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开始,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各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大集中”建设,迈出了应用系统整合的“第一步”,建立起全行统一的数据视图,原本分散的业务数据得到了集中存储与管理,有效降低银行应用系统的运维成本。但大集中并不是银行应用系统整合的终点,在银行内部,应用系统间依然缺乏必要的功能交互,数据交换规范与接口标准仍不统一,刚性的IT架构无法根据业务的变化作出灵活调整。因此,需要借助“系统整合利器”EAI技术,构建开放式的信息集成平台,对系统功能、业务流程以及数据信息进行多层面集成,使异构、分散的应用系统形成有机的整体,更好发挥应用系统的整体效能。
一、“强化内部管理、产品服务创新”是EAI应用的主要驱动力
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2007年中国银行业市场将对外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将在经营管理、业务创新、风险监控等领域直面外资银行的挑战。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服务创新能力是国内银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胜的关键。
(1) 整合营销渠道,共享客户资源,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提高竞争实力
入世后,来势汹汹的国外银行通过新的金融产品、新的服务手段、新的措施来吸引客户,使竞争逐步加剧。国内银行以往分散的渠道布局将不能满足竞争的要求,无法更好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因此需要利用系统集成手段,对异构的营销渠道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将原本分散、独立的信息转变为统一、标准、可利用的共享资源,实现产品与渠道分离,多产品共享渠道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客户信息资源,开发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新型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以提高竞争实力与服务满意度。
(2) 集成应用系统,规范数据传输,借助“全局监控”强化流程管理
目前,国内银行正处于业务和管理的变革与转型期,不仅要在外部面临国家金融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而且在内部要肩负着转制上市、分拆重组的压力。银行内部的不确定因素在不断增多,这不仅使业务变更的机率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大了内部管理的复杂性。需要应用有效的集成技术,对复杂异构的应用系统进行基于业务流程的系统集成,使原本刚性的IT架构可以根据政策与市场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快速适应。降低因业务频繁变更带来的管理难度。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与接口规范下,由业务流驱动底层数据在各系统间流转,通过全局监控,及时发现业务流程中的瓶颈,提高跨系统业务处理的监管力度。
二、EAI成为了银行应用系统整合的“发动机”
应用系统整合不仅可以解决数据孤岛、功能冗余等问题,更是银行降低运行成本、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大集中建设完成了应用系统数据层面的整合,在信息共享、信息安全等方面作用突出。但系统整合不仅限于数据层面,与大集中相比,EAI更关注从流程管理、营销渠道、外部服务等角度进行整合,利用业务流程集成、B2Bi等集成手段,实现系统间信息交互、功能联动以及业务协同。
EAI推进银行应用系统的全面整合示意图如下。
(1) 数据整合
数据是银行应用系统的核心,数据整合是银行应用系统整合的“重中之重”,数据整合改变了应用系统“分散式”的运行模式,把主要业务数据汇集到全国性/区域性数据中心,统一存储、统一管理、大大提高客户、交易等信息的一致性。数据整合以EAI交易中间件为支撑平台,利用远程并发数据处理机制与实时数据传送监控机制,保证汇集过程的高可靠性与汇集后业务数据的可用性。
(2) 渠道整合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增加使后台渠道系统的维护和扩展变得越发困难,需要对分散的渠道进行有效整合,借助EAI集成平台规避渠道系统底层技术实现的异构性,并实现对不同渠道访问后台服务进行集中的控制和管理。提高渠道、客户等营销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为产品交叉销售提供支持。
(3) 业务流程整合
业务流程整合促进银行应用系统建设从“交易模式”向“流程模式”转变,利用适配器将各应用系统挂接到服务总线(ESB)上,按业务处理逻辑进行系统功能组合与数据关联,在完成系统间的数据传递与消息路由/转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全局管理与跟踪,加快跨系统业务处理效率。
(4) 外部服务整合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银行整体服务质量不仅局限于内部某部门业务水平的高低,更依赖于银行与电力、保险等合作机构间的“业务协同”能力,应用B2Bi集成方式,对银行内部应用系统与合作机构应用系统间“无缝”集成,在统一、标准的数据交互机制下,实现银行间/银行与合作机构间系统功能联动与跨行业的业务协同,减少中间业务处理时间,提高银行对外服务能力,并在业内树立起良好的服务形象。
EAI推进了银行应用系统的全面整合,将整合范围拓展到数据、业务流程、营销渠道、外部服务等多个领域。使现有系统资源得到了更充分利用,进一步优化了银行内部/银行与合作机构间的业务流程,为业务连续性提供了有力保证。缩短了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市时间,为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管理与信息化咨询事业部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