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8月底,我市将迎来省创模验收组的初检。三年多创模历程,全市上下众人一心,为创模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回望过往,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创造繁荣富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各种环境难题,有些甚至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模这一宏伟目标,以大视野、大动作调整发展思路,以创模为强有力的抓手,破解经济与环境矛盾的难题,丰富以人为本的环保内涵。
创模概论篇
“只有让老百姓认同和满意,才是真正的创模。”广东省委常委、佛山市委书记黄龙云曾指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把佛山建设成为适宜人居、创业和发展的岭南生态城市。
副市长杨晓光也曾提出,佛山创模并不是在本身环境质量优人一等的情况下提出的,而是在环境质量比较差,群众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展开的。借助创模平台改善佛山生产和生态环境,是市委市政府在新时期的果敢决策,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一条艰巨的光明之路。
“创模”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群众性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组团式城市共创环保模范城
佛山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计划,并开始从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城市改貌等方面强化推进,原南海市、顺德市也分别在2000年、2001年提出了创模目标。行政区划调整后,佛山乘势而上,提出五区同步创环保模范城市的宏伟蓝图,编制了《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佛山市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规划》、《佛山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总体规划》,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职能部门统筹监管、各司其职,市区镇统一部署、‘三级联动’”的良好工作机制。
佛山的环保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三年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五区的创模指标同步达到考核指标要求。2005年的环保投资比2002年翻了一番,佛山新建、扩建污水处理能力翻了两番。
“五区同创”推进创模工作由城区向农村辐射,全力构筑连接城市乡村的绿色通道,带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全市七成镇街建成了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八成镇街成为国家或省的卫生镇街,七成行政村获得广东省卫生村的美誉。
创模吸引世界500强投资
加强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是创模这首雄浑交响曲中的华彩乐章。大力整治后,佛山的陶瓷企业的废水实现了循环使用,达到零排放;废气排放得到根治,浓烟消失无踪;废渣也得到回收利用。陶瓷企业高度集中的南庄镇,昔日烟囱林立,浓烟滚滚,如今这一片天空已重现蓝天白云。经过调整,目前,我市的陶瓷生产企业数量不足创模前的一半,而产出却增加一倍多。
园区经济已成为我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在园区内实行雨污分流,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推行集中供热、供水和集中治污,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延长产业链,推行清洁生产,确保了环境的生态良性循环。目前,我市获得清洁生产企业称号的企业达16家,位居全省之首。
佛山工业建设的新形象,吸引了诸多外资企业,仅落户南海的就有德国西门子、博世、日本东芝、三洋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进园企业已达8900多家。
2003年至2005年创模三年,佛山的工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单位GDP的能耗、水耗则持续下降,环境效益不断跨上新台阶。
政策支持明确创模目标
佛山在研究制定“十一五”经济社会考核办法过程中,创新环保考核机制,明确提出了将经济社会考核工作,从侧重于考核经济发展指标,转变为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2006年的经济社会工作任务考核办法中,新增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城市生态环境指数”等3项考核指标。
面对“创模”资金这一阻碍“环保”发展的“瓶颈”,我市在加大环境基础设施主导投入的同时,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激活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至今,全市面向市场推出的项目已超30个,涉及投资总额20多亿元。其中,仅污水处理厂建设就吸纳了约16亿元的社会资本。
同时,强化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工业园区建设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规划环评作为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的主渠道。佛山还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06年初,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中共佛山市委 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和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民共建绿色宜居名城
环境保护是全民的事业。通过广泛深入的创模宣传,市民们由过去被动接受环保到现在主动参与环保,积极献计献策,自觉监督环境违法行为,使创模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
我市大力开拓市民参与创模渠道,设立110环保联动热线、电台创模热线、政风行风热线、政府民生热线和创模呼叫中心,有效保障市民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市、区、镇均开展别具特色、生动活泼的环保活动,“市民环保一日游”、“环保夏令营”、“评选环保优秀市民”等活动备受市民青睐。创建“绿色学校”,开办中小学教师环保知识培训班,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创模平台正在夯实。
数字环保篇
数字环保力助佛山创模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环保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市环保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环保审批信息网络、空气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等相继启动。通过努力打造数字环保,我市建立起了便民、高效、完善的环境管理新机制。
“千里眼”紧盯企业排污
佛山市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2004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总投资为2600多万元。该系统能够监控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排放量和排污状况,通过光纤和宽带即时传送到市、区两级环保部门的在线监控中心,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成为我市紧盯企业排污的“千里眼”。当企业出现排污超标时,系统会自动采用短信方式及时通知环境监察人员和企业负责人,方便现场取证或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目前,全市已有61家重点污染源接入系统,监控覆盖面约占全市COD排污总量的65%。
在废气自动检测方面,2002年初开始,我市分别在各区中心城区或排烟设施较为集中的区域安装了烟气视频监控系统,对重点区域的烟尘或粉尘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该系统能够自动循环监控半径5公里范围内烟囱的烟色,环保执法人员在办公室内即可实时监控烟气排放情况,代替以往每周到各制高点巡查的工作方式,有效提高了对废气污染源的监控力度。
佛山市环保局表示,在线监控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环境管理的时效性,大大地节约了系统建设的成本。监测频次由以前一季度监测一次,提高到每天监测数次,使环境监察人员更准确的掌握企业的排放总量和排放规律,加强了环境管理力度,有效地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使我市环境管理水平和执法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据悉,环保局今年将进一步完善系统,在全市发电厂安装废气在线监测设备,逐步实现一个平台监控全市的重点污染企业排污状况。目前,顺德已有全顺电力厂和德胜发电厂安装了此设备并投入试用。
“无忧网”方便服务市民
为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和投资环境,方便市民,我市、区及有条件的镇政府相继成立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政府有关行政审批事项及相关服务,按照“公开、规范、高效、廉洁”的运行管理原则,为市民和投资者提供“一站式”和“一条龙”式服务。
据介绍,市民可在所在镇或区行政服务中心申请办理相关的环保业务,窗口受理后,申请人的相关资料将通过网络传输给承办人,有些报建程序还可直接在网上审核办理,一改以往报建人拿着材料一个环节一个环节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跑的局面,大大的减少了人力、物力,提高办事效率,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好评。
“勤哨兵”守住碧水蓝天
我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自1998年第一个自动监测子站投入运行起,至今已建成监测子站23个,覆盖全市五区中心城区及部分非中心城镇。
据市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介绍,我市省控监测点位有9个,主要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颗粒物。系统具有自动上报汇总和统计的功能,每天在设定的时间内收集各监测点位数据,为环境管理、环境决策提供有效准确的信息依据。
另据介绍,目前我市已建成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其中5个在顺德区内。该监测网络目前仍然是国内唯一政府自筹经费建成的,监测项目也是国内同类监测网络中最多的。该网络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各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最新状况和历史监测资料,为评估地表水环境状况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成为本区绝大多数市民用上放心水的保障之一。
此外,为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我市于2004年开发了饮用水源地保护GI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该系统可开展水功能区的划分、饮用水源水质分析;同时,结合GPS(全球定位系统),利用手提电脑,可对饮用水源地相关工程项目进行准确的定位,为饮用水源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保护整治同行 重现水乡特色
■绿化突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本报资料图片)
■蓝天白云,使佛山更加美丽。
■环境优美的白坭村庄。(本报资料图片)
■清澈的东平河河水吸引不少市民游泳。
水环境整治篇
佛山是著名的岭南水乡,辖区内河涌水网纵横交织,初步统计,我市辖区内共有内河涌2802条,总长5084.6公里。
近年来,我市以“创模”为抓手,正着手打造一个人与水和谐,水与城相生,再现碧水绕城廓的全新水环境。而据监测,佛山市整体地表水水质状况良好,主要江河的所有监测项目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Ⅲ类水质标准。
精心规划打造水环境
2003年,我市成立了以水环境保护和整治为工作重点,以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为主任的珠江综合整治委员会。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和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印发佛山市环境保护实现“一突破,两改善”实施方案的通知》,全面推进城市水环境保护和改善工作。
在水环境整治上,我市一直坚持规划指引的原则,先后编制了《佛山市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控制规划》、《佛山市江河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报告书》等多项规划。目前,我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以市、区、镇三级财政作为保障,各责任单位按照任务分工确定年度的实施计划,以确保各项工程项目严格按计划实施。
大力保护饮用水源
对饮用水源的保护,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确保全市近600万人民全都喝上了“放心水”的同时,我市还加强协作,做好跨境饮用水源保护,并积极开辟第二饮用水源。
首先,我市加强了饮用水源保护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1999年,我市重新制订了《佛山市实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办法》,水源保护区范围全面覆盖整个西、北江水系。2005年,完成了《佛山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全市的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引。
其次,应用先进的科学手段管理饮用水源,通过使用饮用水源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完成了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和系统分析的信息化,实现了水源保护从定性到定量管理的突破。目前,全市已建成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覆盖了西江干流、顺德水道、潭洲水道、容桂水道及东海水道等主要河流水源地。
在跨境饮用水源保护方面,我市也做出了值得称道的贡献。目前,广州市南洲水厂的取水点选址在顺德水道与潭洲水道交汇处,取水量达100万吨/日,服务人口约300万人。为确保该取水口的水源安全,我市顺德区环保局与广州市环保局划定了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准保护区的范围,有力地保护该地的饮用水源。此外,我市还积极开辟第二饮用水源地。
重现岭南水乡特色
在内河涌综合整治工作上,我市有前景规划,更有具体行动。目前,全市范围内累计整治内河涌长度约93.4公里,完成投资约35.1亿元,内河涌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传统的岭南水乡逐步重现昔日的风采。
我市内河涌整治工作的重点确定为治水、治污、治淤和治岸,并在实施整治过程注重将内河涌综合整治和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
其次是以“治污”为根本,抓好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及工业污染源的防治。目前,已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有18座,污水处理量74.1万吨/天,其中,镇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在内河涌水质改善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通过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网络的建设,对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排污企业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视,提高了企业治污的自觉性,有效压制了企业违法排污现象。
佛山水道水质好转
佛山水道集纳污、航运、灌溉和泻洪等多种功能为一身,是禅城区、南海区部分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主要纳污河道。自2001年来,我市已投入整治资金约27亿,确定了截污、治污、搬污、释污、清污的整治思路。
据介绍,佛山水道沿岸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共6间,投资金额8.33亿,污水处理能力48万吨/日;两岸整治优先安排截污工程,目前完成截污渠近8000米,结合岸线工程修建亲水平台,并对沿岸进行绿化美化;
建设引水泵站进行引水增容,目前已投入5006万元,建成莲塘引水泵站、新市泵站和屈龙角泵站,今年重点建设沙口和石石肯引水泵站,预计于8月和9月建成投入运行;
底泥的清理处置,使佛山水道的水质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以及生态功能的逐渐恢复。
沿岸企业搬迁或关闭,拟对污染严重、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以及治理无望的9家企业制定了关闭搬迁计划,2007年底完成全部的搬迁工作。
目前,佛山水道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进展。
统筹:本报记者 杨秀峰
采写:本报记者 盘翊
通讯员 黄芳 刘俣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