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农村信息服务业 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和信息化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实现信息进村入户,推动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是使农业信息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捷径之一。积极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是今后一个时期信息产业部门必须认真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不仅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手段和条件,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必要性
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农村信息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命带给我们的信息广泛交流带来的便利,把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落后的农业生产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农村地区信息闭塞、教育落后。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将促进改变目前农村社会生活的状况、方式与观念。农村信息服务业,将为农村社会的信息流通、科技和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开创一个崭新局面。因此,发展信息服务业是弥合城乡信息不对称并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
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是使农民更加贴近市场和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的有效手段。在市场经济下,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由于信息不畅,对国内外农产品需求变化了解不多,农产品产量往往受上年价格的影响,波动较大,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而且也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通过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既可以使农民贴近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又可以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近年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通过推进信息化和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为本地农产品找到了销路,有的还进入国际市场,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此外,农村信息服务业也为加强农村党员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二、农村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信息产业部以“村村通电话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投资额159亿元,使5.28万个行政村新开通电话,有11个省市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全国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到97.1%。在信息产业部和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国涉农网站已达6389个。全国农业系统已经在260个地(市)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地(市)总数的78%;77%的县、47%的乡镇政府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培养发展了近11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广电总局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中国气象局建立了国家、省、市、县4级信息中心并延伸到乡镇服务站,通过“中国兴农网”建立的省、市、县分支机构,基本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国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许多省市政府主管部门动员社会力量,结合农民实际需求,组织共建包括农业技术、政策法规、质量标准等内容丰富的共享信息数据库,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由中央组织部主抓的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在山东、湖南、贵州3个试点省和安徽省金寨县累计建成现代远程终端站点16万个;在9个新开展试点工作省(区)的25个试点市(地)共建成终端站点2.2万个,占乡村总数的50%。
三、农村信息服务业的需求分析
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渴望的信息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农副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信息;二是农业科技包括养、种植业、病虫灾害防治等实用科技信息;三是提高文化科技素养和能力的教育培训。
虽然农村信息服务业取得了一定进展,在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上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第一,农民群众最关切的与之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采集、加工、整合、发布、交换、共享难。第二,农民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时效性、准确性难以满足。第三,都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即信息怎样到广大农民群众手中,农民群众喜欢用、用得起、用得好。第四,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费用和运营维护怎样实现可持续。
四、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
推动面向农村农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做好信息服务业“助农”工程的关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通信管理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委、政府的领导下,主动组织、协调、配合涉农部门,共同建设贴近农民需求的信息中心和信息站,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在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调动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性,发挥信息技术、产品、网络和服务的综合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在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费用上,可以考虑用“几个一点”的办法来解决,即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出一点,电信运营商和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出一点,再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一点。
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既要注重本地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整理,又要整合中央各部委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涉农信息资源,形成贴近农民需要的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养种植等方面的科技信息、技能培训信息以及政策法规、气象服务、灾害预防、劳务需求、村务公开信息。
在信息传输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网、适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将信息及时发布到农民手中。
在运行机制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以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良好、便捷、有效的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
(二)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支撑和服务。积极鼓励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软件供应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和信息服务商参与平台建设。通过提供技术支撑、咨询、培训等公共服务,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鼓励运营企业开发农村特色信息内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倡导农村健康文明新风尚。引导各类网站、短信服务商等增值电信企业加强各方协作,整合可用信息源,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一批专门网站和短信业务,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向广大农民提供经济实用的信息服务。
创 新应用模式 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成都市农村信息化经验
成都市信息产业厅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是最具活力的因素。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就要以产业发展为基本动力和支撑,转变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做大企业,做强产业。为此,成都市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采取“政府引导支持,软件企业开发维护,龙头企业配套跟进”的机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谋求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同步实现,以及龙头企业发展与软件产业发展的共同进步。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应用为先的主导思想下,成都涌现出大量先进的应用模式,最具典型意义的有:“企业信息化平台+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信息服务+农户”模式、“一网多用”模式、“扶贫村+学校+网校”模式等。
“企业信息化平台+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信息服务+农户”模式的代表产品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综合应用系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龙头企业经营管理、农业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该系统主要利用互联网、内部局域网和电话等信息媒介构建了一个基础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户提供市场、生产、技术服务的信息综合服务。
2003年,该系统在一家集养殖、加工、销售鸡肉食品、加工销售牦牛肉食品为主的专业肉类食品生产企业——成都伍田食品公司试点,成效显著。通过这个系统的应用,伍田公司不但与许多当地知名企业建立了基于电子商务方式的新型合作关系,还通过网络获得6300万元订单,采购原材料近1800余吨、节约采购资金近200万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企业管理成本下降了20%,养殖户户年均增收4700多元。
2004年4月,“企业信息化平台+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信息服务+农户”的应用模式在全市40家龙头企业中推广,建成和完善了一批龙头企业信息综合应用系统,形成了一批应用示范典型,应用效益凸显。
“一网多用”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成都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利用2003年建成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网络,实现了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医疗机构、监管部门各方之间的网络互联。在成都市电子政务网络中心防火墙停火区放置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应用系统涵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基金管理、基础数据管理、门诊及住院管理、费用报销审核、统计分析、用户管理、权限管理、代码管理、日志管理等功能。
这是一个典型的“一网多用”的系统:利用已建成的电子政务外网,通过多种接入手段,建立了覆盖市、县、乡三级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网络体系。同时,该网承载了全市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农村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少儿互助金管理等多个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延伸,为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网络基础。
该系统在都江堰市试点,完成了该市28个乡镇医院和7个县级医疗机构全程联网,建立了38万“参加合作”农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库,并专门建立了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数据库;通过记录农民就医门诊病种和大病病种,建立了130种常见病和地方病种的基础数据库;通过统一医疗机构、药品的代码,实现了与药品管理系统之间基础数据的共享和交换。这些过去分散在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基础信息,通过政府的统筹协调,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在同一系统上集中,促进了信息共享和应用服务,同时也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金堂县九龙镇光荣村农村网校则是“扶贫村+学校+网校”应用模式的典范,2003年10月,金堂县九龙镇光荣村利用社会资源集中扶贫,依托村小学建立了全省第一所农民网络技术学校,按照中小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对学生的教学,采取“农忙准备、农闲开课、定期开放”的方式培训骨干农民,由此形成了“扶贫村+学校+网校”的模式。同时,该村通过“电视户户通工程”,使210家农户能收看到20余套中央和省市的电视节目,并利用县闭路电视系统开设的“空中课堂”传播科技知识。学会了上网的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查询市场行情,上网发布油桃、柑梗等当地特色农作物销售信息,不仅带来了10多万元的利润收入,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的生产销售方式,使农民致富的门路更宽了。
信息富农河南移动深得民心
河南省信息产业厅
信息化已经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推动力量。作为主导运营企业,河南移动把帮助农村实现信息沟通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义无反顾地担起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任。
从2000年起,河南移动各级企业就深入开展了“信息富农”工程。几年来,河南移动先后投入60多亿元解决农村和偏远深山区的网络覆盖问题。今年,河南移动又全面承担起河南省“村村通电话工程”重任,投资25亿元在农村地区新建基站1200个,铺设光缆12000公里,彻底解决104个行政村的通信难题。
2003年,河南移动开封分公司配合开封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了信息富农工程,涌现出了23名信息致富带头人和174名信息致富能手,解决了5个偏远自然村的通信难问题,90个乡镇近5万人接受了科技致富培训,近10万人参与了文化活动,全市农村手机普及率超过了城市。
同年,河南移动许昌分公司也与农业部门联合开发了“农信通”业务,使许昌市形成了“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服务站、村有信息员”的农业信息网络。该网络与25个国家级农业网站、34个省级网站等实现链接,横向整合9个涉农部门信息资源,纵向整合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资源,实现了一线登录、多点响应、联动服务。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做成大生意,每年花木销售额的60%、中药材销售额的70%都是通过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实现的,直接为农民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数千万元。
今年河南移动启动了“欢乐新农村”大型公益活动,整合涉农机构、网站、信息服务商、手机厂商以及文化、科技教育部门的资源,推出了五项重大措施,为农民办实事:建立“河南新农村信息网”,在全省建立1500个信息采集点、5000人的信息采集员队伍,为广大农民免费提供养殖、种植、市场、农业科技、劳务输出等各方面的信息;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向全省农村投放150万部500元以下质优价廉的品牌手机,同时向广大农民用户提供总额5亿元的话费补贴;大力实施“百店、千车、万站”工程,在农村地区再投资建立500个营业厅,投入1000个流动服务车,设立10000个乡村代办点,为农村地区提供15000个就业岗位;实施“爱心助学”工程,筹集500万元资金,在全省200个农村小学建立电脑阅览室;推广“送文化下乡”活动,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农村免费开展300场文艺巡演。
县域经济信息化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王福强
农村信息化必须坚持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才能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发展机制。只有围绕本地经济的发展,研究和推进县域经济信息化工作,才能使本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使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政方针具体化、可操作化,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落到实处。
要注意
农村信息化滞后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比较突出。但比农民经济上的贫困更严峻的问题是农民信息上的贫困,农民得不到信息或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少,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步伐明显滞后以及“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
例如,河北省万全县总人口34万,共计2053个自然村。全县所有的计算机加在一起,也不过3000多台,其中还包括历年来省直单位资助贫困地区的二手机。这些计算机用于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的有477台,用于各类学校教育的有2500多台,真正在农民手里使用的少而又少,几乎没有农民是使用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络来获取信息的。
CNNIC 今年1月17日发布的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网民总人数为1.11亿人,其中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6万人,普及率为16.9%;乡村网民只有1931.4万人,普及率仅为2.6%。这样的对比发人深省。
不但如此,在广播媒体方面也存在同样情况。目前经广电总局批准的广播频率和电视频道的数量分别是2371套和1254套,其中面向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分别只有10套和5套,占全国广播频率和电视节目总数的比例分别只是0.42%和0.4%,而且针对农民科技普及和技能培训的节目、农村题材广播剧、电视剧也都很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农村和农民兄弟普遍使用收音机收听广播,但是很多广播电台,每天利用大量的时间播送一些所谓的著名医师、医学教授推荐的具有神奇效果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讲座,难能听到广大农民兄弟关心和需要的农业生产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等。实际上、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利用民用广播频段广播和传送文字信息,使用稍加改装的普通收音机接收文字信息,可以有效覆盖大面积农村地区,成为为广大农民传送农业信息的廉价好途径,我们应该做这方面的试点。
要关注
县域经济的信息化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和最基层的运行单元,在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基本经济支撑。河北省的实际情况表明,县域经济信息化的推进,可以有效地解决基层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够畅通的问题。贴近基层的县域经济信息化,最贴近本地农业、农村实际,信息最准确,传达最及时,在农民增收方面能起到最直接的作用,效果最好。
推进县域经济的信息化,主要内容是结合本地农业、农村实际,围绕本地农副产品特点,建设以农副产品产销为主的特色网站,这种做法可以直接把本地农业经济与市场连接,花钱不多,收效明显。建设与本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县域信息化平台,不仅有利于农民对信息资源的吸收,而且还有利于县域地区信息资源的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和利用分散的农村社会信息资源,使之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视基层县域经济信息化的工作,开展一些试点工作,制定一些相关政策予以支持,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要重视
地方电视媒体作用
一项调查表明:当被问及“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主要通过哪种渠道时,选择电视的被访者占87.5%,其次才是“与本村人交谈”,通过广播收音机、报刊、杂志、书籍,以及打电话等其他方式。这表明:中国农民的主要信息来源是电视节目,农村信息化应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
广播电视网也应该勇于担当此任。各地播出服务于本地农民的农业或农民电视频道可以有效地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地方的农业和农民电视频道,可在短时间内形成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主流宣传平台,迅速缩小中央政府和农民的距离;农业和农民频道可以全天播放农业、农村、农民关心的相关节目。涉农部门应该参与并承担农业节目的制作和宣传。相对中央台而言,市、县一级电视台对本地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作用更大,应该成为各地农业信息传媒的主体力量。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推广。需要认真研究,予以高度重视。要积极行动,结合本地实际,结合农民需求,探索适合农民需求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道路,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