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信息化文明进程中,从新型工业化痛苦的文化冲突中,我们已经走过一段弯路。建立在“漂白”中国文化传统上的全盘西化,以及建立在本土功利主义基础上的伪信息化,两者带来的巨大损失,是我们面临双文明冲突时必然付出的惨重代价。
然而,代价可以付出,歧途决不可以重走。牢牢抓住信息化文明带来的机遇,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2006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23亿。
此消息一出,顿时让我们回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初风靡世界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作者托夫勒在书中描述了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革命——信息文明。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弄明白计算机是怎么回事。针对这本书,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曾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我们看不到世界科学技术出现的这些新发展,到了21世纪中叶,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生产力还很落后,那么全世界都会责备我们。”
第二大互联网国家背后 中美信息化差距却在拉大
如今二十几年过去了,1.23亿网民的数字似乎可以让我们自豪地向世界宣告:中国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互联网国家;当传统制造业的厂房里迅速堆满了计算机键盘和电脑屏幕的时候,我们更似乎感觉一夜间骑上了奔腾的信息化骏马;甚至一度对信息文明的变革发出了“不过如此”的轻蔑声音。美国《圣荷塞信使报》7月23日报道,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有63家网吧,大多数网吧里坐满了年轻人,他们在虚拟的城堡里砍杀魔兽和积累金币。他们通过中间人把这些虚拟物品卖给富有而想以捷径取胜的欧美玩家。据报道,这种“金币农夫”在中国有50万人,已形成产业。
但是,一组研究数据却敲醒了我们:1995年,我们和美国的信息化差距只有四五年。2000年的时候已经扩大到20年的距离。而现在有多大差距?我们或许不敢再提起……
5年前,一位中国IT企业老总去美国同行业公司访问,抱着试探的口吻提出要参观对方的开发实验室,对方竟欣然应允。这位老总走进实验室之后,却感觉自己恍如隔世,后来才弄明白,人家不怕看,原因是你根本看不懂。里面没有电子芯片,而尽是些瓶瓶罐罐,像生物实验室。原来人家正在开发30年之后的蛋白质计算机。
信息文明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又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呢?好像一个老地主照样可以用互联网,但用互联网管理的终归还是那几斗租子。也就是说,信息文明并没有催化中国的产业领域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中国1.23亿的网民和堆积如山的电脑,并没有换来钱学森先生当年期望的生产力加速提升,差距反而在越拉越大。
信息文明在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同时,为什么没能在产业领域释放出同等的生产力?二十几年当中我们是否走了弯路?面对如此问题,恐怕连托夫勒老先生一时也难以作答,因为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文化冲突问题。对于产业领域而言,中国人缺失的是一场管理文化和管理思想的革命。托夫勒能够清晰预测信息文明对西方工业国家的思想变革,但他却无法解析中国所遭遇的文化冲突,这种答案必须由我们自己去寻找。
寻求洋方治病 一杯共同吞下的“苦酒”
1996年,当我们正欣赏着“中国制造”这一工业文明光环时,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夹带着世人的惊奇与憧憬,又颠覆了人们心中固有的工业时代经济学规律。
在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进程中,我们曾经遭遇了机器对“天人合一”文化传统的冰冷切割。这种切割体现在意识形态上,一直呈现为对中国传统农耕思想不断否定的长久阵痛,儒家文化成为落后文化,慢慢渐行渐远。
悲观论调认为:中国缺乏成熟工业化时代的文化积累,又在信息化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背景下,自己无法产生与信息文明相匹配的管理思想。于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中国企业更愿意相信西方跨国公司开出的先进管理药方。
1988年,广州标致汽车公司开始投资计划。由于中法合资的性质,法方总经理和专家在决策层中起决定作用。他们照搬法国标致的模式,决定搞MRPII信息化管理,总投入在2000多万法郎。令人遗憾的是,这场法国式的管理革命使标致汽车在中国彻底陷入了瘫痪。
世界著名管理软件公司Oracle(甲骨文),在2000年对中国哈药集团实施预计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ERP(管理信息化)服务的时候,连同其合作伙伴利玛公司,同样犯了不顾现实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管理方法的痼疾,一份100多页的“现场管理描述”报告,导致哈药集团在文化冲突面前一度骑虎难下,陷入两难境地。
美国家电巨头惠而浦公司在重返中国市场时,将过去的失败教训坦诚地归结为:固执地在中国推行美国式的管理思维,并且把在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生搬硬套到中国。此次卷土重来,惠而浦则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研究中国现状。
国内外一些学者,包括很多企业家把被西方发现的理(比如说秩序化生产使很多西方企业获得了成功)解释成我们必须遵守的道(比如说中国企业必须按照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如此推论出必须全面学习西方的方法论。这是本末倒置了。企业秩序化运作是一种公认的先进模式,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我们必须苦苦追寻自己企业秩序化的解决之道,这个方面不去创新,没有人帮助我们。除非被全盘西化,而全盘西化根本就是个伪命题。五千年历史,13亿人,西化得了吗?
就管理而言,西方科学与中国文化就有明显差异。举例说,西方管理注重规则,规则一旦制定,所有人都要按规则行事。而中国则讲变化,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另外,西方科学把企业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大对立阵营,中国文化则推崇圆满和谐,只有内部融通一致,才能形成和谐系统。西方管理注重成果和实效控制,中国则偏重于对人的控制,更强调发挥人的弹性,“人皆可以为尧舜”。中国讲“厚德载物”,再先进的科技,如果得不到大家的真心配合,也会变得毫无用处。
信息化文明对于传统企业的促进好比电脑帮助人学习下棋。电脑能够下棋,而且比人脑的数学运算快,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企业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组织秩序管理,就像平时下棋,对阵双方是人,博弈的是个性化的思维方法,是不同的解决之道,不需要博弈数学计算原理。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呆板地按计算机程序去下棋,这样的下棋还有什么意义?
有IT业分析人士说:“中国当前存在两个文化方向相反的现代化过程。80%处在工业化当中,即从前现代化向现代化的转型中,而20%处在信息化中,即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型中。这与美国的现代化文化非常不同,这就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文化矛盾。”
那么,通过全盘“文化漂白”的方式去扭转中国两种不同进程的文化冲突,必然造成更大的文化彷徨与思维混乱。
功利主义解剖伪信息化之怪胎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困惑: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我们的四大发明妇孺皆知,祖冲之的数学成就领先西方1000年,我们的鼓风炉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500年。然而,几千年绵延的中国文明,为什么没能使中国在15世纪之后提前步入工业文明?难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信息文明来临之际注定再次成为文化羁绊?
“粗放经营”曾经是描述中国传统工业管理落后的代名词。信息文明的到来必然迫使这种粗放模式向管理精细化加速变革。一时间,“量化管理”、“扁平化管理”、“矩阵管理”等新名词呼啸而来。
而此时此刻,仍有众多的中国企业残存着农耕文化思维的烙印,很容易小富即安。
对于中国企业管理落后的现状,有人举出了“中餐馆思维永远做不成麦当劳全球连锁”的例证。标准化是典型的西方思维模式,麦当劳式的“复制成功”已成为标准化运营的典范。中餐菜谱里的“精盐少许”,曾被讥笑为永远做不大的中国式思维。
那么,“精盐少许”式的思维,是不是中国走向信息化文明的根本障碍呢?
台湾的永和豆浆是中餐馆,但依然可以实现标准化。而法式大餐拒绝标准化的复制,追求菜色的绝对个性,这恰与中餐异曲同工,更依赖于从个性创新获取竞争力。同属儒家文化圈,同样倡导世情人伦、天人合一,为什么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能够顺利地通过信息化文明走向管理现代化呢?
当中国信息文明因生吞活剥的拿来,而酿成文化苦酒的同时,于是很多人开始怀疑信息革命究竟是文化的变革还是工具的变革。
然而遗憾的是,这一反思却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功利主义的伪信息化。这些人认为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并不存在文化本质的冲突,进而把信息化对管理文化的变革武断地解读为管理工具的变革,管理的信息化只是意味着把算盘换成计算机键盘而已,骨子里面文化观念并不觉得落后,也不打算改变这种现状。
这种思潮导致了很多企业的伪信息化,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生搬硬套,可以花钱买计算机、买软件、铺设信息网络,但绝无心改变原有管理观念。
一家小型化肥厂的老板振振有词:“我们靠的是拉关系、批条子开拓市场,信息化本身换不来钱。”
一家大型零部件制造业的老总道出另外一个缘由:“要不是外国大客户逼着我们上信息化,我们才懒得弄这些华而不实的洋玩意儿。”
在这种语境的影响下,众多急功近利的小型IT服务公司,打着“本土化”信息服务的旗号,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这些所谓的IT公司既不花力气去做技术开发,也不花时间去培育和提高客户的管理意识,只不过是披挂着信息化这个堂皇的嘴脸,陪同客户敷衍了事算完。而真正从管理思维角度去变革传统工业落后局面的ERP软件,却鲜有人问津。
把信息化当成一种时髦工具的装饰,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依然怀揣着落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糟粕,这是思维上的一个毒瘤,并会逐渐生长为一个伪信息化文明的怪胎。
数据统计表明:占我国企业总数99.6%的4000万户中小企业,其中74%的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ERP在大中型企业的实施率仅有0.7%,而在这0.7%已实施ERP的企业中,其成功率不足20%。然而,欧美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ERP的成功普及,普及成功率达85%。
跨国公司的全盘西化没能使中国信息化开花结果,而土生土长的伪信息化又凭空营造了一个信息文明的伪繁荣假象,二者相互作用,使得我们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如此缓慢,使得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信息化的差距如此之大。
让人深思的是:除此二者之外,有没有别的成功模式去探索和借鉴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采用“跨文明方式”。
跨文明探索 信息化的凤凰涅槃
跨文明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跨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兼收并蓄;二是跨越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错落有致。
在我国台湾地区,制造业的ERP成功普及率已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这并不是说台湾在信息技术层面已经跟美国平起平坐,而是他们加速经历了西方管理理念与东方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这种融合实际上是一种管理创新,并且逐渐走出了适合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科学地吸收与借鉴西方文化,这就是他们应用与服务层面的创新能力,也促成了台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ERP是一种企业信息秩序化的管理工具,必然能够提升企业的精细化、科学化的运营效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ERP在企业的应用却是主观能动的,是可以有创新选择的。ERP是西方舶来的东西,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ERP所构建的企业文化必然有不同的解决之道,东西方文化对于集权与分权的观念,稳定平衡与戏剧性变化的观念,因循守旧与变革创新的观念,以人性化管理还是以制度化管理的观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必须因地而生,因人而异。但是,只强调文化本土化,拒绝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观念,同样不能成功。
1998年,入选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的海尔“激活休克鱼”理论,其实是用跨文明方法弥合管理文化冲突的早期代表。
海尔的“激活休克鱼”以及“斜坡小球”管理理论,是在西方管理科学基础上的中国式创新,打上了明显的中国文化烙印,所以才能在中国获得成功,所以才能被西方人拿来当做管理创新的教学案例。
值得关注的是:在信息化ERP领域也出现了中国品牌的代表。
2004年,神州数码以其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以ERP构筑新的竞争力平台”入选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而在此之前,神州数码也曾为走西化的弯路而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创新管理思维的传播,从传统家电产业延伸至原先只有美国人把持的信息产业,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
再以神州数码入选哈佛商学院的“以ERP构筑新的竞争平台”剖析,他们对于“绿色供应链”理论的创新改造,又一次佐证了跨文明方法论的成功适用性。
“绿色供应链”理论,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个教授曾在1996年提出的概念,讲求制造企业资源利用的全程环保,是当前全球非常流行的企业管理理念,并被欧盟据此构筑起了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输入的绿色壁垒,中国制造业未来必须迈过“绿色”这道坎儿。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无可挑剔的先进理念,并非照搬到中国就会获得成功。神州数码抓住了其中跨文明创新的焊接点:东西方文化对绿色的解读并不相同,西方观念重“环保”和“相互制约”,而东方文化重“节约”和“自我激励”。如果忽视这种文化观念差异,势必造成企业管理思维的紊乱,无形当中反而加大了管理成本,这样就会事与愿违。
对此,神州数码在为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时,在流程设计上突出“成本控制”和“自我约束”这两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环节,实现以环保促节约的辩证统一。同时,充分考虑中国传统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中的步调差异,先易后难,为企业合理地选择适用性产品和技术方案,使信息化不至于浮于表面形式。在这种创新形式下,最终使企业依托西方“绿色”观念降低成本,用最小资源获取最大利益。这是《孙子兵法》中“先知迂直之计者胜”的典型应用。
神州数码能够成功,能够在文化冲突中艰苦探索脱颖而出,能够成为中国信息化服务的领军品牌,正是从跨文明的文化移植和兼收并蓄中寻求出的创新之路。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样一种期待——中国企业完全可以有能力应对新文明文化冲突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