政府管理;2005年通过利用国家的金融政策以及橡胶集团公司组建,剥离历史债务11.23亿元。

  已经成立和正在筹备中的八大专业集团公司

  在吴亚荣看来,能够体现和代表海南农垦近年来改革的重大事件,首先应该是“成功组建了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橡胶集团)”,因为它“打破了垦区50多年来的管理模式和利益格局,使垦区体制改革和集团化进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橡胶集团成立于2005年3月31日,它的成立,标志着海南农垦体制改革和集团化进程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此后橡胶集团又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部门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年减免税收超亿元,大大提高了海南农垦在橡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橡胶集团的总经理助理蒋菊生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橡胶集团目前注册资本31亿元,2005年生产总值60亿元,实现利润2亿;海南农垦是橡胶集团的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其他股东有北京橡胶集团、广东农垦,以及云南、上海、香港等地的五家公司,目前海南农垦的高管、职工还都没有股份。

  “今年7月份,海南农垦又有三家集团公司将挂牌成立,”吴亚荣局长对《中国经济周刊》透露说,这三家集团公司分别是:海南农垦万嘉果(集团)有限公司和海南畜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海南农垦房地产集团。

  据了解,同时正在组建中的专业集团公司还有四家:木业、旅游业、药业、神泉等。

  已经成立或正准备成立的这八大集团公司,基本都是以目前海南农垦的几大支柱产业为基础整合组建的,如天然橡胶、农产品、畜牧业、房地产牧业、药业等,而这些产业也正是海南农垦在50多年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优势产业,这些专业集团公司正承载着海南农垦实现“海南航母”的新历史使命。

  海南农垦的国际化目标:

  “拥有国际橡胶话语权”

  天然橡胶作为战略性物资,事关国家经济全局的稳定甚至安全。近年来,由于东南亚海啸以及国内需求强劲等因素,国内天胶价格已经由2002年底的每吨6800元飙升了三倍左右,今年上半年,海南天然橡胶平均价格达到2.8万元/吨。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天胶需求国和进口国,在付出了巨大成本代价的同时,也承担了更大的经济安全压力。

  海南农垦作为国内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基地,其50多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中国天然橡胶的发展历史。海南农垦正在实施的橡胶产业“走出去”战略,将为缓解和解决国内天然橡胶的紧张局面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天然橡胶

  事关国家经济安全

  “目前国内天然橡胶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自给率已大大低于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线。”海南橡胶集团总经理助理蒋菊生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对于天然橡胶这种产业关联度极大的重要战略物资而言,自给率低于30%是十分危险的。”

  他指出,对于国家经济安全而言,天然橡胶的地位举足轻重,但自1998年以来,橡胶的自给率以平均每年2.6%的速度下降,2005年自给率已降低到26%。

  从2001年起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天胶消费国和第一大天胶进口国,超过2/3的需求量依赖进口,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期,橡胶工业还将继续保持强劲态势,对天胶的需求还将持续增长。据预测,2010年我国天胶需求量将达到235万吨,2020年达到279万吨;而同期的供给量预计分别为72万吨、90万吨,届时将有163-189万吨的天胶依赖进口,对国际橡胶资源的依存度将逐年提高。

  为缓解橡胶供应紧张的局面,目前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大力提倡要发展民营橡胶种植业。

  吴亚荣局长认为,解决目前我国橡胶资源供应的最根本措施首先应该是发挥农垦系统的作用。因为我国天胶产业是以农垦为主体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农垦植胶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60%和70%。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农垦系统被“边缘化”的倾向日益明显,社会负担十分沉重,如海南农垦2004年的社会性支出达到11.22亿元,占到当年橡胶产值的1/3。

  对此,他建议国家将天然橡胶产业作为一个特殊产业进行扶持,因为农垦系统担负着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急需的天然橡胶生产以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应该从新时期天然橡胶资源的战略高度来思考这一问题。

  到国外去种植橡胶

  天然橡胶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目前国内主产区在海南、云南、广东等省,而海南农垦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和生产基地。海南橡胶集团总经理助理蒋菊生介绍说,2005年海南农垦的橡胶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370.22万亩,年生产干胶能力20多万吨,干胶产量占全国的近一半,其中,2004年橡胶生产高达57万吨。

  但是,目前国内橡胶产量第一的身份似乎并不能令海南农垦总局局长吴亚荣满足:“我们现在是中国橡胶市场的老大,将来我们还要拥有国际橡胶话语权。”

  “截至2005年底,我们已经在柬埔寨投资100万亩、在马来西亚投资90万亩进行橡胶种植,并在泰国、印尼、越南等国投资办厂,进行橡胶加工。”吴亚荣局长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海南橡胶集团总经理助理蒋菊生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了集团“走出去”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

  他说,该战略的确立应该追溯到2002年,当时的大背景是中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了WTO;而从橡胶行业来看,因为国内资源有限,消耗量又大,所以中国的橡胶进口量不断增加。于是,海南农垦便开始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凭借拥有的先进种植和加工技术,利用境外的土地资源拓展橡胶产业?

  “已经成功与马来西亚和柬埔寨分别签订了近百万亩的土地租赁合同。”蒋菊生助理解释说,“今年将正式启动海外首期开发20万亩橡胶种植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

  “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也同样重要。据介绍,垦区每年都会多次组团参加各项招商活动,累计合同与协议投资额超过300亿元人民币,仅2005年就引进外资超过50亿元人民币。

  “目前已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在海南农垦投资,其中包括世界500强的企业。”吴亚荣局长介绍说。目前沃尔玛、华纳电影城、洲际大酒店等都已在海南农垦投资,合作方式一般是海南农垦以土地出让和合作等形式。

  “这些外资来到后,建商业连锁店、大酒店、咖啡厅、小吃店等,既提高了垦区的城市化程度,同时可以解决几千人的就业。”吴亚荣说,“海南农垦已经进入了全方位开放的新时期”。

  借助电子商务

  做“全球橡胶销售中心”

  在“走出去”到国外种植加工橡胶的同时,海南农垦也开始了橡胶销售体制的改革。自2001年起,建立了新的橡胶销售模式—网上卖胶;5年后,借助电子商务这一最先进的销售模式,海南农垦开始向作“全球橡胶销售中心”的目标靠近。

  据介绍,2001年上半年,“为了防止橡胶产品销售中的腐败行为”而成立的“海南农垦电子商务交易中心”,经过5年的运行,不仅达到了最初改革传统橡胶销售体制的目的,而且还有了“意外收益”:实现了高达99%的交易履约率,5年来创造了175亿多元的成交额,并且所有货款全部按时收回。

  而更大的“意外收获”是:国内70%的橡胶销售都是通过该电子交易中心完成的,该中心的橡胶交易价格成了中国天然橡胶产品价格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目前,该电子交易中心已经正式更名为“中橡电子交易市场”。云南、广东农垦等中国产胶区也先后加盟该电子交易中心,构建了全国统一规范的天然橡胶现货电子交易市场;该中心还被国家农业部、发改委等8部委联合评定为农业产业化全面重点龙头企业。

  “中橡电子交易市场代表了现代化物流的发展趋势,将帮助海南农垦成为集产、供、销于一体的真正的橡胶行业巨头,”吴亚荣局长对《中国经济周刊》说,“现在,我们的电子商务不仅是国内橡胶市场的交易中心,越来越多的国际橡胶交易也开始利用该市场来完成,特别是越南、泰国等东南亚一些橡胶大国。同时还会成为我国橡胶产业交易中心。”

  据介绍,中橡电子交易市场的未来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有有形和无形市场有机结合的商业模式,创建一个集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于一体的履盖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天然橡胶与大宗农产品的现代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电子交易市场。

  人才是实现国际化目标的重要保障

  “截至2005年底,已引入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博士、硕士等专业人才84人;仅2005年就招聘了300多名本科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充实到基地分公司等担任经理助理。” 吴亚荣局长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在人才使用上,除了建立健全内部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外,海南农垦还加大人才引进,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和海口等地,多次举办迎接大学生招聘会,并参加各大城市的人才市场招聘会。

  而2005年海南农垦橡胶研究所的航空轮胎专用胶试制成功,更坚定了吴亚荣对“科技兴胶”和“科技与人才兴垦”的战略规划。

  据介绍,航空轮胎专用胶的研制始于2002年,该研究课题是广州军区总装部提供给海南农垦橡胶研究所的;2005年,海南农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航空轮胎专用胶已试制成功;目前,国产航空轮胎胶的标准已经制定出来,技术成熟,已经高于国际同类水平。

  “该技术弥补了国内空白,且标志着我国航空轮胎国产化的目标终于实现,”吴亚荣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他介绍说,未来的“十一五”期间,海南农垦的科技重点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以上”。

  垦区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引进各类人才1000多名,积极搭建人才创业、就业平台,形成人才、项目、技术、资本对接机制,继续实施干部培训教育“千百万工程”,全面提高垦区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吴亚荣局长说,“”对于改革开放的海南农垦来说,人才是头等大事。”

  海南农垦的大农业和小城镇实践

  海南农垦在成为中国最大的橡胶种植基地的同时,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大农业”发展战略为海南农垦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非胶农业”的年总值已经超过了橡胶产业,农产品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都已成为海南农垦新的支柱产业,而旅游业则是海南农垦近年来崛起的又一新兴产业。海南农垦还在农场小城镇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海南农垦的

  “大农业”战略

  海南农垦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而海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非常适合热带作物生产,垦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高效农业生产基地。

  海南农垦总局宣传部部长吴颂恩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垦区目前有水稻、茶叶、椰子、槟榔、胡椒、剑麻、水果、瓜菜、油料、糖蔗等热带经济作物200万亩。

  他还介绍说,海南农垦目前是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借助这一优势,近年来垦区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两大行业已成为海南农垦的支柱产业。目前,垦区生猪年饲养量83万头,牛存栏数12万头,羊饲养量40万只。猪、牛、羊肉年产量4.5万吨;家禽年饲养量1446万只,禽肉年产量1.5万吨;水产养殖面积7万亩,年水产品总产量3万吨。

  2005年,农垦畜牧业肉类总产量达到71262吨,占农业总产值的比达到14.8%。

  吴亚荣认为,水果已经成为海南农垦农业中的另一大重头戏,“海南水果现在是国内水果市场上的绝对宠儿。”

  他断言:“论水果,谁都竞争不过海南农垦。”近年来国内水果市场,特别是冬季市场,几乎被海南水果垄断,而海南水果中绝大部分又产自海南农垦系统。目前,海南农垦的水果面积55万亩,水果年总产量达到22万吨。

  据了解,面对近年来国外市场来势凶猛的转基因水果,海南省有关方面也曾讨论海南农垦是否也应该尝试转基因技术,以此提高水果产量、增加收入。

  对于该说法,吴亚荣局长给予了否认和反对:“海南水果的优势就在于纯天然,果肉好,而这首先是取决于这里的环境好,这方面海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凭借这一优势海南水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到目前为止,海南农垦还没有任何转基因水果。”

  他介绍说,海南农垦种植水果的土地,绝对没有化肥、农药,垦区种植的是原汁原味、无公害的有机水果,并且培育出如乌石绿橙、神泉芒果、万嘉果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水果品牌。

  他还透露说,海南农垦已经计划到澳大利亚种植芒果、水晶柚等;而2009年的世界芒果节,也已经确定由海南农垦承办。

  目前,海南农垦的“绿色、环保、健康”农产品比例不断提高,已有59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51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国家级认证。而万嘉果农庄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对销售市场的关注度不同,”吴亚荣局长说,海南农垦相继在上海、北京设立了农产品销售中心,在广州、重庆、杭州等大中城市设立营销服务代理窗口。

  “农场小城镇”实践

  “农场小城镇”是海南农垦50多年建设中的另一大亮点和杰作。

  目前垦区92个农场场部,大部分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小城镇,成为当地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其中,西联、乌石、新星、山荣等农场建成的职工住宅小区,以其建筑风格新颖、质量优良、人居环境优美而成为全省的样板。

  如西联农场的小城镇,早在2000年就荣列海南省“百家小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超过20平方米,提前超过了小康的人均居住标准。城镇内有规划统一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医院、学校、幼儿园、宾馆等,城镇内居住人口也增加了2倍多;

  再如乌石农场小城镇,曾被海南省领导评价为“乌石农场建设生态示范小区的经验要大力推广”。据了解,乌石小城镇在建设初期,农场就与当地的建委、财政、国土、公安、工商、民政以及电信等有关部门,以及设计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按照“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净化”的标准,以及“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繁荣经济、保护环境”的要求,对小城镇建设进行了科学的总体规划。目前,乌石小城镇的五大功能区划分明确:工业区、三产区、事务区、休闲区以及生态示范住宅区。

  乌石职工生态示范住宅新区被海南省委省政府评价为“海南中部地区标志性形象工程和民宅旅游景点”,该新区累计投资2500万,占地210多亩(包括150亩园林绿化区和63亩居住区),居住区内建成100多套复式生态民居楼。

  农场小城镇建设,不仅提高和改善了农场职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还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商业、土地开发及房地产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业、旅游服务业等四大行业的发展。

  农场职工的社保保障

  “对于职工来讲,考核海南农垦的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职工个人收入水平的变化、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退休生活有无保障。”吴亚荣局长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他本人就是生在农垦、长在农垦的海南农垦第二代。吴亚荣局长60年代当过兵打过仗,从工人、小学教师到场长,海南建省后又到地方当县长、市长、书记,再到省财政厅、省地税局任领导,而现在又回到了海南农垦。他亲身感受了海南农垦发展中第一代、第二代职工的艰难创业和艰苦生活,对于他而言,如何提高农场职工收入、让职工享受到农场发展成果是其考虑的现实问题。

  “我们的前辈可以说是献完青春献子孙,如我父亲第一代老工人退休后,每月工资150元,即使这么少的退休金,还拖欠29个月。”吴亚荣说。

  他说,近几年来,退休职工的退休金翻了一番,大约每人每月近400元,并列入省级统筹,按时足额发放;职工收入提高更快,2005年人均收入达12080元,比2000年增加4841元,5年间年均增长10.6%,增速高于全国农垦平均水平。

  “过去,农场领导干部工资只有四五百块钱,现在长到平均2000元,增长了四倍,”吴亚荣说,“垦区的发展让所有人都得到了实惠。”

  海南农垦的未来

  应该是“中国航母”

  谈及海南农垦的未来发展定位,吴亚荣局长认为既不会是美国式的农场,也不会是世界500强类型的企业。

  他的理由是:“美国式农场从事的是单纯的小麦、大豆或是水果等单一的种植业;而世界500强再大也不过是公司;而海南农垦不仅已经发展为一种集农业种植、加工、销售以及工业生产等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而且除了经济行为,他们还承担着教、科、卫等社会公共事业。”

  “海南农垦是国家组织的集团军,相比之下,美国式的农场只能算是游击队。而海南农垦的未来是海南航母,乃至中国航母。”

  为了打造这艘未来的航母级集团,海南农垦除了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工业、旅游业等,目前也正在计划介入银行和保险等金融行业。

  而介入这些金融业的初衷是基于垦区自身发展的需要。据了解,2005年因为干旱和台风影响,干胶损失近8万吨,因自然灾害造成垦区经济损失近40亿元。以前遭遇台风时损失由财政补贴,而现在只能依靠市场来解决,但现在的保险公司又不愿意为橡胶种植等农产品种植提供保险。所以海南农垦管理层便开始考虑自己投资一家保险公司,据说目前已与日本的一家保险公司开始洽谈,拟成立一家合资保险公司。

  除了经济方面做大做强,对于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海南农垦也有了更大投入,他们正在筹备兴建垦区的一所大学——海南农垦高级职业技术学院。

  吴亚荣表示:“在‘十一五’期间,如果海南农垦再失去这次最好的发展机遇,各级领导将成为历史罪人;如果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要被时代淘汰。”

  农垦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基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许浩/北京报道

  农垦系统在几十年的农业建设中,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农垦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

  新农村建设

  应该充分重视农垦的作用

  “农垦已经成为我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农业建设、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微观经济教研室主任杨秋宝教授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农村经济司司长黄守宏认为,农垦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国家队,因此应该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农垦的地位和作用。

  海南农垦总局局长吴亚荣表示,农垦是当今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我国农业的航母,农垦曾径担负着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边疆安全的双重责任,在目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中可以发挥示范作用、标杆作用。

  在历史上,农垦曾分布在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现在,仍分布在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中。经过50多年的发展,农垦在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进程中已经走在了前列,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中共中央党校专门成立了一个关于农垦系统的调研组,该调研组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农垦系统国有企业共有6558家,土地总面积37999千公顷。2005年,农垦系统总人口为1259.53万人,社会从业人员531.90万人,职工335.93万人。

  截至2004年底,我国农垦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5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农垦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851元,同比增长11.9%;人均纯收入4195元,增长8.5%;职工年均工资8255元,增长10.7%。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800万吨大关,达到1858.99万吨,为国家提供了商品粮1566.72万吨,商品率为84.3%,用约占全国3%的耕地生产了约7%的商品粮,单产达到每亩728斤,比全国平均每亩的619斤高出17.6%。

  此外,2005年农垦还生产棉花23.6亿斤,干胶31.99万吨,糖料624.7万吨,牛奶231万吨,平均单产水平都远远高于一般农村的水平。

  农垦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

  示范基地

  经过50多年的发展,逐步现代化的农垦农业具有较高的劳动力生产率,使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

  据中共中央党校调研组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全国农垦系统农业生产已经普遍实现机械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业规模化经营成效显著;农垦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基本建成了适合垦区实际,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机电排灌设施及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全国农垦农机总动力已达到1364万千瓦,农用飞机63架;特别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大马力拖拉机,收获机和配套农机具的应用,使耕种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0%。

  目前,农垦粮、棉、糖、胶等主要农产品基本实行了规模化经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如农垦人均产棉相当于全国农村的16倍;农垦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农产品优质化、区域化和专业化格局,如黑龙江垦区已经成为东北粮食主要产区的主要生产基地;广东,广西垦区已经成为我国蔗糖的主要生产基地;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垦区已经成为我国橡胶的主要生产基地。

  另外,全国农垦的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2.7%:大宗农产品的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奶牛冷冻精液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改良二元种猪占全国更新二元种猪的10%。诸如牧畜大基因诊断、精确农业、GPS远程跟踪定位等一大批先进技术在垦区农业生产中广泛运用,形成了常规技术,先进适用和高薪技术相互促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全国农垦农业从业人员人均经营土地、人均种粮、人均产粮的数量分别是一般农村的3.8倍、3.1倍和3.4倍。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范恒山认为,农垦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的重要组成部份,农垦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农村要解决的问题,农垦经济能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基地。

  资料链接:

  天然橡胶与煤炭、钢铁、石油一起被誉为四大工业原料,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天然橡胶是指用巴西橡胶树伤流液(通过割胶取得)经过初级加工过程(凝固或浓缩)所形成的固体状胶(如标准胶、烟片胶等)或乳状胶(如天然浓缩胶乳)。天然橡胶业是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劳动密集型、生态环保型产业,相对其他农业产业而言,具有投资少、受益长、功能多、产品耐贮存等比较优势。天然橡胶因其有很强的弹性、可塑性和良好的绝缘、隔水隔气、抗拉耐磨以及不含亚硝酸等特性,广泛运用于军事、化学、医药、建筑、机械、电子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