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延安老区的杨瘩堵村村民来说,前两年通电话时的兴奋还让他们记忆犹新。而继通电话之后,从政府到企业,正在酝酿让这些村民能够用上互联网,实现农村信息化。日前在新疆召开的“西部通信论坛”上,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韩夏说:“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包括运营商和行业中的方方面面来共同推动。”日前,中国电信在江西、中国联通在北京分别举行了启动仪式,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
农村信息网络群初现
日前,农业部副部长牛盾表示,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全国31个省(区)以及80%以上的地市和6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并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网络群。
韩夏说,提高农村信息化,一方面要提高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建设互联网的接入平台,开发农村适用的信息资源。她说:“我们想让企业根据其发展策略、战略以及各自优势,采用自己认可的模式进行试点。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等都已经在他们的服务范围内做了一些试点。其中中国电信在江西、湖南做试点;中国网通在河南做试点;中国移动在重庆建立了一个面向农民的统一信息平台;中国联通在四川做了天府农业信息网。”
中国电信集团副总经理杨杰说,中国电信开展的“千乡万村”信息示范工程,力争用1年的时间建成1000个乡镇信息示范站,10000个发达村级信息示范点,从而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农村信息化建设。
中国联通公司董事长常小兵说,中国联通农村信息化项目已经发展了约120万农村用户,已建成农业信息站1764个,预计到今年底将建设5000个信息站,用户将达到500万农户,惠及上千万人。
中国移动在实践中发现,移动通信不仅仅是打电话,移动通信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大有可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采用的是“三电合一”的解决方案,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载体来实现信息的传播,手机具备了普及率越来越高、携带方便等优点。
运营商服务农村开花结果
今年3月31日,中国电信在江西开通了“信息田园”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信息田园”是一个汇聚各种实用信息、功能强大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记者在江西玉山县四股桥乡信息服务站了解到,这个传统的农业乡瞄准“长三角”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需求,发展优质梨柚、无公害瓜菜等产业,借助信息服务站这座信息桥,四股桥乡的农产品成了香饽饽。服务站里装了电话和电脑,可以提供公话和宽带上网等通信服务,他们并聘请了农村经济信息员,通过电话和互联网广泛搜集市场需求信息提供给农民,当地农民的农副产品的供应信息也即时发布在网上。
中国网通在河南的试点积累了宝贵经验。河南网通大力推进“金牧阳光”工程,开通了全省畜牧专家服务热线“9600118”,为全省200个畜牧物流加盟店开通了宽带业务;为乡村信息服务站、经纪人、批发市场、农村网吧提供上网用的电脑;通过小灵通发送短信查询产品供求行情及实用技术信息,点播各种农业信息;通过安装电话语音系统平台,使用“幸福农家168”,直接进行农业信息语音点播。2000年以来,河南网通每年为河南省对外贸易洽谈会建设专用网站,被喻为互联网上“永不落幕的经贸洽谈会”。如今,三门峡果品、鄢陵花木、中牟西瓜、孟州桑坡皮毛加工等一批河南特色农副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
河南移动今年启动了“欢乐新农村”大型公益活动,整合涉农机构、网站、信息服务商、手机厂商以及文化、科技教育部门的资源。他们推出了五项重大措施,为农民办实事:建立“河南新农村信息网”,在全省建立1500个信息采集点、5000人的信息采集员队伍,为广大农民免费提供养殖、种植、市场、农业科技、劳务输出等各方面的信息;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向全省农村投放150万部500元以下质优价廉的品牌手机,同时向广大农民用户提供总额5亿元的话费补贴;在农村地区再投资建立500个营业厅,投入1000个流动服务车,设立10000个乡村代办点,为农村地区提供15000个就业岗位。
中国联通农业信息化项目起源于2003年在四川省开始运营的“天府农业信息网”。它将乡镇信息员、农业信息采编人员及各SP/CP提供的农业信息,以短信息、移动互联网等方式及时传递到农民的手中;通过在乡镇或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信息站的方式,由信息站的信息员及时准确地收集当地农业信息,为当地用户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农产品价格分析等贴近农村的信息服务。该项目解决了农村信息来源和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两大农业信息化难题。
要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
如何让农民获得信息,如何让农民用得起有用的信息,是当前农业信息化的两大课题。
让农民获得信息,即解决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是运营商启动农村信息化工作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农民普遍缺乏从网络获得信息的手段。如河北省万全县总人口34万,共计2053个自然村。全县所有的计算机加在一起,也不过3000多台,其中还包括历年来省直单位资助贫困地区的二手机。这些计算机用于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的有477台,用于各类学校教育的有2500多台,真正在农民手里使用的少而又少,几乎没有农民是使用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络来获取信息的。
但对是否需要让农民也上网,有专家提出了不同意见:据统计,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622元,人均现金收入1721元,而一年400元的上网费用显然偏高,加上我国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且分散,导致农民购置设备上网不仅不现实而且不经济。因此专家认为除了上网之外,电话、小灵通、手机等设备是农业信息入户的选择。
如何让农民获得有用的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汪懋华认为,面向农户的信息服务,应该包括市场信息服务、农机知识服务、农机推广与咨询服务等等;而农村基层政府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有线电视、VCD、直至纸质信息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农户提供信息和科技知识服务。他说:“农业信息化应该帮助农民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他举了一个例子:今年,农业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平均过量施肥30%,造成了水体污染、环境污染、食品品质变坏、成本提高等问题,从而增加了农民负担,降低了农民的收入,这就是缺乏信息造成的盲目施肥。
目前,各级政府已经提出要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负责人士说,在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调动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性,发挥信息技术、产品、网络和服务的综合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在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费用上,可以考虑用“几个一点”的办法来解决,即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出一点,电信运营商和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出一点,再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