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数量方面所形成的一个概念,政府采购统计是统计的一部分,是一项基础性性工作,也是整个政府采购活动的重要环节。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活动的信息化,信息的数据化。经济活动将在信息网络中进行,并以数据化的信息描述各种事项以及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这时政府采购不仅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体进入信息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接受与处理,通过信息的传递、识别与交流来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引导与推动政府采购决策目标的实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采购事业的发展,取决于信息获取、识别、处理、转换、传递的准确性、效率与速度。因此,信息在政府采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显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政府采购制度已成为一个宏观高效的经济调控手段,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高效的政府采购信息系统,以满足政府采购管理决策所需的各种内外信息。
一、 政府采购信息统计的意义
政府采购信息统计是指通过对固定时间段内政府采购各项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来反映某一地区(单位)政府采购的执行情况。其目的是通过对各项原始数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以得出合理的结论,为政府采购微观管理服务、为宏观调控的科学决策服务。
1、信息统计是检验各项政府采购业务基础工作的评估表。
政府采购信息中的各项统计数据,是对政府采购各项基础业务工作状况如何的检验。通过信息统计,不仅可以掌握当地政府采购总体规模,了解政府采购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而且还可以通过采购规模的纵向和横向比较,了解总量与历史同期比较增长或减少的幅度,与其他地区比较存在的优势或差距;通过资金节约率的比较,考察政府采购效益;通过集中支付率,掌握集中采购金额和分散采购金额各占总量的比例,了解政府采购的效率。
2、信息统计是预测政府采购市场需求的体温计。
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要求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其中,政府采购制度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由于信息统计中反映出来的政府采购的数量、品种和频率,影响着财政支出的总量和结构,反映一定时期的财政政策,并能够通过一定的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熨平经济波动,起到调控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的作用。同时,还能体现政府政策意图,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如:政府以市场为纽带通过带有政策倾向的政府购买,支持民族产业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吞吐存货、平抑物价、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等。
3、信息统计是政府采购事业全面发展的促进器。
做好政府采购信息反馈的收集和综合分析工作,可以及时获得最佳利用效果以及利用者的批评与建议。政府采购信息的反馈和分析是加大政府采购市场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效果的重要措施。通过反馈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加工,可以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工作系统运转,加工出更多有利用价值的综合信息,有利于各时期政府采购工作服务方向、重点和工作计划的调整,更好地开发政府采购信息资源,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政府采购信息统计的功能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采购信息统计研究对象范围的拓展、新的研究内容的纳入、依此设置的统计指标体系也因统计信息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的顺序与方式不同,而有多种(潜在)功能。主要有:
1、决策功能。按管理理论,决策是决策者经过各种分析与比较研究之后,对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所作的决定。决策有定性与定量之分,政府采购宏观经济决策一般属于后者,其决策过程包括以数据信息为主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拟定决定方案、分析与评价决定方案等三个阶段。二者存在着信息的交换关系,在决策中统计信息系统为之输出决策所需的信息提供备选方案,即统计决策方案,这便是统计决策功能的具体表现。
2、监控功能。在政府采购管理中,被监控的对象是政府采购执行系统,施控主体是政府采购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系统的输出,再回输到施控系统的输入端,经过决策目标值的比较,检出偏差,再根据偏差值进行调整,成为新的输入值。所以,反馈控制利用的是负反馈。负反馈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检出偏差、纠正偏差,以达到目标。控制功能就是通过负反馈实现的,反馈控制就是以负反馈行为作为控制机制的一种控制。政府采购信息统计系统也是按此原理,以负反馈作为控制的机制,并在系统的运行中实现其监控功能。不过统计信息系统的这种功能是在统计指标体系构建中已经设定,即有用于:“检差”、“调整” 的指标子体系,只是监督控制这一统计指标的潜在功能在系统的运行中才能得以实现而已。
3、诊断功能。政府采购信息统计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信息特征及其联系,分析系统的运行状态及运行结果,指明决策目标的达成情况与存在的问题,提示影响决策目标实现的因素,这即为统计诊断功能。
三、如何提高政府采购信息统计的质量
政府采购信息统计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发挥应有的功能,关键在于信息统计表编制的质量,即是否具备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四性。
1、合法性。编制政府采购信息统计表,首先应当合法,失去合法性,其他三性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所谓合法,是指政府采购信息统计表的编制,应当遵守政府采购法、会计法、统计法等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合法性说起来人人都懂,做起来实则不然。比如,财政部对政府采购信息统计表的格式、填报口径、编制说明都有明确的规定,照理执行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实际中却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是货币单位随意确定。舍去分角,以元反映的有之,以万元为单位的有之,预算数、实际数货币单位不统一的也有之。第二是报表项目和内容任意增减。如有的地方以政府采购总量少为由,对用不到的项目一律删除;相反,一些地方认为业务特殊,而任意增设项目。第三是选用格式错位等等。
2、真实性。统计表中数据、内容不真实是大忌,可以说从根本上否定了编制统计表的意义。具体体现在统计数据不真实,进一步分为统计依据数据不实引起的不真实和直接更改调整统计数据导致的不真实两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行政领导干预。尽管我国有关法规规定,单位领导人对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负法律责任,但某些领导出于表功需要,或出于某些行政任务的需要,授意、指使、甚至强令统计人员填列虚假的数据。二是填制人员素质不过关,这是制约统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三是尚未完全建立起政府采购的核查制度。
3、准确性。准确性可以说是统计工作的灵魂,没有准确性,就无从谈统计质量。其错误,从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数字错误和文字错误,容易导致使用者分析、决策错误;从性质上表现为编报依据错误和加计错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从关系上表现为表与表之间勾稽错误以及前后期数据比较关系错误。其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二是单位的质量控制制度。
4、完整性。统计报表既有数据,也有文字,以数据为基础,以文字为补充。从实际工作来看,完整性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内容不完整。如只编报表,不写情况说明和分析。第二,形式或编制手续不完整。如没有封面,不编页码,没有制表人、负责人签章,漏盖公章,不表明统计所属期间等。第三,信息披露不完整。只对好填、会填的填,工作繁杂的不愿填或不会填。造成完整性欠缺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统计人员对自身的要求不高。二是填报单位的控制不严。对数据是怎么出来的,有多少影响,关心不够。三是尚没有可操作的规范或指导意见。四是信息披露层次的界定缺乏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