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旭东 来源: eNet硅谷动力 [收藏到E起摘]
走访山东,你会有种深切的体会,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正快速的溶入新经济的大潮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极大促进了齐鲁大地的农民发挥地域优势,应用信息技术、普及信息化成果,走出一条发用信息技术发展和改造传统农业,全面实现增收致富之路。
近年来, 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市、县网络为骨干,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总结推广了“招远蚕庄”等多个农村信息服务成功模式;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得到一定应用。山东省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电脑拥有量从无到有,但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网络”的普及水平还比较低,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现实需求相比还比较落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山东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居民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农民发家致富,必须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农村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社会生活的状况、方式与观念,将为农村社会的信息流通,科技和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1.彩色电视机基本饱和,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快速
“十五”期间,随着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据调查,2005年末,山东省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91台,比2004年增加了10.6台,增长了12.6%,彩色电视机在山东省农村居民家庭中迅速普及。目前为止,全省已有30多个县通过广播、电视开办了农业信息专题栏目,每天播出时间在半小时以上,取得较好效果。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1%和95%,有线电视村通率超过70%,东部城市电视入户率都在97%以上。
2.电话、手机迅速普及,通讯消费支出成倍增长
随着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电信部门也不断推出的新业务、新举措,扩大农村的用户群,抢占市场份额。同时由于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外出务工人员与家庭需要随时保持联系,促使固定电话在山东省农村居民家庭中日渐普及。至2005年底,山东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中拥有固定电话85.9部,比04年的2000年增加了5.9户,增长7.4%,拥有移动电话46部/百户,比04年增加了13.3部,增长40.7%。
另外,通讯设备的逐渐普及,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沿海市地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分别达到96.1部和62.2部。电话正逐步成为农民了解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一是为人们信息消费提供了平台,使农村居民信息通讯消费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2005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221.9元,比04年增加34.9元、增长18.7%。二是各地农民通过拨打96288、农技110等电话语音服务系统,免费享受省级专家的技术指导,随时解决在生产、销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极大的方便了农村各地区间的信息联系,给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娱乐、交际带来了很大方便,为致富信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05年村村通电话的比重基本达到100%。
3.电脑拥有量从无到有,互联网已经深入人心
“十五”期间,山东省农村居民家庭电脑实现了零的突破。2005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已拥有家用电脑2.3台,比04年增加了0.5台,虽然拥有量还非常低,但已经开始影响农村居民家庭的生产和生活。通过从网上获取大量信息,人们不出家门就能了解天下大事,来指导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可将小生产与大市场、将生产者与农业技术专家联系起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信息和技术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已越来越多地依赖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全省131个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117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全部接入了互联网。据调查,2005年在山东省农村居民家庭中,家庭成员中有人上过互联网的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达23%。
4.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投资10多亿元,在8.4万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形成了覆盖全省农村、功能比较完备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加深了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对信息化的认识,培育了信息化人才。以乡镇接收站点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开发了站点设备功能,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乡镇、村事务管理上的应用;山东农业信息网作为我省1998–2010年信息化建设的十项重点工程之一,于1999年5月正式开通,目前,已实现与山东省公共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实现了专线互联,成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门户网站;全省17个市中,已建成15个市级网络平台,开通了互联网站,泰安和菏泽两市的网络平台也正在紧张建设之中。139个农业县中,131个县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了农业机械、畜牧、水产养殖等15个专业网;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等10个农业专家系统;建设了济南、东营、烟台、潍坊等4个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基地和佳宝乳业等4个试点工程基地。基本形成了以山东农业信息网省级平台为龙头,市、县农业信息网络为骨干,向下延伸到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
5.农业信息化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新的突破
我省17个市和绝大多数县(市、区)的农业主管部门成立了主管信息化工作的行政科室,131个县、1170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市、县、乡三级共有农业信息工作人员3300人,其中,专职人员310人,网络技术人员260人,信息服务人员2730人,初步建成了覆盖市、县、乡、村的梯级农业信息员队伍。近两年来,我省采用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狠抓了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共举办各类市县级农村信息员培训班300余期,累计培训农村信息员近万名。
6.农产品交易电子化和农业技术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模拟栽培、温室控制等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农产品电子交易取得明显成效。青州市谭坊镇农民通过农业信息网销售瓜菜等农产品每年3亿公斤,增收1亿多元。寿光市投资4000万元,建成蔬菜电子拍卖大厅,以交易电子化、包装规格化、质量等级化、客户会员化等特点,克服了传统交易存在的诸多弊端,年交易蔬菜30多亿斤,交易额达2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交易集散地。这些成果的取得在信息技术应用前是根本无法达到的。
7. 农产品交易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 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建成寿光蔬菜电子交易市场等一大批农产品信息化交易平台,以交易信息化、包装规格化、质量等级化、客户会员化等特点,克服了传统交易存在的诸多弊端,使交易量,交易额大幅提升。建立起农贸物流整体调配调度中心和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对全省农村商品流通的综合管理,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提升传统经营网络,构建起 “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形成了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庄为基础的现代化连锁经营服务体系。
二、山东农业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农村居民最渴望的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政策、市场、科技、农资、气象等有价值的农业信息。特别是一些地方出现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更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加快信息网络向农村延伸,通过信息的通畅来解决农产品的滞销问题。通过农村信息化,既可以使农村居民更加贴近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又可以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因此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应加强网络建设,更好地为农村居民的生产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使山东省农村居民在生产中能够依靠信息及时调整经营结构,降低生产成本,躲避市场风险,获取最大收益。
(一)加强有线电视的网络建设,为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服务
1.应加大有线电视网的建设和普及力度,使大部分农户,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户都能够接入到有线电视网络中,为信息的交流做好硬件保障。
2.在山东省农村98%以上的农户有电视机的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应通过开办农业类节目的方式,结合本地区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重点播出本地农业信息,介绍新产品、新技术及新服务,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本地农业生产信息的主流宣传平台,缩小主流信息和农民之间的距离。
3.在有线电视网普及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通过电视机+网络机顶盒的方式,使农户的电视机连接入农业信息的专业网站,让农户与农业技术专家直接交流,以获取农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经营信息。
(二)扩大电话的服务功能,为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水平服务
山东省借鉴发达省份的先进经验,依托当地的农业信息网,引进语音“听网”系统,增设网络与用户的互动功能,并开通免费农技服务电话,为农民生产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向移动电话发送信息的方式,适时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生产投资策略。网通公司开发“上网直通车”业务,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的有机结合;移动公司建设了全省统一的“农信通”业务平台,整合各类农业生产、市场、科技、政策、气象、防震减灾等信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村实用信息体系,在荷泽市开通业务5个月就发展用户15万户。集通公司开发生产了“平安村务通”,帮助农村实现了联防联治和应急联动。
(三)加快农村的互联网建设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通过有线电视和电话等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将信息传递互联网中,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信息的交换。使农民自己能够上网,并在网上进行信息的交流是吉林省农村互联网建设的最终目标。
在现有条件下,为了让互联网上大量的农业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并进行反馈,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我们应建立以农村村委会为中心的网络接收站点,设立网络活动室,为农民提供各类针对“三农”的各种真实、有效、可行的信息、适用技术,使之成为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山东省信息产业厅牵头组织了以广大农村为重点的山东省“家庭上网”工程。例如:海尔与Inter合作,开发生产了针对农村家庭特点的计算机;网通公司联合农村信用社、海尔联合招商银行为农村用户提供分期付款优惠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培训、网络接入、支付方式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服务正在全省农村逐步推开。
(四)培养农村信息化人才,加快推进“农民上网”工程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其关键是农民。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向他们提供致富的农业技术信息与产销信息,帮助他们完成从落后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改造,农业与农村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山东寿光县农民从计算机网络上了解到日本需要中国的大葱与辣椒,找到了适销的路子,农业生产的效益一下子就上去了;农民们说:“原来计划经济,我们盼望市场经济;现在市场经济真来了,我们又怕市场经济。”怕市场经济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掌握市场信息,产前、产中及产后的决策往往落后于形势,总是吃亏。信息与信息技术使他们由被动为主动、变盲目为针对性生产,产品市场对路,质量提高,附加值提高,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由此得到快速发展。
因此,把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列入信息化培训总体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实施。优先抓好对农村信息员的培训,提高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发布的能力。采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建立农业信息化专家咨询队伍,为农业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咨询,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提供智力支持。鼓励引导农业信息化研发企业开展面向农村的信息技术培训。
(五)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还出现了“信息大户”,即信息经纪人,依靠向周边农民提供信息而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
传统的粗放型的农业生产在现在条件下无法取得高经济效益,只有精品农产品才能有高效益,而生产精品需要技术,计算机网络是廉价、及时获取最新农业生产技术的有效手段。各地的养殖户、经济作物大户都是从电话、计算机网络以及农村各种信息传播媒体中获取了农业技术及生产经验,进而发展成为经济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