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法制报7月27日讯“三基”工作的重点是推进基层基础工作的信息化,打造数字化的警务平台,提高民警实战的技能和效率。淮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五大队上窑中队的全体民警都能在30秒之内调用任何工作信息,技术骨干可以在10秒内完成操作,形成了“人人重视信息化应用,人人掌握信息化应用”的浓厚氛围。
在公安部开展的“打击盗抢机动车专项行动”中,中队民警徐亮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提炼出了“查缉盗抢机动车11法”,有力地带动了全队打击盗抢机动车工作的开展。在查获盗抢及嫌疑机动车33辆中,通过“全国机动车信息查询系统”和“全国盗抢机动车信息库”比对,确定了17辆。民警徐亮一人就查获了8辆。信息化在这里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3分钟锁定嫌疑车
2005年4月7日,是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盗抢机动车辆专项行动的第一天。民警徐亮像往常一样上路巡逻,发现一辆黑色桑塔纳2000的驾驶员未系安全带,于是上前例行检查,要求驾驶员出示相关证件。驾驶员回答是借朋友的,没带证件。这时徐亮发现车较新,而挂的牌照却是10年前的老号牌,感觉可疑,于是立即通过无线电向值班室汇报,请求协查该号牌。两三分钟后,反馈该号牌原为一辆白色依维柯车。将该车查扣后,进一步把车架号和发动机号与“全国机动车盗抢信息库”比对,发现该车系已报案的被盗抢车辆。信息化让徐亮他们如虎添翼。
2005年6月20日下午,民警崔树清值班时,从“车辆监控系统”中,发现一辆车牌号为皖N/63633的黑色桑塔纳车较为可疑,他马上通过“全国机动车查询系统”进行查询,发现该车所挂号牌系报废号牌,用电台通知路面执勤民警进行查缉后,确定该车原车号为皖A/19833,系被盗车辆。
卡口监控还民警清白
信息化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纠率和处罚率,也为民警严格公正执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保证,减少了路面民警与交通违法行为人的正面冲突,从而避免了因取证不足导致的不必要的矛盾产生。
今年3月6日,有关部门转来一起车号为皖A/76423的驾驶员的投诉,称其在该中队辖区没有交通违法行为,但却被民警违规处罚。对此,支队和大队领导高度重视,立即调取中队“道路治安卡口监控系统”资料,确认其有逆向行驶的交通违法行为。还了民警一个清白,有力地保护了执勤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原来,为了遏制超速、违法超车等极易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该中队安装了“公路治安卡口监控系统”,对辖区道路过往车辆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利用车载流动测速仪对重点路段、事故易发路段进行不间断地巡逻监控,对违法车辆驾驶人进行及时有效地查处。同时,还利用该监控系统对车流量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高峰时段、重点区域,以此为重点,及时调整勤务,科学安排警力,从而使交通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辖区交通事故逐年下降。
信息共享协助破案
2003年7月6日,霍邱县交警大队民警田勇和城东派出所民警黄厚云两人为查破一起肇事逃逸案件,来到上窑中队调取监控资料。在无车号资料的情况下,中队民警通过车辆特征和时间段的推算,很快为其查出了该肇事逃逸车辆的车号为皖N/11003,从而迅速侦破了此案。
2004年4月18日晚,淮南市大通区发生一起皖D/05982红色桑塔纳轿车被盗案件,大通分局刑警队通过调阅“公路治安卡口监控录像”,发现该车于4月18日23时54分从监控卡口经过。根据这一线索,刑警队很快破获了此案。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为他们服务群众拓展了新的渠道,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今年3月13日,一名叫朱兴洋的凤阳县驾驶员,开车途经淮南,遇到中队执勤民警,便试探性地询问了一下自己的违法记分情况。民警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在半分钟内为他查询出未记满12分的结果。朱兴洋高兴地说:“我跑过不少地方,还是淮南交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