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电子政务——特大城型城市管理的支撑点
来源:北京电视台 更新时间:2012-04-13

  北京电视台报道(北京新闻):北京做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如何创新管理思路,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和管理需求,是摆在各级管理者面前的紧要课题。《创新北京》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北京创新特大型城市管理之道》,今天播出《电子政务—特大城型城市管理的支撑点》。请看报道。

2004年7月10日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中心

  从下午4点到6点 城八区平均降水量达到75毫米,创造了十几年来北京市区首次罕见猛烈暴雨的记录。

  水务局工作人员:当时应该说心里也是很急的,象莲花池一小时雨量降了90毫米,早成了北京西部的西二环、西三环、西四环局部交通中断。

  而这些在第一时间得到的宝贵信息正是通过防汛中心一个个自动监测系统实现的。

  水务局工作人员:我们所有的监测系统,象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以及北京全市121个市级雨量监测站都时时地为我们传送了很多的汛情、雨情以及当时实施的天气情况,这些监测设备以及我们的分析系统为2004年7月10号我们的防汛指挥调度决策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支撑作用。

  经过调度,城区55个立交桥下的雨水泵站立即全部启动,指挥中心及时通知公交、市政、电力等相关部门赶赴现场排险,截至11日零时,全市排水总量已达300万立方米。

  “尽观风云变幻,掌控水务脉搏”,正是对这里的生动诠释。通过建立防汛指挥调度这套电子政务系统,全市136个市级雨量监测站点和25个积水监测点等方面的源头信息都可通过眼前的屏幕实时采集到,红色、橙色、绿色、蓝色四级预警机制还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的雨情,并自动进行科学分析、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并通过水务局的政府专网和会议电视系统,形成上连市政府、水利部,横连交管局、气象局,下连14个区县水务系统的信息高速公路。

  水务局工作人员:传统模式下的业务流程用信息化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改造过呢,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使职责更加清、任务更加明确、而且工作过程更加清晰,应该说是对政府、对市民都有好处的一件事情。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不仅仅是经济运行需要信息化管理,社会运行同样对信息化管理提出需求。2004年,人口流动最频繁的东城区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覆盖全部辖区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该系统对城市管理问题发现率超过90%,指挥中心任务派遣准确率达98%,问题处理平均时间仅为13.5个小时,堪称“经典的电子政务应用范例”。

  城市网格化管理,就是以一万平米为单位,将城市所辖区域划分成政府、重点地区、街道、社区等若干个网格状单元,由专门的管理监督员对其所分管的单元进行全时段监控。

  信息办工作人员: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城市管理的一次革命和创新,它将过去传统的、被动的、分散的管理方式,转变为今天现代的、主动的、系统的管理方式,对于建设数字北京是一次必然的过程,也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从国计民生的经济大事到关乎小家的平常琐事,一大批电子政务系统已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工作管理中:市规划委内部规划审批全部实现网络化;市民政系统建立了覆盖全市所有社区的信息系统;市财政局建立了覆盖148个市级预算部门和970个基层单位的财政管理系统;市建委建立了“商品房预售网上签约系统”;市交管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交通流量监控、电子执法、指挥调度、违章查询。

  北京市信息办副主任 俞慈声:那么到了新的阶段,我觉得应该进入了一个跨部门的协同建设、协同工作,还有面向老百姓面向公众的后台的整合,就是让它的效益更高一些,同样的应用要有更多的部门共享,同样的网络不能重复建设、同样的数据不要重复采集

  截止到去年,65个市级部门共建成业务应用系统301个,43%的政府业务已实现信息化支撑。18个区县中有15个建立了统一的跨部门综合办公服务平台,50%的区县建立了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首都北京的电子政务建设正从政府上网阶段向业务应用阶段全面过渡,城市管理者也将更好地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科学地管理城市,从而为“数字北京”的全面建设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