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农村信息化”的报道屡见报端,感觉好像一夜之间广大农民都能坐在自家炕头,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点击鼠标的惬意、体验登录网络的快感。当然,如果真是这样,那确实值得欢欣鼓舞。然而据笔者了解,事实远非如此。在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的过程中,基层政府的确做了不少“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最显著的莫过于给各级学校配置了电脑,但实际上这些电脑基本以闲置为主,利用率并不高,因为相关的配套设施没有跟上。
一个地区的信息化实现程度如何,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是看其硬件建设如何,很少去关注硬件资源的利用效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涉农网站有17822个,而且还在迅猛增长,但农民买种子被骗、增产不增收、部分地区农民工荒等问题仍然没有因为这些网站的增多而减少。也就是说,一些网站远离或脱离农村、服务特色不明显、针对农民需要的服务内容数量少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一现状表明,农民还远不能通过网络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有效指导其农业生产和生活、针对性较强的有效信息。而在目前的服务方式中,最受农民欢迎的信息传播方式仍是电视。因此,就需要网络信息提供者能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的信息化技术和服务。
当然,在加强网站自身建设的同时,还要提升各方人员的素质。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网络管理与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农业等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工程,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包括管理者的管理素质,涉农信息员的业务素质,当然,最重要的是作为农业信息化主体的农民的自身素质。这就要求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远程教育,特别要推广信息化教育,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以及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如此,农村的微机室和电脑才能真正派上用场,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