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对信息化的位置
来源:中国计算机世界 更新时间:2012-04-15

 
  计世网 近日,一场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再次考验了北京的交通环境,同时也考验了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可以说,这场暴雨证明了信息化的能力,也暴露出信息化的诸多不能。

这场暴雨来得分外凶猛,北
京局部地区降水达到了87毫米,四个地区积水过多,交通拥挤。针对这场大雨,相关部门立即启动了紧急预案。北京市气象台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两次发出暴雨预警,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也相应的发出迎汛蓝色预警。北京公交集团、市政和交管局都派出大量工作人员在大雨中履行职责,仅市政管理处就派出800多人检查重点积滞水地区。

可以说,这次暴雨显示出北京市应急预案的成熟,显示出信息化手段的重要性。北京交通环境的压力一直很大,一旦有“风吹草动”,北京交通就会“头疼脑热”。经过大大小小的几次洗礼,北京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也越来越成熟。比如今年春季的东三环道路塌陷事件中,相关部门就和移动运营商配合,第一时间内给市民发短信,建议绕道而行。

但是,要靠应急预警、单纯依靠靠信息化手段改变目前的交通压力是不现实的。在此次暴雨预警中,尽管运用成熟的信息化手段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却不能掩盖市政基础设施的不足。北京不少城区的排水系统是解放前修建的,排放能力不够,排水标准比较低,现有的排水设施至多只能抵御五年一遇的洪水,而在一些欧美城市,则以修建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排水设施为目标。北京交通现有的几个软肋如果不能解决,信息化手段再强也只是“救火”,而不是‘锦上添花”。

其他行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期望信息化可以帮助农民增产、增效、增收,而忽略土地的特性和农民积极性,农业信息化的作用还是空谈。比如,取消农业税相比农业信息化的意义更加重大。可以说,信息化与行业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能过分强调信息化的能动性却忽略行业特性。

可以预计,如果市政基础设施跟得上城市发展,那么,再遇到恶劣天气,相关部门甚至无需启动紧急预案就可以解决问题。否则,信息化就是摆放错了位置,只能做些做亡羊补牢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