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博物馆成都当样板
来源:四川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钟慧本报记者张珏娟实习生刘文婷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世界各地的网友竞相从互联网上来到虚拟的金沙博物馆,以360度细读文物的细节;他们还可虚拟进入成都的某个地方,观看川剧变脸、吐火,欣赏蜀锦、蜀绣,甚至还可以请虚拟志愿者担任导游,解说成都的历史文化……

  这就是正在规划中的成都数字博物馆。该馆3月启动,6月即被有关专家列为全国区

域性群体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样板工程”。昨(14)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作为全国唯一的数字博物馆,它将于今年完成全部规划,成都文化遗产将由此走进网络,在虚拟的空间与游客“对话”。

  数字化是“潮流”

  把数字化与博物馆叠加已不是新鲜话题。新近开馆的首都博物馆新馆,大量采用了数字技术,其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毕竟只是单体的数字博物馆;全国高校数字博物馆建设已初步完成,但各个高校的数字博物馆之间是独立的,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相比之下,整合区域文化遗产资源的成都数字博物馆更具特色。

  6月18日,研究成都数字化博物馆项目总体规划方案专家论证会议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对“成都数字博物馆”项目赞赏有加。专家披露,这种区域性的群体数字博物馆目前全国仅有一个省曾提出过建设思路,而成都是唯一已经启动建设的城市。

  虚拟展厅妙处多

  今年4月中旬,在文化局拉网式的调查中发现,成都市共有各类博物馆近80家,让人惊喜的同时也让人忧虑,约有30多家博物馆至今没有自己的展示平台,大量珍贵的文物只能收藏一隅。

  怎样才能让大家看到藏在“深闺”的文物精品?数字博物馆概念应运而生。

  有关人士向记者举例:成都是汉画像砖的“原产地”,但收集比较分散。如果要办一个专题展览,不仅收集难度大,而且费用不菲。数字博物馆建成后,做这样的专题展览则十分方便,从庞大的数据库中可以调出成都所有汉画像砖资料,再根据主题制作成三维的虚拟展厅。

  “成都数字博物馆”更为准确的名称应该是“成都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馆”。成都市文化局文物处调研员李南书告诉记者,这个包容性强、内容庞大的数字博物馆系统,大体囊括了四大方面内容:博物馆馆藏文物;地面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收藏品。

  数字博物馆以强大的功能、完备的体系而见长,“关键是它能解决文物有效利用问题。”李南书透露,传统博物馆的可移动文物主要存放、展示在库房和展厅中,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需要什么,就从库房调出什么。对于不可移动文物,开放哪些文物场所,观众只能参观哪些场所,是“展什么、看什么”。数字化博物馆则将库房、展厅的可移动文物,以及古建筑、古遗迹、历史遗存等不可移动文物全部数字化,让“游客”能随心所欲选择参观内容,“看什么、有什么”。而且它还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观众可借助计算机,“愿意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

  博物馆产业化的新路径

  数字博物馆不仅“听上去很美”,而且很具实用性。在构建之初,成都市文化局有意识拓展了其产业功能。

  “比如,数字博物馆的海量信息,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如展览的介绍及近期展览的预告、游客信息、订票服务等,甚至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查阅分类信息,进行信息的二次开发和利用……”李南书如数家珍。

  “游客”在网络上参观了精美的文物或精彩的演示,可以通过在线付费在终端下载图片、音频、视频;还可以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连通,为外地或者外国游客提供景点介绍服务和指路服务;再比如可以开展网上文物鉴定等有偿服务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开辟博物馆产业化的新路径,合理开发利用各种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