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7月22日电 今年,浙江省义乌市将投入财政资金20.48亿元用于"三农"建设,占全部财政支出的30.2%。这不是义乌市财政对"三农"的一次突击式投入。从2002年开始,义乌市财政支出就向"三农"倾斜,财政投入资金逐年增加,并始终保持着高比例、高强度的投入力度;到2005年,义乌市在四年里投入"三农"的财政资金累计完成45.2亿多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年均超过了27%。
一个县级市,过去四年平均每年投入"三农"财政资金11亿多元,今年更高达20亿多元,钱从哪里来?
编好一个"笼子"
义乌是个县级市,政府财政状况比较好。过去5年,义乌市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9%,而预算外收入年均增幅高达32.4%;去年,全市预算内、预算外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9.5亿元和43.2亿元。
1994年,我国财政制度实行分税制改革,地方税收收入一半以上进入中央库,留给地方政府的可用财政资金"余地"越来越小。当税权主要集中到中央后,许多地方越来越重视抓"费权",地方一级政府设立的收费项目越来越多,参与收费的政府部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也越来越多,形成地方收费大于收税的"第二财政"现象。
但长期以来,这笔数额巨大的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大多分散掌握在各个部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手里,被用来盖办公楼、建楼堂馆所、买车、配电脑等,有的甚至被用作对外投资或被贪污、挪用等。政府财政既无法有效掌控、也不能充分运用。
1996年,义乌市开始对政府各部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项目进行清理、规范,同时对"第二财政"专门编制财政第二预算,把土地出让金、教育收费等大宗收入全部编入其中。1998年和2003年,义乌市又两次对全市339个行政事业单位2843个账户进行清理,取消了所有执收、执罚单位的收入账户;同时成立财务核算中心,设立政府财政专户,将预算外财政收入与预算内收入集中统管;建立单位开交缴通知、银行开票兼收款、资金直接进入财政专户的非税收入管理模式,最终将各类收费、罚没款等非税收入全额纳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财政收入不分预算内、预算外,由市财政实行统一、集中管理。义乌人称这种模式为"一个'笼子'管收入"。从2001年至2005年,义乌市"装"进这个"笼子"的预算外财政收入资金共计162.2亿元,相当于同期64.5亿元预算内总收入的2.5倍。
管好一个"口子"
财政总收入的"笼子"大了,资金实力强了,义乌市政府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运用财政资金扶持"三农"的"回旋余地"和力度也随之大大增强。按照财政资金来源,去年义乌市投入"三农"的15.4亿元政府性资金中,60%以上来自预算外收入,达到9.4亿多元。
义乌市财政局局长吴森民说:"根据年初定下来的财政预算安排,今年用于'三农'的财政资金为20.3亿元,占总支出的32%。按照上半年的投资情况看,今年全年用于'三农'的实际支出将会超出预算安排。"
吴森民局长说:"这几年,市财政与'三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仅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卫生、教育、社保等领域,市政府财政安排资金的项目就有20多个大项,落实到农民能切身感受到的具体方面就更多。在义乌农村,种养殖规模20亩以上的家庭有财政资金补贴,'五保户'、残疾人的生活以青少年上学、成年人劳动技能培训有财政资金补贴,农村修建道路、饮用水工程、沼气池、篮球场、健身苑、养老院、卫生院、超市以及垃圾集中清运、农房粉刷等等,都有财政资金补贴。"
如此多的支出项目,财政资金如何确保避免在运行中"跑、冒、滴、漏"或者被截留?
义乌市在通过取消政府各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账户,将分散的规费和罚没缴交等预算外收入与预算内收入统一起来集中管理后,同时为各部门和单位开立了支出账户。这个支出账户,只能接受政府财政拨入的财政性拨款。
在资金拨付方式上,工资、政府采购、基本建设、支农等大宗政府财政支出通过这个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干部职工等收款人以及商品、材料、劳动力供应方的账户;同时,建立项目和资金管理、工程稽核和资金审拨相结合为基础的财务监管运行机制,严格概算、预算和决算,严把工程资金申拨、现场管理和财务管理监督等"三关",强化了全程监督管理,有效杜绝财政资金浪费现象。
财政支出只留一个"口子",实行直接支付和全程监管,使得义乌财政投入"三农"资金真正落实到"三农"上,有效避免了"缩水"现象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效率以及支持"三农"发展的实效。
2002年至2005年,义乌市财政对"三农"的实际投入分别为8.4亿元、8.9亿元、12.5亿元和15.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分别达25.5%、26.1%、28.6%和27.9%;今年,按照预算安排投入"三农"资金20.48亿元,占年财政总支出的30.2%。连续多年,义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保持高强度,在财政总支出中保持高比例,在编好了一个"笼子"、管好了一个"口子"的新型政府财政体制保障下更进一步取得并保持了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