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是最具活力的因素。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就要以产业发展为基本动力和支撑,转变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做大企业,做强产业。为此,成都市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采取“政府引导支持,软件企业开发维护,龙头企业配套跟进”的机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谋求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同步实现,以及龙头企业发展与软件产业发展的共同推进。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应用为先的主导思想下,成都涌现出大量先进的应用模式,最具典型意义的有“企业信息化平台+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信息服务+农户”模式、“一网多用”模式、“扶贫村+学校+网校”模式等。
“企业信息化平台+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信息服务+农户”模式的代表产品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综合应用系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龙头企业经营管理、农业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该系统主要采用“企业信息化平台+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信息服务+农户”的模式,利用互联网、内部局域网和电话等信息媒介来构建一个基础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户提供市场、生产、技术服务的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2003年,该系统在一家集养殖、加工、销售鸡肉食品,加工销售牦牛肉食品为主的专业肉类食品生产企业———成都伍田食品公司试点,成效显著。通过这个系统的应用,伍田公司不但与许多当地知名企业建立了基于电子商务方式的新型合作关系,还通过网络获得订单6300万元,采购原材料近1800余吨,节约采购资金近200万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企业管理成本下降了20%,养殖户户年均增收4700多元。
2004年4月,“企业信息化平台+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信息服务+农户”的应用模式在全市40家龙头企业中推广,建成和完善了一批龙头企业信息综合应用系统,形成了一批应用示范典型,应用效益凸显。
“一网多用”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成都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利用2003年建成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网络,实现了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医疗机构、监管部门各方之间的网络互联。在成都市电子政务网络中心防火墙停火区放置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应用系统涵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基金管理、基础数据管理、门诊及住院管理、费用报销审核、统计分析、用户管理、权限管理、代码管理、日志管理等功能。
这是一个典型的“一网多用”的系统:利用已建成的电子政务外网,通过多种接入手段,建立了覆盖市、县、乡三级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网络体系。同时,该网承载了全市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农村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少儿互助金管理等多个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延伸,为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网络基础。
该系统在都江堰市试点,完成了该市28个乡镇医院和7个县级医疗机构全程联网,建立了38万“参加合作”农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库,并专门建立了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数据库;通过记录农民就医门诊病种和大病病种,建立了130种常见病和地方病种的基础数据库;通过统一医疗机构、药品的代码,实现了与药品管理系统之间基础数据的共享和交换。这些过去分散在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基础信息,通过政府的统筹协调,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在同一系统上集中,促进了信息共享和应用服务,同时也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金堂县九龙镇光荣村农村网校则是“扶贫村+学校+网校”应用模式的典范,2003年10月,金堂县九龙镇光荣村利用社会资源集中扶贫,依托村小学建立了全省第一所农民网络技术学校,按照中小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对学生的教学,采取“农忙准备、农闲开课、定期开放”的方式培训骨干农民,由此形成了“扶贫村+学校+网校”的模式。同时,该村通过“电视户户通工程”,使210家农户能收看到20余套中央和省(区)市的电视节目,并利用县闭路电视系统开设的“空中课堂”传播科技知识。学会了上网的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查询市场行情,上网发布油桃、柑梗等当地特色农作物销售信息,不仅带来了10多万的利润收入,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的生产销售方式,使农民致富的门路更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