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加快政府信息化进程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在战略层面为正处于改革十字路口的政府信息化建设规划了中长期发展路线。而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观念的改变,在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汉王科技总裁刘迎建针对目前政府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信息时代的到来虽然给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但信息内容却进入匮乏期,政府信息化要依靠科技,实现信息的电子化流转、再利用,走真正的信息化之路。”  
 
  缺失的政府信息化


  回顾过去的政府信息化之路,我们发现很多地方政府专心地搞政府信息化管理、政府上网工程,为社会提供信息化服务,取得了成就。但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在面对信息录入关键问题时却苦于技术上的瓶颈,阻碍了政府信息化的脚步。

  据悉,我国政府部门每年要生成、发布数量可观的公文,承载着政府、政策庞大的信息量,大量资料需要人工处理,文字录入工作巨大,而且各种公文处理困难,各类文档卷宗越来越多。因此,如何长期保存,又能方便快捷查阅文案、信息,提高日常信息管理和发布的能力,已成为政府信息化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解除枷锁 信息化改革刻不容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政府信息、文件、档案的日常查询需求越来越多。政府信息化的推进也要求各种形式的公文信息及时在网上传播,或进行再编辑传播。有关数据表明,政府掌握了80%以上的公用信息,然而由于大量“沉睡”公文,有很多应对外公开的信息未能公开,造成政府政策资源取得上的困难,使得公众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与政府的信息供给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同时政府信息对社会公开也没有成为一种制度,公民缺乏获取政府信息的途径,要想获取信息却不知道向哪一个单位索取。特别是当前流行的网络文化充满消极的价值观,没有有内涵有价值的文化和思想去引导,大量的积极健康的纸质资料沉睡在各个档案管和资料室中。

  究其根本原因,公文、资料的上网信息化,竟然被卡在输入问题上,人工键盘录入或扫描,这种方式速度慢、成本高、差错率高、可利用编辑性也差。巨大的文字录入量造成很多政府公文没有及时地传播,降低了政府信息公开度并导致信息资源浪费。

  相关人士指出,政府信息化的延缓不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一个高效率、廉洁、服务型的政府,信息化水平低成桎梏。

  政府信息化建设依赖科技进步

  科技的进步和成果的应用,是把生产力向前推进的核心动力和唯一途径,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的出现并成功应用,消除了政府信息化过程中的障碍,补齐了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缺少的重要一环,使政府信息化建设进入快车道。早在1986年,汉王科技就开始把OCR技术应用于产品中,2001年,国家把手写与识别系统的研究列入国家“863”计划,并给予重点项目资金支持,使得OCR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OCR先后突破版面分析、字符识别、表格识别、版面还原等技术上的难题。据技术人员介绍,汉王即将发布公式识别技术,并有望在2006年下半年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