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规范电子支付行为
来源: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电子支付因为电子商务市场的飞速膨胀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而市场的监管也正在酝酿。

    据艾瑞市场咨询预测,到2007年国内网上支付的总额将达到605亿元,保持着年均100%的增长速度。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底,专门从事电子支付业务的公司已经接近50家。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电子支付技术革新的速度大大超出了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范围和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有关电子支付的政策法规最近频频出台。

    “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因为这个行业已经成熟,而是再任其发展就乱了。”云网总裁朱子刚一针见血地说道。

    第三方支付洗牌在即

    在7月22日举行的2006年电子支付高层论坛上,一直为业界关注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再次成焦点。这项早在去年5月份就曾发布过征求意见稿的管理办法迟迟“未见其形”,有关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无疑关乎着每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生死。

    在央行发布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设立全国性支付清算组织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设立区域性支付清算组织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0万元;设立地方性支付清算组织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究竟未来的资金门槛是否会如此设置?牌照准入制度是否会实施?针对这些业界最为关心的问题,在2006年电子支付高层论坛上,有关专家表示《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正式条例可能确实将实行牌照准入制度,但应该没有明确的数量限制。区域性支付清算组织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也有可能有所下降。

    不管这些看法是否属实,资金门槛的设置却是提上了日程,这毋庸置疑将令第三方支付市场遭遇洗牌。各大第三方支付商们对此则是喜忧参半。的确,用朱子刚的话来说,“被淘汰掉的不会超过行业的30%,而这30%的市场会很快被剩下的几大支付商们吃掉。”但正如专家们所直言的,第三方支付商们的线上支付业务几乎无一盈利。朱子刚坦承,“云网目前在盈利,但不是电子支付这块业务。”阿里巴巴的CEO马云也毫不隐讳其支付宝业务“一直在赔钱,全靠阿里巴巴养着”。首信电子商务中心总经理高佳卿则笑言:“摊子没有阿里巴巴那么大,所以赔得也少点。”对此,环迅电子商务公司总经理栾毓敏表示,现阶段支付公司并不能为了盈利而过分看重交易量的增长,还需要提高自己对风险、对成本等各方面的控制能力。

    面对即将到来的市场洗牌,各大第三方支付厂商们将各显神通,不管是转型靠拢金融阵营也好,还是转变盈利模式也好,可以肯定的是,第三方支付市场经过这一轮洗牌将会走向整合与更加规范。

    商业银行加紧调整

    当商业银行还不屑于电子支付市场零散的营业额时,第三方支付则在挖掘这一块宝藏,当巨大的“金矿”日益呈现出来,商业银行也纷纷“闻风而来”。

    就在第三方支付还在为即将到来的市场洗牌苦恼不已时,7月15日和讯网举办的“无限创新电子银行高峰论坛”上,商业银行的高层们聚集一堂,开始讨论如何加紧对电子银行的创新与调整,从而抓住电子银行市场。

    电子银行代表了未来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正如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所言,“电子银行正在我们的身边非常现实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随着整个网民队伍和消费者习惯的培育和改变,商业银行在10年之内一定要做出调整。”尽管网上银行的查询并不收费,但消费者们仍执着于对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的争论,争论越激烈,越可以看出消费者对网上银行安全性的担忧,而这恰恰也是商业银行一直引以为傲的资本。

    因此,对电子银行的安全监管和业务调整成了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交通银行和浦东银行都已经推出了一次性动态密码,工商银行也表示即将推出。对此,李伏安表示,除了密码的安全,本身的技术手段也非常重要,此外还要有第三方的认证。

    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从最初整个业务的3%发展到29%,产品也推出了30多类。尽管2005年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交易额占到了整个金融界的50%以上,但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陈静娴仍表示,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各家银行都在致力于电子银行的发展,因此要避免产品同质化,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创新将是各家商业银行共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