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规洗牌电子支付市场各显其能求安稳
来源:IT时代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3

 

   既不是银行,也不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但又从事着银行类的金融业务,而且还把着消费终端支付的第一道关卡,这样的尴尬角色注定第三方支付平台要为政策付出代价 
 
  电子支付平台的尴尬,在正式金融机构和非正式金融支付平台中间再次爆发。
  2005年10月26日,央行颁布了《电子支付指引》,规定银行应根据审慎性原则,针对不同客户在电子支付类型、单笔支付金额和每日累计支付金额等方面做出限制,除采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安全认证方式外,单笔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人民币,每日累计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人民币。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台透露出一个信号,第三方在线支付行业经过2年多的蓬勃发展后,政策上有不断收紧的趋势,更大地限制在线支付平台的政策可能会相继推出。果然,最近有消息称,《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将在2006年第三季度正式发布。而伴随而来的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也将在2006年年内完成。


  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政策的出台表明国家监管机构已经盯上了第三方支付行业,行业洗牌在所难免。第三方支付企业将如何应对?整肃之后整个行业真的会一片光明么?


央行新规出台的背后
  《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虽然还没有正式出台,但是在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基础上发布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清楚地显现出一些肃清的感觉。


  该意见稿明确指出两点:一、包括电子支付平台在内的第三方支付结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理应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轨道;二、央行将以牌照的形式提高企业进入这一行业的门槛,对于已经存在的企业,第一批牌照发放后如不能成功持有牌照,就面临被整合或收购的危险。


此外,意见稿规定:设立全国性支付清算组织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设立区域性支付清算组织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设立地方性支付清算组织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但正式被纳入央行监管体系中,而且进入门槛明显提高。


  政府为何会突然发力监控电子支付市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分析人士向《IT时代周刊》表示,因为行业进入门槛太低,一些几万美金注册的公司就可以去做移动支付,导致市场上鱼龙混杂,一些公司的不良行为破坏了第三方支付的整体形象。


  据了解,2005年被称作是中国网上支付普及年,仿佛一夜之间,市场上冒出了数十家第三方支付企业。北京YeePay公司首席执行官唐彬认为,央行此举主要是为了促进市场成熟,规范市场秩序。也有人认为,这个事情并不会如此简单,他们的理由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和一些支付企业表现出来的竞争力,让商业银行感到不安,所以更多的商业银行在产业链上延伸自身业务,全面介入电子支付业务。


  此外,银行整合大商户,第三方整合小商户上访已达成默契,但是第三方似乎有越权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引起银行的不满,政策在这个时候被提出来多少和这个有些关联。


  银行方面的表态也证明了上述看法。招商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助理胡滔表示,银行开始并没有将第三方支付公司放在心上,但市场的发展速度太快,它已经向银行提出了挑战。


  商业银行内部此前都在探讨一个问题,原来属于银行的领域,现在被第三方支付公司侵占了,这是让银行非常痛苦的事情。《办法》的出台无疑将使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监管制度的确立使得这些公司再也不可能为所欲为,不加顾忌。


求生之道各不相同
  对于新规的即将出台,银联信分析师认为这显然提高了行业的进入门槛。没有获得牌照的企业将面临兼并、转型,甚至破产的可能,央行的牌照政策,加速了电子支付行业洗牌的进程。


  张杰贤是中华英才网的创始人之一,2002年他与人合伙开办了百付通,当时他觉得中国互联网用户和电子商务都在快速发展,持卡者也在不断增加,这让他看好电子支付行业。但在随后的时间里,虽然百付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可他还是选择退出。


  他否认是因为政策原因退出电子支付市场,而是因为市场不成熟,不能带来利润。“这个行业没有前途,市场不成熟,每完成一笔交易,自己还要为用户向银行贴补手续费。”张杰贤说。


  但唐彬并不这么认为,他向本刊记者表示,现在的第三方支付市场有五种运作模式:支付网关模式、移动支付、网上拍卖公司内部支付解决方案、拷贝PayPal模式和YeePay的多元化支付模式,百付通复制的是PayPal模式,也就是虚拟账号模式,用户需要将钱事先存入支付平台的虚拟账号中,这种模式的风险要更大,而且有非法集资的嫌疑,所以面临的政策风险更突出。


  唐彬对YeePay获得牌照充满信心,他认为央行新规的出台有利于市场的成熟发展,而且自己能够不断地推出适合中国的产品。


  2005年,YeePay推出了电话支付业务,这让唐彬一直引以为豪,他认为,对世界上现金流通量最大、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中国来说,电话支付无疑是一种适合国情的支付方式。


  然而,与百付通的彻底退出、YeePay的畅想未来相比,更多的公司选择了听天由命。


  梦联信通是移动支付提供商,自称业内领先,但不愿透露公司规模,在谈到即将出台的新规定对公司可能带来的影响时,他们显得很无奈,只是反复说着“一切听国家的”。


  对此,易观国际分析师马凌认为:随着2006年底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大限临近,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重组与洗牌将不断加速。同时,在目前国内40家左右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中,至少有一半会出局,尤其是单纯提供支付网关、缺乏用户与商户网络的服务商。


  据了解,管理办法中将电子支付企业的数量限制在10家。这意味着,目前国内电子支付企业将会有4/5被淘汰。


  不可否认,管理办法的出台必将导致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大洗牌,但究竟谁能够有权力继续生存,还不得而知。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虽然有了最低注册资本限制,但庞大的客户资源,与商业银行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跟央行之间的沟通都是能够取得牌照的关键因素。


新规诞生存疑问
  《办法》还没有出台已经闹得满城风雨。据多方了解,因为其中牵连的事情较多,涉及到多个部门,《办法》能否按时出台仍然存在诸多变数。


  首先遇到的就是出台日期的疑问。《办法》已经数次推迟出台时间,原定在2005年8月推出,后来央行支付清算司副司长谢众表示,将再推迟一个月正式公布,但9月还是没有动静。此后又有了2005年年底、2006年3月推出的说辞,却一直没有动静。如今,这个版本已经把时间改在了2006年第三季度,但具体如何,谁都不敢保证。


  其次,是关于合资规定的商讨。央行在05年6月10日发布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境外投资者可以与境内投资者共同投资设立支付清算组织,外资持股比例可以达到50%,这一比例大大超过目前外资入股其他金融机构的规定。按照中国加入WTO相关规定,外资入股券商和基金上限为33%,三年后可以升至49%;入股银行最高上限为25%。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合资清算组织在国内还未有先例,从人民币业务开放方面来看应由央行监管,但是如果涉及到银行卡业务又属于银监会的职责范畴,需要多个政府部门达成一致意见,这可能就是《办法》推迟出台的重要原因。


  但也有专家这样认为:根据WTO的有关规定,中国政府在2006年底前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尽管是大势所趋,但如果现在提前开放,就违背了政府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为民族金融产业的发展所争取的缓冲时间,而且到时候我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将面临更加被外资控制的尴尬局面。除此之外,电子支付平台和银行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不能让政策的制定者漠然处之。


  银联信分析师表示:某些电子支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向银行融资,而在行业洗牌过程中如果无法做到突破发展,那么就会使得银行信贷风险骤增,甚至出现无法还贷的状况。


  此外他还表示,目前银行还为电子支付企业提供开放支付接口的服务,实际已突破了现有诸多特许经营的限制,可能为非法转移资金和套现提供便利,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


  由此可见,该《办法》涉及的利益群体繁多,想做到公允执中非常困难,所以出台之日可能还要拖后。


 
 
央行新规洗牌电子支付市场各显其能求安稳
 
作者: IT时代周刊 | 2006年08月08日16时29分
原发于 总第108期2006年7月20日
本文属于《IT时代周刊》,浏览更多:http://www.ittime.com.cn

   既不是银行,也不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但又从事着银行类的金融业务,而且还把着消费终端支付的第一道关卡,这样的尴尬角色注定第三方支付平台要为政策付出代价
 
  
 
  电子支付平台的尴尬,在正式金融机构和非正式金融支付平台中间再次爆发。
  2005年10月26日,央行颁布了《电子支付指引》,规定银行应根据审慎性原则,针对不同客户在电子支付类型、单笔支付金额和每日累计支付金额等方面做出限制,除采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安全认证方式外,单笔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人民币,每日累计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人民币。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台透露出一个信号,第三方在线支付行业经过2年多的蓬勃发展后,政策上有不断收紧的趋势,更大地限制在线支付平台的政策可能会相继推出。果然,最近有消息称,《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将在2006年第三季度正式发布。而伴随而来的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也将在2006年年内完成。


  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政策的出台表明国家监管机构已经盯上了第三方支付行业,行业洗牌在所难免。第三方支付企业将如何应对?整肃之后整个行业真的会一片光明么?


央行新规出台的背后
  《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虽然还没有正式出台,但是在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基础上发布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清楚地显现出一些肃清的感觉。


  该意见稿明确指出两点:一、包括电子支付平台在内的第三方支付结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理应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轨道;二、央行将以牌照的形式提高企业进入这一行业的门槛,对于已经存在的企业,第一批牌照发放后如不能成功持有牌照,就面临被整合或收购的危险。


此外,意见稿规定:设立全国性支付清算组织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设立区域性支付清算组织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设立地方性支付清算组织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但正式被纳入央行监管体系中,而且进入门槛明显提高。


  政府为何会突然发力监控电子支付市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分析人士向《IT时代周刊》表示,因为行业进入门槛太低,一些几万美金注册的公司就可以去做移动支付,导致市场上鱼龙混杂,一些公司的不良行为破坏了第三方支付的整体形象。


  据了解,2005年被称作是中国网上支付普及年,仿佛一夜之间,市场上冒出了数十家第三方支付企业。北京YeePay公司首席执行官唐彬认为,央行此举主要是为了促进市场成熟,规范市场秩序。也有人认为,这个事情并不会如此简单,他们的理由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和一些支付企业表现出来的竞争力,让商业银行感到不安,所以更多的商业银行在产业链上延伸自身业务,全面介入电子支付业务。


  此外,银行整合大商户,第三方整合小商户上访已达成默契,但是第三方似乎有越权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引起银行的不满,政策在这个时候被提出来多少和这个有些关联。


  银行方面的表态也证明了上述看法。招商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助理胡滔表示,银行开始并没有将第三方支付公司放在心上,但市场的发展速度太快,它已经向银行提出了挑战。


  商业银行内部此前都在探讨一个问题,原来属于银行的领域,现在被第三方支付公司侵占了,这是让银行非常痛苦的事情。《办法》的出台无疑将使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监管制度的确立使得这些公司再也不可能为所欲为,不加顾忌。


求生之道各不相同
  对于新规的即将出台,银联信分析师认为这显然提高了行业的进入门槛。没有获得牌照的企业将面临兼并、转型,甚至破产的可能,央行的牌照政策,加速了电子支付行业洗牌的进程。


  张杰贤是中华英才网的创始人之一,2002年他与人合伙开办了百付通,当时他觉得中国互联网用户和电子商务都在快速发展,持卡者也在不断增加,这让他看好电子支付行业。但在随后的时间里,虽然百付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可他还是选择退出。


  他否认是因为政策原因退出电子支付市场,而是因为市场不成熟,不能带来利润。“这个行业没有前途,市场不成熟,每完成一笔交易,自己还要为用户向银行贴补手续费。”张杰贤说。


  但唐彬并不这么认为,他向本刊记者表示,现在的第三方支付市场有五种运作模式:支付网关模式、移动支付、网上拍卖公司内部支付解决方案、拷贝PayPal模式和YeePay的多元化支付模式,百付通复制的是PayPal模式,也就是虚拟账号模式,用户需要将钱事先存入支付平台的虚拟账号中,这种模式的风险要更大,而且有非法集资的嫌疑,所以面临的政策风险更突出。


  唐彬对YeePay获得牌照充满信心,他认为央行新规的出台有利于市场的成熟发展,而且自己能够不断地推出适合中国的产品。


  2005年,YeePay推出了电话支付业务,这让唐彬一直引以为豪,他认为,对世界上现金流通量最大、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中国来说,电话支付无疑是一种适合国情的支付方式。


  然而,与百付通的彻底退出、YeePay的畅想未来相比,更多的公司选择了听天由命。
  梦联信通是移动支付提供商,自称业内领先,但不愿透露公司规模,在谈到即将出台的新规定对公司可能带来的影响时,他们显得很无奈,只是反复说着“一切听国家的”。


  对此,易观国际分析师马凌认为:随着2006年底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大限临近,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重组与洗牌将不断加速。同时,在目前国内40家左右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中,至少有一半会出局,尤其是单纯提供支付网关、缺乏用户与商户网络的服务商。


  据了解,管理办法中将电子支付企业的数量限制在10家。这意味着,目前国内电子支付企业将会有4/5被淘汰。


  不可否认,管理办法的出台必将导致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大洗牌,但究竟谁能够有权力继续生存,还不得而知。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虽然有了最低注册资本限制,但庞大的客户资源,与商业银行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跟央行之间的沟通都是能够取得牌照的关键因素。


新规诞生存疑问
  《办法》还没有出台已经闹得满城风雨。据多方了解,因为其中牵连的事情较多,涉及到多个部门,《办法》能否按时出台仍然存在诸多变数。


  首先遇到的就是出台日期的疑问。《办法》已经数次推迟出台时间,原定在2005年8月推出,后来央行支付清算司副司长谢众表示,将再推迟一个月正式公布,但9月还是没有动静。此后又有了2005年年底、2006年3月推出的说辞,却一直没有动静。如今,这个版本已经把时间改在了2006年第三季度,但具体如何,谁都不敢保证。


  其次,是关于合资规定的商讨。央行在05年6月10日发布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境外投资者可以与境内投资者共同投资设立支付清算组织,外资持股比例可以达到50%,这一比例大大超过目前外资入股其他金融机构的规定。按照中国加入WTO相关规定,外资入股券商和基金上限为33%,三年后可以升至49%;入股银行最高上限为25%。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合资清算组织在国内还未有先例,从人民币业务开放方面来看应由央行监管,但是如果涉及到银行卡业务又属于银监会的职责范畴,需要多个政府部门达成一致意见,这可能就是《办法》推迟出台的重要原因。


  但也有专家这样认为:根据WTO的有关规定,中国政府在2006年底前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尽管是大势所趋,但如果现在提前开放,就违背了政府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为民族金融产业的发展所争取的缓冲时间,而且到时候我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将面临更加被外资控制的尴尬局面。除此之外,电子支付平台和银行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不能让政策的制定者漠然处之。


  银联信分析师表示:某些电子支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向银行融资,而在行业洗牌过程中如果无法做到突破发展,那么就会使得银行信贷风险骤增,甚至出现无法还贷的状况。


  此外他还表示,目前银行还为电子支付企业提供开放支付接口的服务,实际已突破了现有诸多特许经营的限制,可能为非法转移资金和套现提供便利,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


  由此可见,该《办法》涉及的利益群体繁多,想做到公允执中非常困难,所以出台之日可能还要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