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政府信息化建设5年迈出3大步
来源:千龙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年7月20日,来自深圳的张先生到海淀区政府申报“内资高新技术企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业务,填了11张表格423项数据后,他顺利地完成了申报,如果几年前他要申报就没这么幸运,他必须填29张表678项数据。这前后的变化源于海淀区政府网上协同办公系统的上线运行,它也是海淀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有着“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市海淀区,是我国著名的文化教育区,区内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我国的第一台计算机、第一个互联网、第一封电子邮件、第一个门户网站、第一套交互式网上办公系统、第一个数字园区……都出自这里,海淀区政府作为海淀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管理机构,其办公效率、办公质量的提高对区域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海淀区政府信息化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海淀区政府的信息化建设要与时代需求同步,如果只能卖高科技产品,就不足以支撑起“中国硅谷”的美誉。海淀区政府的信息化建设,这种需求不仅是外在的,同时也是海淀区政府内在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1999年年底,北京市市长刘淇提出“数字北京”概念,2005年3月26日,国家建设部科技司在17个城市(城区)实施第二批数字城市(城区)建设试点,数字化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


  完整的数字城市(城区)包括:建设基础设施数字化;产业数字化;城市管理数字化;政务数字化;生活数字化五个层次。其中,政务数字化包括:虚拟办公室计划(无纸化办公,网络会议);在线政府示范工程(政务信息公开,在线登记与申请,政府电子市场,政府信息反馈与电子投票);跨机构的数字政府计划(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与交换,“一站式”在线政府综合服务系统)。


  面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特殊服务需求,海淀区政府将电子政务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数字园区”、“数字政府”和“数字海淀”。海淀区政府将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共享为特征、以资源整合为标志的新型政府。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立则根据群众的意向和需求,朝着“单一窗口”、“跨部门”、“24小时”、“自助式”的方向发展。


  “数字园区”建设,是电子政务网上办公建设的起步阶段。2000年7月28日,海淀园建立了全国首个交互式网上办公平台,在原有“一站式”的政务机制框架下,将海淀园包括内、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审批、税务、管理、财政、外事和统计等17个业务职能部门的6大类48项业务事项,全部转移到网上办理。


  2005年1月1日,涉及全区35个委办局1578项业务的海淀区对外网上交互式办公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海淀区的电子政务由重点突破进入了全面拓展、整体推进的阶段。


  2005年7月1日,网上跨部门协同办公系统正式上线,海淀区政府进入网上协同办公的高级阶段,即“数字海淀”阶段。从数字园区———数字政府———数字海淀,海淀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五年迈出三大步。
  现在海淀区群众只要登入政府网上协同办公系统,根据自己需要提出一项业务请求,按要求填写材料,提交给“虚拟政府”,网络就会自动分发用户材料到各相关部门,并组织相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对其进行审批,用户则随时可以了解审批或核准的状态和反馈的意见。


  网上协同办公系统,改变了政务信息的传递和流动方式,大大简化和优化了跨部门的办事流程,改变了集中开会研究、自上而下的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的层层汇报、层层报批和层层审批为主的工作方式,同时也减少了因“文山会海”、“公文旅行”而耗费的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


  网上办公、远程会议,不仅打破了政府工作的时空界限,同时也加强了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


  截止到目前,海淀区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从海淀区对外网上交互式办公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起,截止到2006年6月1日,办理业务事项近5.47万件,办结近34440件,月均达2026件。


  从政府信息化指标来看,90%以上的政府服务业务和60%以上的政府管理业务实现网上处理;从企业信息化指标来看,区内高新技术企业100%上网,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北京市同类电子商务交易的80%以上;从社区信息化指标来看,社区宽带网接入率达100%,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50部,计算机普及率达每百人90台。


  既要与时俱进也要不断跨越,这是海淀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依据这个宗旨,海淀区正在逐步迈近“数字海淀”的建设目标,为区内企业、居民提供数字化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