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06—2008年)
来源:安庆政府门户网站 更新时间:2012-04-13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和《“数字安徽”建设五年规划纲要(2003~2007)》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数字安庆的统一部署,加快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信息化全面发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电子政务是指在管理、信息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资源和人才为核心要素,逐步改善政府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全球政府改革整体上嵌入了“电子政府”这一鲜明的要素,“电子政府”已成为政府改革的新取向。“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日益明晰,“一站式”、“一网式”政府门户网站已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模式。在“电子政府”建设中,发达国家为民众设计并提供了更多、更方便、更经济的信息获取途径,“电子政府”已成为民众获取政府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外,许多发达国家政府积极应对“数字鸿沟”,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使更多民众得到政府无差异的信息和服务,使全体民众一起跨入信息时代。

 我国的电子政务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办公自动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框架体系趋于科学化;“政府上网工程”逐步走向以服务为导向的“一站式”、“一网式”门户网站建设;信息系统从“孤岛”走向整合;电子政务建设更加科学、规范、合理,从技术主导走向“政务”主导,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法规、标准逐步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实现了全城宽带普遍接入,全网综合通信能力在全省名列前茅;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虽然我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省内先进城市特别是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认识存在误区;规划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建设尚不规范,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的设计和集成水平不高;电子政务管理模式尚不适应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等。
 
 二、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改革创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监管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安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民群众;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按照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由市信息化办公室制定具体规划、方案,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防止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及传输通道,由市经济信息中心具体负责,应用软件由市信息化办公室牵头开发并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部门遵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协同建设,共同发展。关键性应用项目必须由市信息化办公室统一制定方案,统一组织实施。

 2、需求主导、突出重点。电子政务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结合人民群众的要求,突出重点,强化应用,稳步推进适应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对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起关键作用且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业务系统、支撑平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应用,进一步发掘电子政务的深层次需求,促使电子政务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发展。

 3、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注重部门内部应用向推进跨部门的综合应用转变,从满足政府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实际需要出发,梳理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优化业务流程,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服务。

 4、强化服务、务求实效。电子政务建设要以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服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行政管理能力为重点,以政府公共服务的实现程度、质量、效率及社会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务求实效,不搞“花架子”、“形象工程”。

 5、统一标准、保障安全。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标准规范的贯彻落实,抓紧制定、实施电子政务建设急需的标准规范,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把强化技术手段、日常工作管理与健全管理体制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我市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三、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战略定位

 1、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大力促进我市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发展,加快构筑“数字安庆”,为全面、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大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推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到2008年,建成标准统一、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平台,实现重点业务系统的整合,基本满足新形势下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的电子政务体系框架。

 2、按照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律和建设要求,优化各级各部门职能分工,促进政府机构改革,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由控制型向参与型、服务型转变,改革、完善现有行政管理流程,实施“阳光政务”工程,促进政府管理、服务的科学化、高效化。

 3、市和区、县(市)党政部门通过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2006年在开通100家政府部门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传输、共享。到2008年,实现80%乡镇的互连互通。

 
  (三)主要任务

 1、形成一个平台。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部署和要求,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设统一、安全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安庆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由省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的接入网、市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市政务内网是我市党政机关的办公专网,主要满足涉密信息和不宜公开的办公信息的传输、处理;市政务外网是政务部门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面向社会服务的业务系统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系统。按照中办、国办关于执行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市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之间实行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实行逻辑隔离。市和区、县(市)党政部门通过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2、大力建设全市信息资源支撑基础。加快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4大主数据库建设;不断扩充和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库内容,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信息数据库、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数据库、国土资源数据库、人才数据库、劳动力需求数据库、生态环境数据库、城市规划建设数据库和档案信息数据库等。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精神,不断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3、推进两项创新。

 (1)加强电子政务应用研究,推动政府管理机制创新。按照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律和建设要求,优化各级各部门职能分工,促进政府机构改革;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由控制型向参与型、服务型转变;改革、完善现有行政管理流程,实施“阳光政务”工程,促进政府管理、服务的科学化、高效化。

 (2)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动运行管理机制创新。按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管理和运营,逐步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4、重点项目:

 (1)农业信息化

 完善网络,建立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加快“信息入乡”工程的建设,扩大农网的覆盖面。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建立农业资源、政策法规、科技技术和农产品产销信息数据库,建设农业和农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扶贫信息系统、防汛抗旱指挥信息系统等。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加强农业信息管理工作,规范农业信息市场行为;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做到农业政策、技术和农业产品产销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初步实现农业服务信息化。实现农产品产、供、销网络化。

 (2)教育信息化

 加强教育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高等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中学建立校园计算机网,实现多媒体教学。开展信息化基础知识普及教育。市区和县城及有条件的镇中小学包括中专职业学校全部实施信息化基础知识普及教育,初中学生能够掌握网上操作的基本技术。

 (3)科技信息化

 加强和完善科委局域网和安庆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完成与省科技信息网以及科研系统、大专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的网络互联互通,向广大科研人员及用户提供优质快捷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开发科技信息资源。积极组织科技信息上网;逐步实现技术市场、重大技术供求信息、科技成果转让、项目对接专利查询等网上发布和咨询。加快安庆市电子化科技图书馆的建设。做好安庆市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通过科技信息网,努力促进产、学、研的密切结合。

 (4)金融信息化

 按照现代化支付体系的要求,完善人民银行支付系统,推进各商业银行综合柜面业务系统建设,使其成为现代化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

 初步建成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劳动力市场网的建设和完善,以及社会保障资金征管、发放、查询与监督信息系统。基本普及社会保障卡,积极推进劳动保障业务的电子化和社会化运行,实现劳动保障系统各项业务的信息共享和交换。

 (6)国土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化

 完善1:5万和1:1万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1:1万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全市地籍数据库。逐步建成全市基础图件库序列,使之成为真正系列数据库,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建设完整的市级环保网,通过卫星地面站加入国家环保网。建成市级环境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市环境统计、环境质量、法规标准数据库;开发应用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M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GIS);引入电子信息交换(EDI)和卫星遥感(RS)、辅助环境监测开展远程控制和自动数据采集技术。建设功能化网络平台为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质量预测与预报、环境规划、区域性宏观污染控制策略、污染事故应急指挥等提供决策支持。初步实现环境业务管理、污染源动态管理、排污申报及许可证、环境统计、环境监测等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发布、预警和传输网络化。

 (7)公安信息化

 建立和完善全市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网、公安通信网和公安信息系统,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的安全,提高办公效率和执法水平。建设和完善全市公安通信网络、公安应用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社会公共信息网络。加强计算机及网络安全保障工作。预防和打击计算机违法犯罪,建设和完善公共信息网的监控中心。

 (8)其它重要领域信息化

 积极推进和完善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重要领域信息化工作,力争三年内基本建成交通、财税、保险、旅游、医疗卫生、外经贸、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政法、统计、水利、电力、人口与计划生育、新闻出版、图书档案、地方志等领域网络平台,使信息化在各领域的应用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分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市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领导,明确各相关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职责,研究、协调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做好电子政务分系统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有关工作。市信息办要做好我市电子政务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牵头抓好全市性重大信息化应用项目的建设。

 (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促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要以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先导,注重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政府工作重点,开展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应用。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政府信息资源应及时向社会公开,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三)逐步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考核机制,力争将电子政务列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任用评价体系,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电子政务的建设和运行。各级政府要将电子政务建设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项目优先予以支持。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电子政务及相关应用系统的建设、管理和运营。

 (五)加强宣传培训,促进电子政务全面应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式,加大对电子政务方面的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社会“外脑”,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技术与业务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使之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加强对广大公务员特别是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电子政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网络环境下的工作方法和能力的培训。新进机关的公务员要通过电子政务培训、考核后方能上岗。同时,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培训力度,加快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电子政务全面应用。

 (六)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制定相关法规、标准体系。

 按照国家、省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我市电子政务的整体架构,建立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信任体系,加快全市性的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病毒防范中心、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逐步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和应急处理协调机制;建立完善电子政务法规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相关的规章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法规和标准的实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