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他曾为东北三省四座城市的发展战略而激动;22年后,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渴望,他感慨万千。借“2006国家信息化专家论坛”之机,他为东北振兴再度出谋划策———
记者手记
鹤发童颜,目光如炬。一如印象中的吴敬琏,无所顾忌而不失理性,“我只是一名学者,表达我的观点,这也是我作为经济学家的职责。”面对记者,他坦言。“22年前,东北就有很多机械制造型企业是世界级的,至少是亚洲领先的。可22年过去了,回头来看东北的发展并不顺利。”面对现实,他直言不讳。“我为何感慨万千?因为我觉得,现在必须认真来讨论,到底怎样才能振兴我们的东北了。”面对公众的期待,他侃侃而谈。
必须消除前苏联的影响“东北地区在振兴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消除前苏联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的影响。”谈到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吴敬琏指出,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和经济理论,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被“发明”的;上世纪60年代中期,前苏联开始的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被事实证明并没有获得良好的结果。而东北地区是最先建立起前苏联发展模式的地区,曾全面推行前苏联式的工业化路线。时至今日,虽经多年改革,影响仍未彻底消除。
“要想振兴东北,就必须消除这种历史形成的影响。这种消除不是从意识形态意义上来消除,而是从理论上、道理上和历史经验总结的角度来消除。”吴敬琏说。
搞清楚,企业为谁创新?
针对东北地区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的技术创新“一无压力,二无动力,三无能力”的问题,吴敬琏大声疾呼,“制度重于技术”。
他指出,有些企业搞创新是为了响应领导号召,是领导要他去创新,而不是自己要技术创新,不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创新需要。为什么?就是因为制度有问题。
那么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制度呢?吴敬琏提出三点:企业要成为真正的企业;市场要有一个竞争环境;政府要提供有效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东北地区已经有了一些,但是太着重于硬件设施。像市场规则、公共执法这些提得比较少,而这些是更重要的基础设施。”吴敬琏说,如果制度调整好了,千千万万的企业成长起来,东北振兴指日可待。
政府:牵牛鼻子别抬牛腿
吴敬琏指出,在东北地区建立适合于、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政府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但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应该怎样发挥作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常常一提起政府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起重要作用,就提出来要抓这个、抓那个,或者改造这个、改造那个。有些东西政府可以抓,比如改革、开放、法制体系的建设、公正的司法……但是技术本身千千万万,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政府怎么抓得过来?“政府要牵牛鼻子,不要去抬牛腿”,包括技术革新,运用什么技术,选择什么技术战略等等,都应该由企业来判断,政府则要做自己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