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报2006年7月25日报道)“徐工并购案”炒热了“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的博客,也在炒着博客的性质。博客在由“私”向“公”,由“情”向“商”的扩张中,博客精神似乎也面临着挑战。
卧室变成会议室
当“徐工并购案”成为目前新闻媒体热炒的焦点时,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的博客就成了关注热点,102万的点击量已经让人侧目。不同于王石等企业家博客那样抒情,向文波博客中那些看似纯属个人观点的文章已经成为媒体重要的新闻源。在新闻的背后,在网民眼中博客的传统性质已经出现分化,博客由“私”向“公”,由“情”向“商”的扩张中,博客精神似乎面临着一场挑战。这一点,也许是三年前的木子美绝对没有想到。
企业博客、政府博客、企业家博客纷纷赶场。这时,卧室式的博客开始“换装”,“私密化”卧室开始开放为会议室。
今年情人节,谷歌推出了自己的企业博客“Google黑板报”,尽管有人认为:“Google黑板报其实就是一个中文的官方Blog。”然而,很快就有网民发现,这个不敢直接叫博客的所谓博客其实是一个企业网站的另一套行头而已。网友幻灭说:“这个所谓黑板报,我认为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有价值的内容,还只是一个宣传喉舌。”网友voll则认为:“虽然在Google大全里名其曰‘Google博客网志’,但整个博客网站却没有留言或发表评论的地方,可能这是全世界惟一一个没有评论功能的博客网了。既然是自娱自乐的黑板报,不给大家发言的机会,建议Google把大全里博客网址的链接文字换了,彻彻底底的就叫黑板报算了。”
今年4月,新浪网出现“中国第一公安博客”,据新浪网调查称,这是中国第一家政府机关博客,其创办者是河北省公安厅。两个月后,该博客的点击量达到了100万。用博客主人的话说:“您不过是轻轻点了一下鼠标,但这对我们来讲,却是一种巨大的荣耀。我们满怀喜悦,同时也诚惶诚恐。其实我们没想搞大。”
进入这家没想搞大的政府博客,看到的却是几乎官样的文章,不外乎公安新闻、公告,公安辛苦记录,还有理解公安的留言,惟一有点色彩的是警花魅力榜。就连博客的管理员郝超也对媒体表示了疑虑:“没有了随意性,博客还会好看吗?”
6月10日,雅虎中国面向国内用户推出了中文企业博客——雅虎搜索日志,然而进入这个企业博客,还是有种误入企业局域网的感觉。正如网友所顾虑的——企业博客如何来保证自己博客的popular?
虽然天极网、赛我网等网站也已开通了企业博客平台,但登陆这些平台上的企业博客,你看到的大多只是企业的新闻通稿,有的内容与形式竟然不如其公司网站丰富。
有着两年多博客经历的小月认为:“不管是政府博客还是企业博客,只要有娱乐精神,有可看性,或者有与我的哪一方面需求相关,就是有吸引力的博客,否则就没有生命力。”“老博客”江村说,现在的政府博客、企业博客都是瞎赶时髦,是一种作秀,面对面的交流尚未做好,反而来赶时髦,毕竟普通老百姓上网的还不多,上博客的更少了。
进入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的博客,仅看标题,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企业外交辞令的感觉:“凯雷收购徐工是一桩违法交易”、“为什么硬要说我算错了账?”、“非实质性条款为贱卖国资提供通道”、“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经理人因素”、“徐工产业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两个徐工、两个传言”、“且看徐工如何被贱卖”、“我不是在搅局”、“谨防徐工收购案抢点过关”,几乎条条剑指“徐工并购”。看起来,名叫个人博客实则为公务博客,它与王石们等爬山看海的抒情博客相比完全是另一种风格。此时,这位企业家的博客其实已经变成了企业家公务的新闻发布厅。
博客的名字没有变,但味道却变了。
曾经透明的私生活卧室
曾几何时,博客有它初始的概念。
2003年11月,是博客扫盲的日子。所有从来没有听说过博客的人,因为一个人,一件事而急切地想进入一家称为博客的网站。因为那个惊世骇俗的木子美惹的祸,这家网站几乎要瘫痪。谁都没想到,这本“电子日记”将“博客”概念介绍给了大众,更让中国网民将“猛爆私料”当成了对博客的第一印象。虽然此时距blog概念被引入中国已经一年有余,然而,博客真正走向大众,竟是以这样通俗和草根的形式进入,就像是印章,一下子将博客盖在了草根与私人性的海报上。
有人说,博客就是将自己的卧室隔墙换成透明,透过这个透明的墙,人们看到了木子美们的开放与大胆,看到了“诱人”的私生活。然而,作为博客的旗手与倡导者,方兴东一直在坚持向人们输导着博客的真正内涵。直到今年,方兴东还在说:木子美对博客世界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误导了博客的发展方向,让无数少男少女都去网上写日记,使得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完全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严重低俗化。
在方兴东眼中,博客三大应用是深度沟通、个人传播和全息商务。
然而,至少在2006年春节前,个人传播仍是中国博客最广泛的应用。2005年,有人戏言,人们在用“今天你博了吗”来代替“你吃了吗”的问候语,专业博客网站、门户网站博客和垂直门户网站博客、国外网站博客都纷至沓来,这些打着“大赛”乘着拥挤的网络快车赶来凑2005年博客元年大集的热闹。另一厢,博客网民们则幸福地每天一小段一小段地出版着自己的“专著”。
在有人眼中,博客是“女人脱衣男人开骂的场所”,在另一些人眼中,博客是同时满足自恋与他恋的专列。然而,对于需要“注意力经济”的博客网站老板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平淡的传播,于是“老徐”博客诞生了。对于所有有倾诉欲、表达欲的草根博客网民而言,老徐博客彻底冲击了他们的防线。
2005年10月25日,明星徐静蕾正式应邀在新浪网上“开博”。不出4个月,“老徐”博客的点击量已经突破千万。到7月2日13时,老徐博客已经有4139万浏览量,老徐俨然成为博客壮大的一个里程碑式标志。有人形容:“徐静蕾每天书写的那点儿小感想,后面都有好几千条的点评。”
据悉,全球博客数量5年内有了超过1000倍的增长,全球平均每5.8秒钟就诞生一个博客。
名人出镜让博客的草根性淹没在名人堂中。紧随其后,企业家、企业和机构博客也出场了。中国人刚刚接受的原始博客概念又一次受到挑战,由“私”向“公”、由“情”向“商”——“变性”的博客接踵而至了。
博客精神的转向?
曾在博客中国工作过的ApemanChen先生告诉记者,日记只是博客的一种应用,博客跟传统意义的企业网站、个人网站其实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只不过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了一些改造,从而实现了一些可能更好的效果。博客实际上可以用于任何地方,个人、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都可以。他认为,这样的应用对博客的发展有利而无害,但前提是这些新起的企业博客能够严肃、积极的对待博客。
3个月“博龄”的丹丹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她认为,企业博客只是博客功能的扩大化而已,那些机构的博客无非是他们网站的另外一种形式。当然多种博客并存,也不是坏事。“只不过是凑个热闹而已。以前流行主页,现在流行博客。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好比,前一段流行超女。于是大家都不说什么竞争比拼了,而改成说pk,什么都pk。赶时髦,趋同化吧,其实叫什么名称都是一样的。”
6月,被称为“中国博客第一案”的南京大学副教授陈堂发状告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博客网)侵犯名誉权一案在南京市开庭。作为第一起进入公众视野的、与博客侵权有关的案件,此案挑战了博客在“情感渲泄,个人媒体”过程中的责任问题。在博客的自律与他律话题日益受到关注的同时,变了“性”的博客是否更在挑战着博客精神?
号称“中国思维第一集散地”的博客中国“倡导自由、平等、分享、互动理念”。号称“全球第一博客门户”的博客网,则以“你我的网络,你我的生活”为口号。网络传播研究者闵大洪的博客上写道:“自我表达,尽在博客;交流分享,尽在博客。”有趣的是,号称政府机构第一博的公安博客上有这样一段话:“一个真正的博客(blogger),具有对知识的激情、对关注领域的执着、对思想与资源共享的开放心态。”
博客诞生以来,自由表达与互动一直是博客精神的标签。被视为开放源代码运动产物的博客,以自由、分享和互动的精神追求赢得了博客写作者的追捧,使全民表达成为皆有可能,从而产生流行效应。然而,企业博客和政府博客等冠以博客之名出现的变“性”博客却在渐渐地挑战着博客精神的精髓。当没有互动、官样新闻通稿占据的企业博客和那些无法随意点评的政府网站、以新闻发布会模样出现的企业家博客不断想要“博”出美名时,博客精神会不会悄悄转向呢?对于博客爱好者来说,他们已经很难接受没有意见、留言,没有讨论区的“博客”了。既然博客的自由和互动特点鲜明并成为人们喜爱的最重要“卖点”,那么博客家族的新成员们该如何面对“Popular”的焦点问题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曾表示,个人博客的出现其实是人本身的需求,作为一个社会人,会有自我表达的欲望,或者进行精神的交往,但现在的网络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就是共享。将自己的东西或者是喜欢的东西进行再传播与他人共享。因此过度商业化和功利化将会影响“博客精神”的存在。
一心要赢利的方兴东说,新技术的应用总是由少数人向多数人、先锋主义者向保守主义者扩散。“到时候,如果不使用博客,不仅是落伍表现,还会有很大的损失。因为周围的人都在用,你(政府)不用,就很难与人沟通。”而另一些人认为,博客的魅力就在于随意,在于兴趣,一旦成了赚钱的工具,那势必会变了味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博客之美在于‘博’,博客之道在于‘博’,只有‘博’了,博客才有希望。”
不管是泛博化、旧瓶装新酒,还是博客的本来应用,博客们期待的也许只有博客精神的去留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