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中城市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城市而言,由于受地理条件和技术素质的限制,信息化非常滞后,特别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在数量上远远多于大城市,因此中小城市信息化工作的状况将直接决定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实现的程度。
笔者对中小城市信息化方面的大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结合衡水、太仓等地的实地考察,初步总结出一套欠发达地区推进中小城市信息化的思路。
以政府梧桐引市场凤凰
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往往非常困难,有限的资金难以分配到信息化建设中来。因此,必须想尽各种办法解决资金问题,才能使欠发达地区信息化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在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办公场所装修费用由一家银行贷款解决,通过中心运营之后所得各项收费逐月予以偿还;硬件设备购买费用、软件购买和开发费用以及整个信息系统的维护费用由网通公司承担,条件是衡水市政府必须租用网通公司线路,以政府资源换取市场份额。这表明,在欠发达地区开展信息化,不仅可能,而且不需要通过以政府财政高投入的方式完成。政务服务中心的建立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投资环境,一些外资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陆续落户衡水市,并有不少投资商表示了投资意向。
以先进经验打造“本地化”
项目开发可以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进行,走“大规模定制”的产业化道路,既要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信息化解决方案,又要尽量通过软件复用技术来减低开发成本。发达地区的IT培训公司和大专院校可以在中小城市设立信息化培训中心,为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培养信息化应用人才。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政府也要定期派公务员到发达地区考察信息化,学习他们的建设经验,开阔视野,并结合自身特定条件使之“本地化”。
例如,自2000年初以来,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政府与联想集团全方位合作开展信息化建设,建成了“中国数字第一区”,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西部地区“多、快、好、省”进行信息化之路。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努力吸取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可以使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信息化少走很多弯路,加速信息化进程。
以城市特色搭建本土平台
采取“集中模式”,通过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
中小城市的政府机构相对简单,可以建立一个中小城市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所有政府机构在这个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开展电子政务;中小城市的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可以建立一个中小城市企业公共信息平台,所有企业在这个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实现企业信息化;中小城市的行业多是零售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小型制造业,可以建立若干中小城市特定行业公共信息平台,所有某行业的单位在这个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如信息发布、政府监管等。例如,有“耐材之乡”之称的巩义市北山口镇投资80多万元建成的“中华耐材网”,整合了全镇100多家耐材企业的信息资源,并吸纳国内会员100多个,提高了耐材行业知名度和企业竞争力。此外,中小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对于IT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商机。
以工业园区推进信息化建设
可以吸引大中城市的一部分IT企业落户到中小城市的中小型信息产业工业园区,特别是IT产品制造企业,因为这类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型和员工技术要求低的特点,例如计算机组装、电路板烧制等。通过简单的培训,中小城市的中低专业水平的人员就能够胜任工作,这样既可以加速信息化普及,又可以为中小城市缓解就业压力问题。
目前,江浙一带中小城市的IT制造业蓬勃地发展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也可以利用自身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自然环境好等优势,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兴办中小型信息产业特色工业园区。这里强调“特色”是考虑信息产业工业园区不能搞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应该以主打产品为核心,其他产品作为配套产品,构成一条产业链,不断强化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要根据中小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例如,以小五金、服装、食品、中药为特色产业的中小城市,可以优先进行这些强势领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开展电子商务扩大市场份额和产品知名度;处于交通枢纽的中小城市,可以优先开展交通、物流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例如兴建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的物流园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