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7月,沈阳军区综合训练基地,吉林某预备役炮兵师正在接受上级实兵实弹战术考核:一辆辆方舱依次展开,一门门火炮昂首待发。方舱内,各级指挥人员正在电脑前紧张忙碌,指尖跳动中,一组组数据快速传向阵地。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顿时火光四起,一排排炮弹似狂风暴雨般呼啸着扑向目标,腾起小山一样的硝烟……
此时的阵地上,没有以往繁杂的口令传递声,只听到“嗒嗒”的键盘敲击声,还有方向机、高低机的快速转动声。令官兵赞叹的是,对19个目标进行射击,330发炮弹全部覆盖其中,考核课目项项优秀,指挥效率却提高8至10倍。师长梁军说道:“能有今天这样的成果,得益于5年来对信息化建设的艰辛探索!”
1998年,这个预备役炮兵师重新调整组建时,基础设施薄弱,师机关与军分区挤在一个楼里办公,训练设施、生活设施、基层营连部建设几乎都是一张白纸。经过一年多的奋斗,基础设施大为改观,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往哪儿放?
此时,科索沃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而留在官兵心头的思考却挥之不去。师党委认识到,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就无法履行我军肩负的历史使命。师政委王跃金谈到:“将来战场上打胜仗,不靠信息化靠啥?在信息化时代,只靠手中那杆枪肯定不行;没有信息化,我们就没有本钱,也没有资格说打赢未来战争!”
到了2004年6月25日,全军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工作会议举行,各路精英将自己多年潜心打造的新装备、新器材公开亮相,该师自主研发的信息化装备独占鳌头,成了最大亮点:其参展的19台信息化装备,以高新科技含量和领先的实战性能吸引了与会者的注意,也受到通报表彰。
信息化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该师确定了“三步走”的目标:先解决日常办公“上下连不上,左右不沟通”的问题,建设指挥办公自动化系统;再解决搭建训练平台问题,建设训练模拟化系统;然后解决野战指挥、保障问题,建设作战指挥数字化系统。
2001年6月,该师的1000多名官兵开进吉林西部,在野外风餐露宿两个多月,铺设军用光缆260多公里,使部队加入全军程控电话网,实现军内直拨通信。接着,他们又投入到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中,在师部、各团建起互联互通的局域网、广域网,加入了全军指挥办公自动化网。随后,又投资建成电视电话会议系统,与全军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实现并网。另外,还把自行研发的《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集结系统》应用于指挥办公自动化平台,实现预备役兵员管理微机化、部队快速动员集结网络化。到2002年,省军区随机抽点该师3个连队,完成集结时间比过去缩短了一半。2002年,该师投资300多万元,建起6个模拟训练教室,购置了多功能激光射击、侦察通信等20多种模拟训练装备,开发引进炮兵作战指挥、射击指挥、通信兵和侦察兵训练等14套模拟训练系统软件。
以前,演练需要动车、动炮、集中人员;如今,可以人不出屋、车不出库、炮不离场,完全实现网上大练兵。过去,师里进行训练考核,到各团走上一圈,至少需要10天的时间;现在,实施网上考核,可在同样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考核同样的课目,谁好、谁差,一看大屏幕就一目了然。
信息技术有着军民通用的特点。几年来,该师应用地方技术30多项,采用先进设备60多种、300多件,也研制出炮兵侦察飞行器、作战指挥方舱、参谋作业方舱等高新装备,还配备了卫星通信、无线短波传输、视频微波传输等设备。2004年,该师逐步将作战链条上的各种要素、资源进行功能整合与集成创新,开发出炮兵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实现野战条件下从师、团、营、连到单炮全程数字链无缝链接。
伴随着信息化建设,该师有4人在科技创新中荣立二等功,28人荣立三等功,16人提前晋职。